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无疑使万分肮脏的,高飞笑眯眯的望着脸色不太好的史迪威,历史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战略反攻时,日本还有百分之六十四的陆军计四十八个师团、二十四个独立混成旅以及百分之四十七的陆海军的航空兵计七十五个飞行中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陆军兵力则不足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二,即便巅峰亦不足二十个师团,航空兵力占陆海军航空总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九。
历史中美国陆军部还规定,对中国的军事援助不能影响美军与英国的需求,因此对华援助始终让位于其他国家比如英国与苏联的需求之后,援华物资经常被挪用,因此得到的总是无关紧要的很少一部分,几乎从一开始,美国陆军和财政部就要求对援华租借物资有严格的控制和监督,租借物资的分配权由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军火分配委员会掌握,中国不得派代表参加,国内所谓官僚贪污租借物资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谎言,连看都看不见,如何去贪腐?
在丘吉尔访问美国所召开的第二次华盛顿会议,没有邀请中国参加,这是对中国明显的歧视,此外,英美还拒绝了中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要求,答复的理由仅仅是为了保密。
对此,蒋介石极为不满向罗斯福抱怨,如果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与物资分配之机构不能扩大,使中国得以参加,则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英美迄今未许中国参加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就是一例,我们在作战中所受之遭遇已经如此则在战后和平会议席上,又当如何?蒋介石的愤怒也仅仅停留在愤怒的层面上。
在这些问题上史迪威确实帮了大忙,包括不让中国进入参谋长联席会议?可以说史迪威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根本就没瞧得起中**人,只是将中**人视为他军旅仕途晋升所利用的工具而已,对于中**人来说,被排除在指挥机构之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侮辱。
现在国际形势出现了逆变,历史脱离了原来的轨道,高飞稳坐钓鱼台望着史迪威,民族与国家的利益不容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染指,高飞眼中的史迪威几乎已经是无计可施了,美国政府就是这样的,他用你的时候百般都好,当他不用你的时候转身就能把你出卖,历史上的塔塔尔会议中国遭到美国的出卖,美苏合议,中国领土遭到分裂,所以美国援华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有用美国人自然要谦让于你,当你无用之际,美国政府会毫不留情的抛弃你,罗斯福作为一个对自己人都下狠手的利益至上主义者来说,在他的眼中只有利益,再无其他。
史迪威似乎做出了空前的让步,因为蒋介石许诺他可以指挥这支中国远征军,实际上史迪威知道,没有高飞的首肯他连一兵一卒都指挥不动,不过这种明面上的硬抗总好过暗地里下绊子,对于高飞史迪威认为其实听从蒋介石指挥的,实际上蒋介石很多事情都是有口难言,直接与掌握美援物资分配的史迪威对抗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不适当的,以蒋介石的圆滑在他与史迪威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可供缓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高飞。
高飞清楚,在与自己会谈之前,史迪威与新任的驻缅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进行了一番卓有成效的会谈,前任韦维尔调任驻印军司令官,对缅甸之事一直无从干涉,导致了高飞在缅甸的为所欲为,英国人在面子上是做足了功夫,也让史迪威相信英军要将战斗力差并且不可靠的部队调回印度,将精锐的英国师与英印师调来缅甸参战。
显然,连瞎子都能看得出来英国人是彻底放弃缅甸了,之前运来的物资与武器不过是在显示他们保卫缅甸的决心,安抚中国远征军这个替死鬼接防的,结果高飞的中国远征军到处查封转运英军囤积的物资与武器,甚至连第七装甲旅与皇家重型炮兵第二旅的装备都借口扣留了,亚历山大是来收拾残局的,所以即便被高飞劫掠英国人也是哑口无言,就一个目标,撤往安全的印度。
在梅苗亚历山大与史迪威谈得非常开心,史迪威准备用四到五个师的兵力进行反击,亚历山大则准备与英缅第十七师与第七装甲旅配合,史迪威是手无一兵一卒,亚历山大是兴口开河,英印第十七师早已被日军全歼,第七装甲旅被高飞扣押了全部的装备,只不过是英国嗯自己不承认而已。
此刻,第七装甲旅的官兵都已经安全的抵达了印度,武器装备丢了没关系,要么被破坏殆尽的道路也无法供装甲部队撤退,英国部队都是用双脚走回去的,很多士兵身上只有一条裤衩,把武器留给中国人或许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但是,当史迪威再次面对高飞的时候,还是感到底气不足,与高飞的几次会谈史迪威都感觉到了一股浓浓的敌意,或者解释为不信任,日军的登陆快要完成了,估计一旦进攻展开就将是疾风骤雨一般的。
史迪威望着高飞,他不清楚为何在他认识的中国将领中只有高飞如此的桀骜不驯到了难以驾驭的地步?
史迪威犹豫了一下道:“日军的六师团进攻过南京,屠杀过中国人,第十八师团攻打过上海,第三十三师团占领过杭州,第五十五师团攻陷过华东,第五十六师团则是从华南调来的,如果战果战场打得好,何必在缅甸进行作战?”
史迪威的话让高飞与蔡文治、沈英雄的脸色为之一变,高飞毫不客气的回敬道:“日军的战略目的是掐断对华物资援助的生命线,如果你们援助的早一些,日本人何以敢染指远东与东南亚?我们甚至可以反攻朝鲜与日本本土,日军嚣张猖狂,那是他们没遇见我青年军,南昌城下我以一师之军,硬憾日军十五万大军,坚守孤城直至弹尽粮绝,日军未曾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