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王按照刘舆的计策派兖州刺史苟曦火速援助青州,并给幽州王浚下令,令其派骑兵助阵。两路军队进入青州,苟曦轻松将起义军战败,最终刘伯根被杀,王弥逃到民间隐藏起来。在回兖州的路上,苟曦接到邺城将军司马腾的求救命令,于是直接向北进入邺城,与邺城守将司马腾合作,战败公师籓,将公师籓杀掉,汲桑和石勒率领残部退入冀州。
起义军刚刚兴起的时候,军纪不严肃,也不太会打仗,在面对官军的时候显得非常弱。但是,农民生计严重恶化,社会的骚动才刚刚开始,这就好比森林的大火,它还没有烧到它的最高峰,火势会越烧越大。
苟曦一次出手便杀掉公师籓和刘伯根两个匪首,出手不凡。渐渐成为晋室与饥民军作战的支柱。
刘舆来到洛阳,因其精于军事谋略,很快就成了东海王的心腹僚佐。当时人们都说,东海王僚佐中有“三才”:大才潘滔,长才刘舆,清才裴邀。
一日刘舆晋见东海王越,东海王问:“如何重建并州?”
前面说到,并州饥荒,东海王二弟司马腾带十万军民到了邺城,东海王不但没有怪罪,反倒因范阳王去世,让其做了邺城都督。可是并州刺史的位子就空缺出来。
刘舆回答道:“匈奴刘渊在并州南部,而北部雁门关外,胡人强健。西面陕西胡人最众。并州将三胡分开。如刘渊占领并州,就有可能合并三胡。人口将达到百万。比匈奴最强盛时的人马还多。所以并州的存亡,事关整个大晋安危。”
东海王点头称是:“并州存亡,举足轻重。但不知派谁去最合适?”
刘舆说:“刘渊对并州虎视眈眈,必须派能征惯战的大将去,否则不能成事。”
刘舆没有回答“派谁去”的问题,只是再次重申应派军事人才去。
东海王问:“潘滔如何?”
“潘滔才华出众,确是仆射之才,”刘舆接着说:“可是并州不同于中原,中原各州是饥民作乱。对付饥民不仅需要军事,更需要政治才华。而并州主要是对胡作战,需要第一流的军事天才。”
东海王终于明白了刘舆的意思。他手下的大将只有刘琨、苟曦。苟曦已经都督兖州。只有派刘琨去并州。可是他又舍不得派刘琨走。
东海王对刘舆说:“庆孙是想让越石去吗?”
刘琨年纪不足三十五岁,做封疆大吏,还是年轻了。整个两晋,大族中的名士或许可以很年轻就做高官。可是‘刺史’这样的地方上的实权一把手。很少让年轻人做。东晋时荀羡二十八岁做刺史,创造了最年轻的刺史记录(司马氏子弟除外)。 可是,五胡将整个并州三面包围,只有刘琨去,或可站住脚。
东海王也深知并州形势恶劣,非名将不可镇守。于是封刘琨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
从护匈奴中郎将的官名看。刘琨的主要职责就对刘渊的匈奴五部作战。消灭刘渊。
刘舆回到家中,提前将任命告与父亲刘蕃和刘琨。刘蕃不禁极为担忧。
刘蕃说:“并州四面皆是胡族。南面匈奴五部已叛离中央。琨儿此去凶多吉少。”
对于出镇并州,刘琨也没有心理准备,但是为国分忧正是他人生所求。于是豪气冲天:“父亲勿忧。并州,外有大河,内有高山,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去并州,正是为国效力。”
刘舆说:“并州空虚,你到并州,刘渊攻击你,你该怎么做?”
“临敌制谋,见机行事,定能制敌。”刘琨随口而出。
刘舆笑了:“只要你不去攻刘渊,刘渊不会先来打你。”
“并州军众都被司马腾带走,刘渊为何不占据晋阳(太原)?”刘舆再次反问。又自答曰:“他不是没力量打,而是不敢打。”
刘琨无言以对。
“并州称号为晋,是司马氏龙兴之地。司马昭曾被封‘晋王’。现今东海王已荡平诸王之乱。除青、邺二州饥民作乱,中原形势基本转好。如刘渊敢占领司马氏的老家,朝廷必倾全国之力摧之。”刘舆解释道。
刘蕃、刘琨都惊讶于他的观点。
刘舆说出其意:“二弟,你到并州,不必太过着急军事,而应先安抚百姓。形势上,还是有时间恢复生产,整顿吏物,重建晋阳城的防务……”
刘琨心中感动。向大哥拜道:“大哥见识胜我百倍,我深知大哥一片苦心。”
刘舆又说:“你此去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刘渊。你到晋阳,一旦站稳脚跟,就应进讨刘渊。雁门关外拓跋鲜卑实力强劲,忠于大晋。司马腾四次进攻刘渊,拓跋部每次均出五万铁骑助阵。可惜司马腾不通军事,四次无功而返。以你的军事才华,单靠这五万鲜卑骑兵就可轻松消灭刘渊。定要努力,勿负国家所托!”
兄弟即将分离,不免伤情。刘舆挽住刘琨说道:“晋阳城三面环山,一面依水,控带山河,‘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只要你安抚好晋阳,以你的军事才华,定能战胜匈奴刘渊,建不世之功。”
刘蕃本来担心刘琨的并州之行,听了刘舆的分析后,这份担心便少了很多。他感叹道:“希望朝廷不要再祸起萧墙,天佑大晋,四海得安宁。”
刘舆回答:“饥民作乱,只要方镇听从朝廷统一调度,应可以平息。其它的均非心腹大患,如无意外,天下也该安宁了。”
可惜可惜,这个意外还真是马上就出!刘琨接到任命,还在洛阳准备之时,惠帝驾崩了。
晋惠帝司马衷(259年-307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长子早夭)?,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在位17年。妻子贾后在公元300年整,残害了晋惠帝唯一的儿子,引起以赵王伦为首的‘三王起义’。随后大晋诸王为了‘立嗣’问题大战七年,把天下苍生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剩下的几年,天下苍生也要把他们拉进火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