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洋一路高歌猛进,可谓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势不可挡。{顶}点{小}说 3.23x.c而戚景通节节败退,虽然撤退不似先前在山西的战争中难慌乱无序,早有此态当年不败,许洋做出了一个高位者的居高临下的批注,但纵然如此,残明依然是在败退。残明的兵马本来对将军的撤退还有些不忿,但后来发现原来残明对陆家简直是无可奈何。人家每五十人中就配备了一挺多连发火铳,人手一只十五连发的单手持火铳,但最具杀伤力的还是一次一发的长火铳。
陆炳总是不追逐潮流附庸众人,当所有人都觉得陆家的厉害是因为火铳之利,而利在连发火力凶猛强悍射速高的时候,陆炳已经做到了一次可打一百连发的火铳。依照现如今的制造工艺,这样的火铳已经是极限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单方面就能决定的,比如制造火铳涉及了金属工艺制作和火药配置的问题,火药配置又需许多化学原理在其中,而非想怎样就怎样的,需各项科学技术等一起融合才能造出来。想要更厉害的火器,还得在化学研究上多下功夫,改善火药的配比。另外除此之外,想要锻造出适合的火器,就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这和矿业木业都有关了。如何修熔炉呈更高的温度,练出来精钢,如何打造炼制利用什么才能拉制膛线,怎么才能模具定型,统一标准化设置。让每把火铳的规格都一致,以便大批量生产和可以装填一个型号的火药包。这些都是问题。
所以陆炳的思路是对的,他不穷于一样,而是在方方面面下功夫。让社会整体进步。现如今的陆家军火铳火药略有改进,而火铳除了可以作为小单位重火力的多连发火铳每个人都有一短一长两把枪。短的就是那制作精美小巧玲珑的十五连发单手持火铳,长的则是陆炳返璞归真之作。这种长火铳每次只能装填一发弹药,弹药和连发火铳的火药配比包还不同。虽然是从后填充,又是装好的,但每次打完了都要往外空空枪管内的残渣,这是火药和弹药样式无法克服的问题。看起来这种长火铳十分麻烦也根本没必要。
陆炳一经推出这样的火铳,立刻引起了士兵们甚至将领们的不解。本来陆家就胜在火力猛上,如今怎么又弄这种单发火铳了。看样子虽然比以前的长火铳设计的更加合理,也更加美观,后面的肩托可以保持射击的稳定性,但火力不行了啊。这不成了越活越到退了吗。如此一来怎么火力压制大片杀敌。花了这么多钱,造出这样制式武器,又是全军必配还不好用,圣上图得个什么,莫非朝中有了佞臣,借机贪污制造之钱,故意早出这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不顾前线将士们的死活只图自家捞财?
当众人不解而上面又不给个合力解释。为什么这种中看不中用的火器可以作为制式武器批量制作,又为什么向来英明的皇上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的时候。有人尝试了这种长火铳。结果实验的结果令人大为震惊,众人瞬间明白了圣意,并感叹圣上的英明神武。
一般火铳的射程是一百步,但五十步之内才能有威力,可就是这样的距离不打到头基本都死不了。如此距离实在太近了,如果是单发火铳的话,根本来不及装填,最多装填一次,敌人就冲到跟前进行肉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火铳在明朝的时候虽然有了,但用的并不算多的原因。火铳有自己的弊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乃鸡肋。后来火药的威力和射程稳定了许多,也提高了些许,这才应用于战场之上。但是其准确度依然很差,主力还是弓弩,比起麻烦的火铳,或许弓弩的射速或射程更是略胜一筹。
但陆炳的出现却让火铳焕发出了它的作用和威力,连发火铳弥补了弓箭要求士兵较高、训练较难、无法上百次拉弓体力不支的问题,也弥补了弩的射速问题。虽然射程只提高到一百五十步,但有效射程却达到了一百步,也就是一百步之内子弹的威力都能保证。五十步之内,中弹虽然依然可能不至于死亡,但保证失去战斗力,不似以前老火铳那般,中了铁砂还能浑然不知,嗷嗷的往前冲。
陆家的火铳射程远、威力大,而且最主要的是因为连发火铳的出现,以及火药配比包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射速,解决了装添麻烦的问题,形成了火力压制的全新概念。连发火铳一次六发,打出去就相当六个人在射击,这本是为了弥补陆炳手下士兵数量不足,提高整体战斗力的举动,现在却成了战场上的必须。也就是五十步之内,只要士兵训练得当连番射击,保准能把敌人射称马蜂窝,绝世高手除外,就是铁打的汉子也扛不住这样的攻击。若是制作特别精良的火铳,还可以达到八十步的精准射程,比如空骑兵所用的就是,但造价太高,难以让全军配备。
而长火铳就不行了,没了强大的火力覆盖,可人们发现这种长火铳的精准射程已经可以达到一百步,而有效射程足以达到二百步。也就是说在二百步之内,都可以成“集团打击”进行火力压制,而敌人在这个距离基本是够不到自己的。只要训练得当,一百步之内简直是指哪儿打哪儿。故此所采用的火药和火铳内部构造和短火铳大不相同,利用了陆炳一直想研发但是难以做到,现在终于实现的膛线技术,采取的是精钢螺旋拉制法。
陆家军全员上下都进行精准射击训练,耗费自然是巨大的,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本来残明的军队所用的火器就射程略差,现如今即便没有火炮的火力覆盖地面打击。两军对垒层层推进之下也高低立下了。残明还没开枪,陆家军就先开枪了,二百步之内反正士兵层层叠叠。只要弹丸能打过去就能击中人,一百步以内几乎是枪枪能放倒一个残明士兵,而残明士兵打出去的子弹却根本近不了陆家军的身。
待到再近一些的时候,人家的连发火铳也同样能发挥威力,而且威力更甚于残明的军队。这还是说在两方互相排队走向对方射击的时候,若是在壕沟中隔着老远对战,那效果更明显。故此陆家的远程火铳令残明士兵心惊胆战。纵然残明的士兵现在训练的再好,看到身边的人不断地倒下,到底还是有士兵忍不住发狂。还未到有效射程就开了枪,残明的实力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各种各样的优势下,陆家军无往而不利。残明大军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而接下来第二关的宜昌。第三关的龙池山。第四关贺家坪,第五关长岭都是几个时辰就破了防守。几乎两三天就能到下一关所在,简直比商人行商都要快。残明军队放弃地势较为平缓易于进攻的第六关,榔坪镇,集聚兵力做死守在第七关野三关。并在野三关摆出再也不退,退之国家危机,决一死战的架势。但对此,陆家军全员上下表示嗤之以鼻。根本能不在意残明所谓的态度。若是态度决定一切,那要军饷粮草武器做什么用。平日里还训练什么体能和阵法,直接全都练习态度去得了。
战争的消息传回国内,国民大喜,新国处处张灯结彩奔走相告,作为新国人他们是自豪的,是幸福的,有一个仁义的君主,宽松的国治,严格公平的法律,越来越尽职尽责的官员,还有让腰杆子挺的笔直的国之军队。有了这样的军队,遇到番人也可自豪的说一声,我是新国人,出去经商的腰杆子更是强硬了。毕竟陆家军的名声四夷皆知,威慑四方,而皇帝陆炳爱民如子,敢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
同样消息也传到了残明那里,只不过民间只是风言风语,但陈洪巧妙地把风言风语转换成了正能量,举国上下形成一股悲愤之意,反贼得势天不助我而助贼。民间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激情演讲,让人们热血沸腾,哀兵必胜,不少人都自愿从军报效祖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朱厚熜自从进入巴蜀以来的确做得不错,也颇得民心,而最主要的是巴蜀一直是明朝所在,并未被陆家染指,自由之风尚未形成,故此忠君爱国报效明王朝的思想还是行的通的。
而残明朝廷之中则有人开始唉声叹气了,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自艾自怨,而是真的为朝廷的命运前途担忧。若是再这么下去,只怕不久之后,陆家军就要打到巴蜀明政权的京都成都来了,到那时只怕曾经的命运会再一次重演,而到时候又能往哪里逃呢?
有人建议调回俞大猷部助阵,但朱厚熜都没听旁人建议就给回绝了。他明白其实西凉兵马蠢蠢欲动,而夏大德现在化名吐洪伊.乌梁海,其实虽为一国之君但他也有难处。按兵不动是现在最好的选择,因为夏大德本意上是想把巴蜀给陆炳的,让他陆炳完成新国的大一统,继承大明的一切,毕竟陆炳把西凉让给了夏大德,这才有了夏大德这一届莽夫的今天。
至于日后,兄弟二人若想合力打下鞑靼或者开辟新的地方,再怎么分那就没有心理负担了。在朱厚熜看来,陆炳和夏大德都是奇葩,虽然残明不承认他们的政权,但他们毕竟已经君临天下,不论名还是实都是皇帝,身为皇帝者竟然如此意气用事,讲什么哥们义气,这真是可笑。但就是这种可笑,反倒是要了大明的命,这反倒成了更大的笑话。两个人用兵出奇,正主合,奇取胜,他们真是另辟蹊径的成功典范。
不过夏大德的难处在于国家虽为皇帝的家天下,却也不能光为一人考虑。这般做法兄弟义气是足够了,但国家却受损了。西凉陈兵与巴蜀边境所需军费很高,这些谁来负担,就为了帝王的义气就要附加于民?只怕民众也会不答应的,而西凉这几年发展的很好,已经成了东西方的枢纽国家,说明西凉的大臣也很聪明尽责。夏大德这般做只怕朝中的意见也小不了,如此一来俞大猷就更不能撤了,只怕这是压垮夏大德撑住压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撤尚且还可以让夏大德借机只做陈兵状,用以牵扯大明的兵力,就等于帮助了陆炳。可是一旦撤了,巴蜀势必如同一块肥肉一般诱惑着西凉,西凉这头饿狼到时候肯定眼馋,不啃一口都难。别说夏大德会心痒难耐,就算西凉的大臣将领们也会擅作主张,主动进攻大明的。到时候,出了兵见了血,再不要这里白手送给新国,夏大德纵然有此意,但满族也会造反不应。虽然他们兄弟之间可能会因为土地反目,但最终却会令大明双线受敌,加速灭亡,这是朱厚熜所不想看到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