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赫利大王

目录:回到清朝当大官| 作者:南宫草堂| 类别:历史军事

    由于过去的时候,这个地方的荒漠很多,加上他们这里的人认为全天下都是荒漠,而荒漠是很崇拜的,认为那是一种力量和源泉。所以,小沙国这个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他们不但起了名字,还扩展了土地,自封大王,学着大清的样子,用着帝王的排场,新扩展的土地也开始种上了庄稼,百姓们也学会了织布养鱼等,生存能力更强大了。

    但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单说他们都城(也就类似大清说的京城)的风景,就知道这个小国有多么令人害怕了。

    他们的都城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城墙上面有重兵把守,同时,围墙向外几千米全部是平地,既不种庄稼也不栽树,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到远方的敌情,因为中间没有什么障碍,所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城墙上的人看的清清楚楚的。

    最为关键的是,这几千米的空地上连根草也没有,时间久了就成了荒地了,而这些荒地的地下则是重重的机关和暗器,一般人根本别想靠近这里一步。

    平时的时候其他地方官来这里,都是报了暗语之后才可以安全的进城门,不然的话,不是万箭穿心就是跌入悬崖。

    在这个都城里,住着这个国家权力最大的人——小沙国的大王。

    现在的大王是刚上任的,他叫赫利,原先是个王子,排行老二,但是原先的大王死了后,不知怎么的他就当上了大王。听说,是他抢夺了王位,还杀了大王子。

    这个赫利身强体壮、骁勇善战,而且极好争斗。崇尚武力,同时也有很深的谋略和心思,和大清的新皇帝一样,都是新上任没多久,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一场恶斗?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这个赫利很会治理朝政,他把税收田产、丝绸马匹、鸡鸭牛羊等民政交给了他的叔父,而自己则专心打理军队。

    他的叔父是个老王爷,他读过书,而且记忆力出奇的好,对于民政是很在行的。当时,赫利上位的时候,他的叔父也是极力支持的,所以,现在得到了更大的信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沙国的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也积累了不少兵马粮草,尤其是军粮,一直都在积累着。好像随时都要打仗似得。

    除了文官,小沙国更是武将的天下,作为大王,赫利麾下有一名元帅、十名大将。他将小沙国分为二十个府,但和大清的知府不一样,每个府设一文一武两个官员,名义上互不隶属。但武官的地位明显优于文官。

    府上的文官叫“候”,如东沙府的东沙候、太古府的太古候等,这些爵位的地名有关。所以一直没变,无论谁当到这个府的官时就会得到这个爵位,而一旦调离了,就被收回去了,在当地,这个爵位是很崇高的。

    而武官的称呼也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武官的职务全部是将军,但每个人前面都会冠以地名,如东沙府的东沙将军,太古府的太古将军等。

    魏知府告诉李序然,这些消息都是他们长期通过打听才知道的,有时也会抓几个越界的奸细问一些情况,同时,大清这边也会派一些人混到小沙国去了解情况,久而久之,才知道了这些关于小沙国的事情。

    这个赫利大王上位后,上上下下都整顿了一番,新的元帅叫乌金,十大将有两个先锋,叫格泰和格达,他们原先都是赫利大王的家臣,从小一起练武,但他们三个似乎悟性更高,加上有老王爷请的大师指点,几年下来,这些人的武艺已经是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了。尤其是乌金还经常研习兵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格泰和格达当了全军的左右先锋,除了他们两个,十大将中的另外八将也是各怀绝技、神通广大,在小沙国是响当当的名字。

    而在地方上,二十个府镇守的将军也是个个武艺非凡、勇猛过人,所有的人都听命于赫利大王。战时,到了战场自然是听乌金元帅的了。

    几年前,就是李序然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大清招降小沙国时,乌金还是个小将军,而格泰和格达连个将军都不是。可就是他们三个人,带着一百壮士,硬是闯进了几千人的队伍,最后竟然将大清的一个主将给砍了,简直是不可思议。

    听完魏知府的陈述后,李序然心里不由的发出了冷汗,就连手心里都是汗:这简直就是个全民皆兵的军人当权国家,而更可怕的是他们现在的大王赫利已经懂了民生,专门叫他的叔父负责田产税赋、马匹牛羊等,这就给后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旦打起仗来,简直就是无往不利、坚不可摧。

    这个时候,太阳已经渐渐的西沉,魏知府急忙说道:“制台大人,天色已晚,我们还是回去吧”。

    就这样,他们回到了同州府,魏知府为李序然准备了极为丰盛的晚宴,他说:像他这个知府,可以说是全国最苦的知府,像总督这样的一品大员,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一个,李序然现在既然来了,自然是全力的招待了。

    李序然看到府里的布置,可以看出这个魏知府还是个细心的人,但是一路上看来,他把这个同州府治理的还真不怎么样,而且李序然感到这个人倒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好好的用心。

    或许是因为这个魏知府感到前途无望才心灰意冷,也或许这里地处边境,确实难以治理,非超凡能力还真不能胜任。

    饭后,李序然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里,这个知府的是康王的人,所以,他也和这个人没有说的。

    这时,杜唐过来说道:“大哥,魏知府求见”,李序然看看了窗外,现在还不是很晚,于是,就让杜唐将他带进来。

    “下官参见制台大人”,魏知府再次向李序然跪下说道。

    李序然急忙把他扶起来:“不要这么多礼了,不是刚见过吧,这些俗例就免了吧,这么晚了,你来有什么事吗?本督喜欢开门见山的说话”。

    这时,魏知府急忙说道:“是是是,制台大人雷厉风行的风格下官早就听说过了,那下官就开口了,下官求制台一件事”。

    看着李序然没有说话,魏知府接着说道:“下官在这里干了近十年了,身体也大不如前,最近这段时间,时常感到心灰意冷,怕是再也没什么干劲了。所以,所以,下官恳请制台大人向朝廷上个折子,让朝廷再派个年轻有为的知府好好的来同州府干吧”。

    这时,李序然看了看魏知府,慢慢的站起来,打开窗户,望着窗外说道:“魏大人,你为什么不在这个位置上把他干好呢?本督能看出来,你还是个很有心的人,也是个有能力和眼光的人,凭你对小沙国的了解,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希望你能留下来帮帮本督,本督不会亏待你的”。

    没想到李序然说完这句话后,魏知府竟然跪下来,留着眼泪说道:“制台大人,早就听说过大人的威名,没想到大人的心胸是如此的开阔,官场的人都知道下官是北江巡抚的人,也是康王的马前卒,当年康王得意的时候,就把下官安在了这里,为的就是一旦开战,下官就可以建功立业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康王出了这样的事,其他人唯恐躲还来不及呢,可是制台大人连问都没问,还叫下官留下来,同时还请下官来辅佐大人,下官真是惭愧。

    现在,皇上也没有将下官免去,这更令下官日夜惶恐,一段时间下来,下官似乎看破了红尘,再也没有了心思去打理政务,现在就想辞官回家,能平安度晚年就知足了,谢谢制台大人了”。

    这时,李序然才明白了这个魏知府的真正心思,原来是他因为康王的背景,知道自己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同时这里的事务繁杂,他也是有心无力,才想起了回家养老,不过,他说的看破尘世之类的似乎倒是心里话

    但是这些事情李序然还真的决定不了,于是,他说道:“魏大人,既然你执意要走,本督也不勉强,但有些事情是要朝廷决定,本督是不能擅自做主的”。

    就这样,他们又说了会其他的,然后就道别了。

    第二天的时候,李序然便依计划起身往回走,魏知府依旧毕恭毕敬的送别,李序然看着他感到很难受,康王一个人,既可以让多少人飞黄腾达,也可以让多少人心灰意冷。

    回到总督府后,李序然便召集了两江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还有两位提督,他将自己这一个多月的所见所闻向他们说了一遍,希望他们能出出主意,共同把两江治理好。

    同时,李序然命杜唐把各位大人的意见记录下来。

    晚上的时候,李序然把自己这一个月的经历和白天与诸位大人讨论的意见结合起来,想出了一个方案。

    他立刻提笔写字,身为两江总督的他,现在要给皇上上折子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