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明朝的第一把火

目录:明赋| 作者:火华党| 类别:历史军事

    “让他们的子孙提升社会地位?怎么个说话?”朱棣很好奇的问道。

    “殿下,如今想要提升地位,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通过战功,但是当兵都是军户干的事,这和商人没多大关系。况且现在北元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可打,所以想要走战功这条路是没可能了。”

    “还有一条路就是走科举。虽然宋元两朝对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使得他们不再是贱籍,但是参加科举却是不可能的。所以就目前来看,商人的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继承产业,然后继续低下的社会地位。”

    “然而,商人都是有钱人,他们不会满足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也想拥有想士大夫一样的待遇,只不过是苦于没有门路。所以他们才会要努力和士大夫打好关系。但是如果殿下能够让他们的子孙参加科举,那么你让他们拿出多少的钱,他们都不会有半点怨言,甚至还会对殿下感恩戴德。”胡烨说道。

    “让他们子孙参加科举?就如你所说,商人虽然很能赚钱,但是社会地位依旧低下,即使脱了贱籍,也是万万不可参加科举的,不然会乱了朝纲。”金忠的头拨的像个拨浪鼓,使劲的否定胡烨的言论,好像他今天和胡烨干上了一般。

    “殿下,你既然都能将蒙古人视成和汉人平等,却为何不能将汉人视成平等呢?他们都是中华儿女,为何要矮人一等?莫非就因为他们是商人之后?”

    胡烨没理会金忠的反驳,知道他可能是不满意自己一个小孩子,在燕王面前高谈阔论。

    “我也反对将这种等级制度,但是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不可能说废就废的。况且就是我愿意,我父皇也不会愿意,满朝文武也不会愿意,全天下的读书人也不会愿意。”

    朱棣犹豫了一下,有些纠结的说道。

    “殿下,你说如果这些商人拿出国库一半的银子,能改变皇上的主意么?如果他们能拿出比国库还多的银子,满朝文武会同意么?如果他们拿出国库两倍的银子,能堵上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众口么?”胡烨露出一个奸笑说道。

    “他们真拿得出这么多银子?”

    朱棣有些不信的问。

    “殿下,天底下八成的财富,掌握在两成人的手里,而这两成人里面,有一半是商人,你说他们能不能拿得出来?殿下可听说过被洪武皇帝发配到云南的沈万三,那个是个富可敌国的主,号称大明第一财主。他的钱财绝对要比大明国库要多得多,虽然天底下再难找出沈万三这样的富商,但是家缠万贯的却不少。”

    “商人嘛,无非就是图个利,只要有了足够的利益,让他们花再多钱都值得,而能让他们的子孙走上仕途,就是一个绝大的诱惑。”胡烨嘿嘿的说道。

    “我看你就是个合格的商人。”听了胡烨的法子,朱棣觉得有些道理,于是取笑胡烨道。

    “殿下你可冤枉人了,我那顶白帽子可是价值很高的,才换了区区三十三个女子,我可是吃了很大的亏呢。本来今天是想再找你讨点银子花花的,不过看殿下也捉襟见肘,我就不提了。如果让那些奸商发现有我这么个败家的商人,保证用口水都能把我淹死。殿下怎么能说我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呢。”胡烨摇了摇头说道。

    “我一手交了钱,你还没有交货呢。这不就等于空手套白狼吗?还说你不是个合格的商人?我可是还搭上了一大座宅子呢,你小子便宜占大了。”

    朱棣亲自拿来抹布,将桌子上的茶水擦掉,刚才发的火确实有些大了。

    天哪!胡烨觉得这辈子就栽在朱棣手里了,自己送他一顶白帽子,没想到他还冤枉自己空手套白狼。这得要多厚的脸皮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啊,胡烨只能默默祈祷,“神啊,快来一场地震,把我震回二十一世纪吧,这里我呆不下去了。”

    默默地祈祷完,胡烨只能回到现实,日子还得要过,想回到二十一世纪,只有再活六百年了。

    “对了,殿下,为何要送我这么大一座宅子,就算住上个几百人也不成问题。”胡烨小心翼翼的问道。

    从知道无名府后面还有一座四合院之后,胡烨就一直很忐忑,生怕朱棣给自己安排了什么阴谋,他认为朱棣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嘿嘿,我只能告诉你,我接管那座将军府的时候,有位高人现身,他在我耳边耳语了几句,至于说的是什么,我就不方便说了。等下次在遇见他,倒是可以亲自问问。”朱棣也卖起了关子。

    他很欣赏胡烨那种求知的眼神,能让一个貌似神童的人,用求知的**看着自己,朱棣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高人!”

    胡烨重复了一遍朱棣的话,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身影。头顶白发,面相邋遢,一手拿着浮尘,一手杵着拐棍。这好像就是老钱说得那个老神仙。

    天哪,这个骗子真是神通广大,竟然连未来的明成祖都敢骗,而且还把明成祖成功骗到了。胡烨觉得,如果真的有机会见到这个老骗子,一定要向他学习学习骗术,将来一定用得着。比如说骗骗姑娘之类的,能勾搭上一个明朝姑娘,貌似也很有成就感。

    “好了,高人的事以后再说。既然这些商人很有钱,而且他们也愿意为他们子孙花钱,那么目前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才能让父皇,以及满朝文武,答应让他们的子孙参加科举考试。”朱棣欣赏完胡烨的求知欲,适可而止,将话题转移到正题上来。

    胡烨真的拜服了,这朱棣治人的手段真是高,胡烨真的很想问那个高人给朱棣说了什么。但是朱棣拉开话题,让胡烨的好奇心戛然而止,只好悻悻的回答道,“无非就是陈说厉害罢了,我想殿下府上的文人骚客这么多,写上两篇好文章应该不成问题。”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举实例,诗仙李太白就是典型。当年他就是因为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从而让官场失去了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如果能够让他参加科举,绝对是状元及第。”

    “所以,如果继续将这些人排挤在科举之外,说不定就埋没掉了很多像李太白一样的人才,这样会是明朝的损失。”

    “然后就是等待双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朝廷可以先试着让一部分商人之后参加科举,看看里面有无人才。而这些商人,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子孙们是否适合走这条路。其实这种双赢的事,早就该实行了,根本不用等到今天。”胡烨慢慢的说道。

    胡烨知道,依古人的智慧,一定会看得出这样做的好处,所以之前一定有人想过这样的方法,但是碍于守旧的人太多,只能将这样的方法封存起来。而自己,就要来做这个推陈出新的人。这就是胡烨给大明朝加的第一把火,而不仅仅是为朱棣做贡献。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