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八年,肖兰中师毕业了,她的母校是伟大领袖亲笔题字的萌芽学校(即黑龙江省克山师范),也是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的母校,它坐落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城的西部——烈士陵园的对面。
肖兰一九六五年入学,就读三年半,一九六八年毕业的时候,肖兰是在寒冬腊月的背景下回到了家乡。
这时,伟大领袖发出了最高指示:广大青年学生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所以这届毕业的学生,除了有门路的被分到粮总厂之外,剩下的全都被分到了农村。
肖兰的家能有什么门路呢?肖兰被分到了和胜公社农乐大队,那是一个偏僻而又贫穷落后的地方。肖兰还算是幸运━━没有去当农民而去当老师,因为缺老师,县官不如现管━━当地的领导竟敢违背了最高指示精神。
在十冬腊月天,肖兰冒着严寒,顶着凛冽的北风,坐着马车去农乐大队的学校去报到。有趣的是,肖兰去的这个大队所在地出奇的广阔。它坐落在一个盆地里,只有四所草房━━大队部、卫生所、供销社、学校,附近没有村落和人家,孤零零的。
肖兰推开学校的大门,走进去一看,屋里是一片灰尘,北面是一铺大炕,上面有一两个行李卷儿,上面也是灰呛呛的。地面是土的,高低不平,地上有一张桌子,黑漆漆的,满是灰尘。在大炕的西面,还像隔出一间小屋。
屋里不太暖和,有点儿冷飕飕的感觉。肖兰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屋里,有两个四十左右的男人,其中,一个给另一个理发。
肖兰走上前去,主动地打招呼说:“你们好!”那个给人理发的男人抬起头来,看了看肖兰。肖兰看他是个中等身材,小眼睛,白净面皮,这个人问:“你好,你是?”肖兰笑了笑说:“啊,我是从清原来的,刚分到这儿学校的毕业生。”
那个被人理发的男人,是个黑脸,个子比较高,抬起头说:“好,好,欢迎,欢迎!”那个给人理发的男人说:“我叫吕生,他叫刘宝珍,都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今天放假,我们俩来理发。”肖兰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和家里的概况。
吕生走到达炕前,用笤帚扫了扫说:“快坐吧,这儿的条件艰苦,比不了城里。”肖兰笑了笑说:“我不怕艰苦,正好锻炼锻炼自己!”那两位男老师都笑了说:“那就好,那就好!”
接着,两位男老师就给肖兰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
学校不太大,一到七年级(初一)都有,十多个教职员工。一个校长,今年五十岁,叫李福田,还有一个主任,五十多岁,叫王玉全。学校只有一位女教师, 三十多岁,叫黄凤琴,家是外大队的,其余都是男教师。学校夏季是三顿饭,冬季是两顿饭。因为,附近没有村落,村子都在四五里地之外。
肖兰听完了介绍,心里头也是一片茫然,情况就是这样,自己还能怎么样呢?能在这农村呆多久?几年?一辈子?都不好说。肖兰不敢往下想下去,至于呆多久,那是以后的事儿,现在,还得想眼前的事。
肖兰看看两位男老师说:“两位老师,我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什么都不懂,请两位老师多多指教。”刘宝珍摆摆手说:“我们也没啥,只不过是先比你早教几天学,互相帮助嘛,年轻人有干劲,有朝气,见识多,我们也得向你学习啰。”吕生也点点头说:“嗯,刘老师说得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才是。”
肖兰很谦虚地一笑说:“我哪里比得上你们哪?你们就是我的老师,我真得好好地向你们学习。”吕生说:“互相学。”刘宝珍也说:“互相学习,团结进步。”三个人又唠了一会儿,气氛是很融洽,话越说越近。
刘宝珍站了起来说:“吕老师,咱们走吧,让肖老师歇歇。”肖兰也站起来说:“不忙,我不累。”吕生也站起来说:“我们也该回去了,家都在几里地之外,都出来半天了,你也该休息。”说着,两位男老师就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