正文 第七百一十六章 突厥人嗅可了危险

目录:战隋| 作者:猛子| 类别:历史军事

    九月初一,燕北长城一线。

    李风云督军急进,三军将士奋勇向前,越过小宁城,直扑野狐岭,怀荒重镇已近在咫尺。

    面对呼啸而来的叛军,长城戍军十分紧张,诸鹰扬闭关坚守,刀出鞘箭上弦,蓄势待发。

    边镇形势骤然恶化,关门紧闭,南北断绝,首要遭到冲击的就是往来于南北两边的汉胡商贾,塞外的进不来,长城里面的出不去,惊慌失措,一片混乱。

    九月初一,武贲郎将赵十住率军赶至大宁城,而在其身后,联盟总管夏侯哲带着联盟第一、第二和第五军,正尾随而至,步步紧逼。

    赵十住紧急下令,诸鹰扬务必以坚守长城为第一要务,不论边镇局势如何变化,都不要主动出击,既不要主动出城攻击长城内的叛军,也不要主动出塞剿杀长城外的盗贼,若有违令者,严惩不贷。

    赵十住又命令野狐岭戍军,若叛军攻打隘口,要杀出重围,则全力坚守,若损失太大,难以阻御,则择机打开关门,任由叛军逃之夭夭,而由此所导致的全部后果,都由自己承当。

    九月初一,塞外,闪电河七水泊,东。突厥汗国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的牙旗所在。

    自中土皇帝突然结束二次东征,从辽东匆匆返回国内,但车驾却滞留于涿郡迟迟不回东都后,塞外的气氛就迅速紧张起来。

    叱吉设阿史那咄捺为探明中土皇帝滞留涿郡不去的原因,已两次派出信使赶赴临朔宫觐见中土皇帝,并派出大量暗探和利用众多秘密渠道打探幽燕动静,同时向闪电河一带的所有诸种部落发出了警告,做出了召集之令,要求他们做好临战准备,一旦南北形势恶化,则迅速集结,确保碛东南之安全。

    当然,这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免事故突发,措手不及。目前南北关系虽然每况愈下,双方之间的信任越来越少,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但名义上牙帐还是尊奉中土为宗主,该有的礼节一个不少,该朝贡的还是朝贡,双方都努力维持双边楸系的稳定,尤其中土第一次东征大败,第二次东征又无功而返,劳师远征国力损耗,再加上国内政局又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之下,更为需要一个稳定的南北关系,所以出兵北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不是因为中土皇帝滞留幽燕不去,局势不明,变数太大,叱吉设甚至都不会向旗下部落发出警告和召集。

    幽燕局势突变也就是近期的事,做为主掌碛东南诸军事的牙旗这边肯定是高度关注,而对于东。突厥汗国权力中枢的牙帐来说,因为距离过远,信息传递不便,尚没有做出积极回应,不过有一点牙帐还是颇为担忧,那就是担心幽燕局势突变会影响到南北走私。现在南北官方贸易并不能满足突厥汗国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南北走私随即成为牙帐进行战略物资储备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不可或缺。

    然而,突厥人的担心很快变成现实,南北走私量最大的燕北渠道“应声而断”,其中燕北走私的主干道灵丘道和飞狐陉更是直接落入了“敌手”,而若想重新打通这条重要的走私渠道,可不仅仅就是剿杀“敌人”这么简单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条走私渠道牵扯的利益太大,甚至牵扯到了南北对抗,影响到了中外大势的未来走向,所以在“一锅水”已经被彻底搅浑的情况下,再想“清澈见底”,短期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必然另谋他策。

    于是叱吉设和牙旗里的核心成员马上就把“目光”转移到了松漠以东的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诸种部落以霫、奚和契丹三族为主,他们尊奉突厥人为宗主,而中土则是突厥人和他们的“共主”。“共主”十分忌惮和防备突厥人,因此对东北诸族恩威并施,遏制和打击他们的同时又拉拢和收买他们,但效果不理想,其中契丹人与高句丽、靺鞨等远东诸虏结盟合作,而霫人和奚人则与突厥人走得近。如今高句丽被中土打得奄奄一息,而中土也连战不利损失巨大,这就给了突厥人机会,蓄意挑起东北诸虏之间的厮杀,混乱东北乃楸辽东局势,以削弱和吞并东北诸虏来达到威胁中土之目的,继而间接帮助高句丽赢得喘息时间,一旦高句丽坚持下来了,东北诸虏又给突厥人吞并了,中土耗尽力气却白白为突厥人做了嫁衣,在北疆镇戍上陷入更为深重的危机,迫不得已之下,只能向突厥人妥协以换取南北关系之稳定,如此则突厥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获得了难以估量的丰厚利益。

    叱吉设和牙旗贵族们的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好,但可惜的是,就在他们幻想着“不劳而获”的时候,从幽燕不断传来的最新消息却让他们嗅到了一丝危险,形势的发展正在偏离他们预计的方向,并且偏离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个引起突厥人警觉的消息就是齐王可能要北上边陲。这个消息最早由幽燕豪门传出,后来在幽燕贵族圈子里悄悄传开,其真实性有多大无从知晓,不过无风不起浪,既然有这样的传言出来,可能性就事实存在。

    突厥高层对中土两京政局的内幕还是有所了解,对齐王“失德”一案也是略有耳闻,毕竟齐王是中土皇帝唯一的嫡皇子,从继承法上来说他就是中土的储君,是中土未来的皇帝,爆发夺储大战的可能性太小,所以突厥人当然会高度关注,密切观察,但结果让他们难以置信。第一次东征期间齐王并没有坐镇京都代理国事,而是出京剿贼去了,一个储君在皇帝远征期间不代理国事,这说明什么?第二次东征期间坐镇两京的还不是齐王,而是两个皇孙,齐王依旧在外剿贼,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不能再用常理去解释了,某种意义上这代表齐王距离储君的位置应该是越来越远,而不是唾手可得。

    突厥人立即意识到,中土皇帝和他唯一的嫡皇子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土政局的核心也就是皇统继承问题爆发了严重危机,这对突厥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可资利用。然而,形势变化太快,还不等突厥人对这件事进行核实确认并有所行动,中土皇帝父子就同时出现在幽燕,并且传出了齐王北上戍边之言论。这一传言若是真实的,若变成了现实,其对南北关系的影响就太大了。

    从突厥人的立场来说,必须未雨绸缪,必须早作预防,以免猝不及防之下做出错误判断,拿出错误决策,以致于严重危及南北关系。而对于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和碛东南牙旗的贵族们来说,首要预防之策就是统一认识,必须正确而清醒地认识到齐王戍边对南北关系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其中负面影响极大,齐王对塞外诸虏的威慑是显著的,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为此牙旗必须尽快拿出预防措施,以防万一。

    紧接着,白发贼和他所统率的反叛大军就进入了突厥人的“视线”。

    众多消息证实,白发贼就是齐王养的“寇”,是齐王的鹰犬,为齐王冲锋陷阵。白发贼一直活跃在齐鲁,但不久前,白发贼竟然带着叛军千里迢迢杀到了幽燕,杀进了燕北,攻占了灵丘道和飞狐陉。这就蹊跷了,这明显就有阴谋,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么,白发贼北上边陲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齐王戍边是真实可信的,那么白发贼进入燕北的目的就是为齐王攻城拔寨。由此引出一个问题,齐王为何要戍边?为何要驱使白发贼在边陲攻城拔寨?

    于是南北战争呼之欲出。

    齐王做为中土皇帝唯一的嫡皇子,做为唯一符合继承法的中土未来储君和未来皇帝,绝无可能放弃自己的辉煌前途,但现在父子矛盾激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迎来一场战争,父子两人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如此既能化解矛盾,又能建功立业,还能如愿以偿地继承皇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换句话说,齐王戍边的真实目的,可能是要引爆南北战争。那么,如何引爆战争?

    最新消息告诉叱吉设和牙旗贵族们,白发贼已经渡过桑干水,正在向东北方向攻击前进,而燕北镇戍军主力都在长城一线,燕北腹地的桑干水一线并无太多戍军,短期内根本挡不住白发贼前进的脚步。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形势会如何发展?

    既然要引爆战争,当然要越过长城,深入塞外,烧杀掳掠,于是一个清晰可见的计策便出现在了叱吉设和牙旗贵族们的眼前,那便是驱虎吞狼,借刀杀人。

    这就是危机,这就是突厥人嗅到的危险,虽然这仅仅是根据所知消息进行的分析和推演,其正确性尚需斟酌,其准确性尚待验证,但不能忽视懈怠,不能不早作预防。

    如何预防?如果中土人要驱虎吞狼,要借刀杀人,要挑起南北战争,仅靠叱吉设和碛东南牙旗的力量,是否可以阻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