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陈抟给赵承嗣批命之后,赵匡义就天天带着赵承嗣出外游玩。当然此时的赵匡义还没有定性,只是像一般的纨绔子弟一样,去赌场溜溜,去斗斗鸟儿,不过赵匡义的运气不错,在外面赢了不少钱财,赵匡义将这些都归功于赵承嗣的福气。
“承嗣拜别太夫人!”在鸡儿巷赵家待了一个月,赵普就来接赵承嗣了,毕竟一个月没有回家,魏氏也十分想念赵承嗣。
“恩,承嗣此番回家要好好跟着父亲学习,月余之后,本夫人可要考考承嗣的识字。”杜氏点了点头,示意赵承嗣可以起来了。
“是,太夫人,承嗣谨遵太夫人之命!”
赵普向杜氏行礼之后,就带着赵承嗣返回了家中。一回到家中,赵承嗣就将赵匡义给自己买的各种木制玩具拿出来送给二哥以及两位姐姐,自己对于这些东西确实不感兴趣。
回到自己的家中,赵承嗣依然过着有规律的生活,睡觉还是按着纯阳子的指示,然后会练习一些武艺,跟着赵普学习一些文字,毕竟宋代的古体字还是要好好学习,不然出门连字都不认得。
“三郎,大人唤你过去。”就在快到月底的一日,魏氏的侍女红儿一大早便来到了自己的院子,告诉赵承嗣去赵普的院子,赵普要找赵承嗣。
“知道了,红儿姐姐!”赵承嗣刚刚打完一套太祖长拳,自己擦了擦汗水,然后又吃了一些果脯才前往赵普的院子。
“爹爹,孩儿来了!”赵承嗣来到书房,见赵普正坐在书桌前闭眼养神,向赵普一拜行礼。
“承嗣来了?”赵普睁开眼睛,微微一笑,然后起身抱起了赵承嗣亲了一口,然后将赵承嗣放下。
“爹爹唤孩儿来有何要事?”赵承嗣无奈地擦了擦脸上的口水,为什么古今的父亲都爱亲自己儿子一脸口水。
“恩,承嗣已经虚岁有三了,是到时候选学了,为父这里有三张纸,承嗣过来看看,在上面选一项。”赵普指了指书桌,将赵承嗣抱起,来到了书桌前。
书桌上放着三张大宣纸,上面分别写着:文治(为官之道,治国之道)武功(为将之道,治军之道),吏治(刀笔之道,民之所依)。三张纸写了三种不同的内容,供赵承嗣选择。
“爹爹,这张!”赵承嗣指了指吏治的纸张。
“吏治?”赵普愣了一下,没有想到赵承嗣会选这一张,自己的长子赵承宗选的是文治,次子赵承煦选的是武功,赵普所见无论官宦子弟与贫寒子弟都选的是文治与武功,但是没有一人选择吏治的,但是赵承嗣偏偏选了吏治。
“承嗣为何选吏治?文治可为一国之相,执掌笔印统御百官。武功可为一国之帅,手持利刃统御诸将。吏治或许只能像为父一样为一幕僚而已。”赵普疑惑地望着赵承嗣,是否赵承嗣年纪太小,不知道如何选择。
“爹所言不假,但是官吏官吏,有吏治才有官员,小吏乃官员之基石,若无吏治何来文治与武功?孩儿愿学基础之石,若有吏治在手,他日文治武功莫言不得?”赵承嗣有理有据地回答赵普。
赵普听了赵承嗣的回答完全惊呆了,自己的三子自幼天资聪明,学习什么都很快,讲话与识字也比一般的孩童快很多,但是没有想到赵承嗣居然有这一番见解。
“承嗣确定要学习吏治?吏治可不是一日两日可成,若是要成为一个通晓吏治之人必定比为官为将者耗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其中的苦楚承嗣可曾想过?“赵普压住了自己内心的兴奋,自己终于有一个儿子愿意学习吏治,自己的衣钵可以传承,但是学习吏治的苦楚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自己有经验可以帮助承嗣,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
“爹爹,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孩儿若要有所作为,必须吃苦,若孩儿忍受不住,那便是孩儿的问题,请父亲让孩儿试试。”赵承嗣见到赵普严肃的神情知道吏治肯定是不好学了,但是自己还想试试。
“好,承嗣若肯学习,为父自然会教导,只不过承嗣不可轻言放弃。”赵普微微一笑,拍了拍赵承嗣的脑袋,姑且一试,看看此子能不能传承衣钵。
“谢爹爹,孩儿一定用心学习!”
“好,承嗣出去玩吧,明日就开始正式学习了,承嗣要好好学习,吃苦肯定是少不了,就当磨练心志了。”赵普点了点头,就让赵承嗣退出书房了。
吏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层官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员,确是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朝廷之人。吏治都是处理与国家百姓利益休戚与共的事情,吏治的好坏决定了一个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古代普通老百姓的税,兵,劳,役都是依靠下层小吏,在一定程度下能决定百姓的生死。
“承嗣,吏治必须要利国利民,但不能过于仁慈,必要之时要有雷霆手段!为万民谋福祉才是真正的吏治,为大众而牺牲小众是必需的手段!”
“此乃吏治的根本,承嗣一定要切记。”第二天,赵普就开始教导赵承嗣如何学习小吏治民了。
“是,爹爹,孩儿记住了,日后一定会以大局为重。”赵承嗣点了点头,虽然赵普的话有些直接,但确是不真的事实,为了大众利益牺牲小体是必须的,若是一贯仁慈,恐怕对国家社稷危害更大。
“恩,承嗣能通晓其中要点,为父很高兴。”赵普点了点头,赵承嗣的悟性果然很高,孺子可教。
“承嗣,若要吏治清明,这些书乃为父的笔记,承嗣好好研读,学习其中精要,至于具体的方法待承嗣有了一些基础为父在好好教导,吏治之重在于察民情,并不是在书房里死读书!”赵普指了指书桌上的笔记,然后让赵承嗣自己研读,自己就离开了。
赵承嗣来到书桌旁,开始认真翻阅赵普的笔记。吏治不同于做官,一般做官研读的都是四书五经与诗词歌赋,大部分人高谈治国之道,却无具体施行的办法。处理百姓的杂事与纠纷,要四书五经何用?都是虚谈!
赵普的笔记有几项侧重点,记录了赵普为吏以来在各地施政的经验。
总纲:包括了各地的风俗民情,地理地貌,税制变革与兵役法规。
经法:包括了一些实用的算术与记录的要诀。列举出了一些小吏治民的相关律法。
军治:治理军队的吏治之法。
民治:治理百姓的吏治之法。
军民共治:如何处理军民关系之法。
实案:包括了赵普为吏多年的处理各类案件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都贴近民生。如百姓家产纠纷,劳工问题等等。
赵普的笔记文字都是通俗易通的俗语,并没有什么之乎者也,让赵承嗣读得津津有味,一直到了深夜还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