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靠不住,缅甸人不可靠,历史上日军入侵缅甸,缅奸遍地都是,缅甸人恨信封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英国人,却并不怎么恨同样带着和尚行军的日本人,而且日本人还惯于玩此类花招。
对此,高飞此刻也是头疼万分,望着有些郁郁的蒋介石,高飞知道蒋介石此刻是打算快速出兵缅甸,去保卫所谓的中国最后的国际交通线,但是如果仰光被日本海军封锁了那?那么美援的租借物资就必须通过印度转进,那么中国只需要半个缅甸似乎就够了?如果被英国人控制了美援租借物资的运输,历史会不会再次重演?
如何才能把握住整个战略的脉搏和要点对于高飞来说非常的重要,战争之中的契机和战机一样往往稍纵即逝。
历史上,无德无能的史迪威等人对于英国人的妥协再度陷中国远征军于险境?高飞惊出了一身冷汗,多亏美军尚未参战,所以蒋介石也不可能要去美**方派人,蒋介石的本意是美国来人替自己牵制英国人,让英国人少刁难中国方面,结果历史上的来者是一个在美国都不放心让其指挥部队的史迪威将军,这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顶子是用无数中**人的鲜血染红的,既然历史已经出现了惊变,那么就让历史去纵情狂奔吧!
但是,高飞却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历史上日军是袭击了珍珠港才大举进攻东南亚的,而现在的情况是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苏联之后,竟然准备大规模入侵东南亚?如果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出现在马六甲海峡,那么也就意味着日本海军将会进攻东南亚的英、荷等属地?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虽然美国政府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但是日本显然还未对美国发起奇袭的不宣而战,那么也就意味着日本人不会进攻菲律宾?
高飞发觉蝴蝶效应还真是一种令人恐怖的能量作用,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正在经历的就是历史,而对于自己这个穿越者来说,一切都发生了不可预测的巨变,这种巨变让高飞熟知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而且这种变化的能量是连锁性质的反应,能量也许是几十倍呈几何状增长爆发的。
历史既然已经发生了改变,那么后续肯定会偏离原有的轨道,至于偏离多少还是彻底性的颠覆?高飞就无从得知了,但是高飞可以非常肯定,这种变化也是随着物质基础本质而发生变化的,弱者一下变强是可能的,但是拥有比你还多资源的敌人也会相应的变强,而且变强的比例更为悬殊,这才是蝴蝶效应真正的可怕之处。
已经能够闻到战争硝烟味道的英国人开始在港岛、新加坡等地撤离黄金储备和重要物资与人员,在缅甸英国人甚至给发电厂、水坝都装上了炸药,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日本只要敢来,就留给日本人一个空前巨大的烂摊子。
果然,不出高飞所料,劳伦特与韦维尔抛开了自己走通了宋霭龄的门路,等于间接走通了宋美龄的门路,急于向缅甸派兵保住最后交通线的蒋介石接受了劳伦特与韦维尔的条件,英国方面只担负中国远征军初期进驻的物资补给,中国远征军届时将由中国云南方面提供给养。
高飞不清楚蒋介石是出于何种目的还是想法,明明只要拖下去就能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却又中途改变决定?残酷的战争消耗极大,国内的武器弹药供给都十分困难,还要供给远征军方面?再者说远征军使用的是美制和英制武器,这就等于将自己的命脉交到了英国人手中,如此被动的开始真不是一个好兆头。
高飞哪里知道,蒋介石也是很不愿意,但是又磨不过宋霭龄,宋霭龄在香港和东南亚有诸多的生意,这个女人同她的女儿孔令俊一样对于金钱有超乎寻常的执着追求,劳伦特与韦维尔给宋霭龄的生意大开方便之门,宋霭龄自然发挥个人效用去影响宋美龄,直接又间接的影响蒋介石,而蒋介石刚刚被夫人捉奸大闹一番,对着天主连番起誓效用不大,显然面对夫人提出的条件递出的橄榄枝,蒋介石只能欣然接受下来。
高飞的疑惑在戴笠那里得到了含糊不清的解释,了解到事情起因的高飞才知道原来陈姓小学教师一事确有其事,蒋委员长搞婚外情竟然影响到了军政大事?宋霭龄这哪里是在捞钱啊?简直就是在要命啊!中国远征军数十万将士远赴异域生死不测之地?竟然是这么一个协商过程?看来韦维尔在中国这几年还真是没白混,他算是真的理解了中国人家庭、政治、感情之间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绝妙之处了,这一手翻天覆地玩得漂亮至极,自己这个中国远征军司令官只能干瞪眼吃哑巴亏。
蒋介石也知道自己做得似乎太过牵强和急躁,于是召见高飞安抚道:“世间万物有得必有失,我们今天的让步就是为了明天的前进,把目光放远一些,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嘛!先让我们的大军开入缅甸,保卫缅甸的国际交通线是远征军的主要任务,另外就是屏蔽西南边陲之地,防止日军南北夹击我军,淞沪、太原我们就吃过日本人的大亏,绝对不能再重蹈覆辙,我在重庆就是你的靠山,我们可以给英国人演一出好戏,对付英国人你还是非常在行的,另外一点远征军系**之精锐,保存实力为上策,军权一定要牢牢把握在手,我的一切命令可能是迫于形势,你要自己把握战场形势加以分析,切莫盲从。”
高飞也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说得轻松,自己的中国远征军已经处在了不利的位置上,不过相比历史上中国远征军踏出国门之时有五套指挥班子,高飞无疑使幸运的,没有史迪威给自己添乱,自己对付英国人似乎又多了几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