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2章 一零三零 要练强军

目录:崇祯七年| 作者:竹下梨| 类别:都市言情

    董策说的若是真的,那毫无疑问,他这人虽然行事霸道强横,但真真是一个极有担当的上官!有这么一位上官,倒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頂頂點小說,

    “本官把这些银子用来练兵,剩下的那些你们到手的,就随你们便吧!你们是想练兵也行,想自己全部贪墨了也由得你们。但最起码,你们回去之后,得再招一点儿军兵来,好歹也充一充门面,对吧?到时候若是贼人来犯的话,打仗的事儿,你们就不用操心了,交给本官就行。”

    听董策说到这儿,诸位军将,忽然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若是真如董策说的这般,他们把这些银子让出来,把这些兵马交出来,而以后再有贼人入寇,打仗就没他们的事儿了,全部都落到了董策身上,那这样倒也不错。

    “对了,还有,本官这样做,也不纯粹是因为本官自己的缘故。”

    董策忽然一笑,笑得有些诡秘,沉声道:“或许你们中。有些消息灵通的已经知晓了,新上任的大同巡抚,正是咱们冀北道原先的兵备道刘若宰刘大人。刘大人对本官,素来是很器重的,他当初也曾交代过本官,要练出一支强军来。”

    说到这儿董策便住口不说了。

    但他话里的意思,大伙都已经很清楚明白了,大伙儿听了,也都是纷纷色变,心中恍然。他们都以为猜到了董策这么做的真正原因,以为这是大同巡抚刘若宰的授意。

    实际上,这完全是董策扯虎皮拉大旗,打着刘若宰的名头,为的便是让大伙儿,不敢有什么反抗的心思。

    其实对于他现在做的这些事儿,刘若宰肯定是不知道的,不过董策倒是也不怕,刘若宰哪怕知道他做的这些事,也只会夸赞他有能力、敢作为、有担当,而不会斥责惩罚他。

    因为董策很清楚,练出一支强军,也是刘若宰一直以来的愿望。

    其实董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有点想把刘若宰给算计进去。他很清楚,原先作为冀北兵备道的刘若宰,所能够依靠的能够练出一支强军来的合适人选,只有他董策一个。他曾经试过好几个人,比如说白添福,比如说谢鼎坤,但事实证明,那几个人都不行,只有他董策才行。

    而且他董策是已经切切实实地练出一支强军来了。

    但是董策不确定刘若宰当了大同巡抚之后会不会有新的人选,毕竟大同镇比冀北道大太多了,不知道多少人才,说不定有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那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董策不确定刘若宰会不会把支持的重心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虽然那样的可能性不大,但董策不得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他这样做,也是在刘若宰那里给自己加分。

    当然,董策这些心思,肯定是不会说给他们听的。

    不过他说的话,显然是起到了极好的效果,听董策这么一说,再也没人敢有任何的反对意见了,哪怕是他们满心的怒火和不愿。

    董策这个北东路参将就已经是他们得罪不起的了,更别说上头还有刘若宰。那可是大同巡抚啊!在他们眼中,这是他们甚至都无法解除,无法企及的人物,一想到可能会得罪这样的人物,他们心里便是一阵绝望。

    “嗨,也别都这么哭丧着脸。”董策道:“本官虽然断了你们一些财源,收了你们手下的士卒,但你们以后不用管这许多兵了,也省的操心了不是?直接每个月就领着到手的那些军饷,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岂不舒坦?”

    大伙儿闻言,都是苦笑。

    谁都知道董策这话说得不真不实,他们手底下的兵都被董策给拿光了,只能带着几个家丁回去。董策虽然说了,以后真有事儿了不让他们守城,但他们还真就能完全不守了不成?还真就能手底下不要军兵了不成?

    再说了,军堡中那么多事情:守城、搬运东西、看守库房……等等,这些都得用人啊!整个军堡的日常运行,根本离不了人。

    他们回去之后,终归还是要再招一些军兵的。当然,数量必然是会比现在少很多的,每个军堡可能也就是百十来人。

    “好了,军兵这个事儿,算是说完了,还有另外一件事。”

    董策瞧着众人道:“之前传讯的时候,让你们把各个军堡及周边的村落城镇等所在的所有人口的鱼鳞黄册都带来……怎么着,都带来了吧?”

    众人纷纷道:“都带来了。”

    “来,都拿来让我看看。”董策摆摆手道。

    站在他身边的长随白忠旗走过去,把大伙儿手里的鱼鳞黄册都收上来。这些东西可不少,每个人手里头几乎都有厚厚的一摞,白忠旗来回三四趟才算是抱完,在董策身前摞了好几堆。

    董策随手抄起一本来看,看了一会儿,便是皱起了眉头。

    他扬了扬手中书册,道:“夏守备,怎么回事儿,这怎么还是万历年间重造的?”

    也是夏守备倒霉,董策随手抽了一本,却正好是镇羌堡的鱼鳞书册。

    夏守备苦笑道:“末将也不知道啊,镇羌堡放着的就是这个,这次大人您让带来,末将就带来了。”

    董策皱了皱眉头,没再说话,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

    他知道,这事儿怪不得大伙儿。

    只是,这鱼鳞黄册是万历年间造的,那这样一来,他之前的计划就要完全被打乱了。

    他本来是想依照这些鱼鳞黄册来勘定整个北东路范围内的百姓军兵,以此来实施他下一步的计划,但现在看来,下一步的计划是很难执行了。

    因为这些鱼鳞黄册不对。

    倒不是说这些东西造假,而是说,现下他手中的鱼鳞黄册,已经过时了。

    这些鱼鳞黄册是万历年间造的,是当时的人口户籍统计,而现在,已经是崇祯八年!在这些年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口又有了多大的迁移流动?

    若是说从成化年间到弘治年间那几十年的话,可能某个地方,人口流动不算大,因为那会儿算得上是大明的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土地收成也好,赋税也不算多么重。是以在当时,人口流动便不大,因为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太多的天灾**,是以就没有大规模的流民。百姓都安稳的居住在祖辈传下来的土地上,不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