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术方才还说是畅所欲言,如今大家一个个畅所欲言了,可都变成了出言无忌,一个个让他大为不满,若非关键时刻杨弘出马,还真不一定被张勋等人引向与刘澜开战的地步,看着张勋告退回到了席前坐定,袁术这才微笑着转向杨弘,道:“杨长史所言不错,诸位以为杨长史建议可行吗,如果可行,那接下来我们就按照……”
他话还没说完,只见下首位置上儿子袁耀站起身,朝他施了一礼,道:“将军,杨长史的建议孩儿赞成,但张将军的提议孩儿觉得也不无道理,反倒孩儿觉得,杨长史之提议有些小家子气了,父亲雄心在四海寰宇之内,天下且能够容得下,区区一个孙策又怎么能容不下,更何况其父与父亲乃至交,如果今日之事被天下人所知晓,父亲对孙策见死不救,到时必会招致天下人口舌,说父亲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这区区几字,看似无足挂齿,可对于父亲却举足轻重,尤其父亲这般胸怀天下,不管孙策这话可绝不能说出口,更不能干出来啊。
袁耀说的很明白,也讲得很清楚,父亲您放眼的是天下,而不是区区淮南一地,如果只是淮南,那救不救孙策是不重要,可如果心怀天下,可就不一样了,这只会让世人觉得袁术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日后谁还敢来投效?
袁耀此话一出口,立时又引来了一片争论,连袁术都明显愣了一下,如果是别人说这话,他还真不会当回事,危言耸听,但是儿子说出来的话,不管让他舒服不舒服,他都会在心中过滤一遍,这一琢磨,还真有些犹豫起来了,而这时驳了建议的阎象又站了出来,道:“启禀主公,长公子说得不错,将军乃举世公族,天下有识之士心向往之,若赢此等区区小事而使主公声望有损,实乃不智之举,上次主公攻打徐州,孙策虽拒绝了主公出兵之令,可今次若刘澜进攻柴桑,而主公又能不计前嫌,不仅天下人会人人称赞主公,便是孙策也会对主公感恩戴德,借此良机,主公正可再收孙策入帐下,如今孙策有霸王之名,不输刘澜帐下关张,主公得之,其对我淮南必是一大助力,那时,又何惧刘澜!
因为袁耀的一番话,原本一边倒的局势彻底发生了逆转,尤其是在最关键的一刻,袁术的从弟袁胤步出阶,对袁术施一礼道:“启禀主公,袁耀和阎主簿说得确实有道理,不管孙策,虽能解一时之恨,但对主公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卑职以为,主公就算要解心头之恨,也完全可以将孙策带至寿春,孙策拒绝主公征调之令,完全是因为帐下私兵,方才有此底气,一旦将其带至寿春,收其私兵,那时孙策必为鱼肉,焉能不听主公调度?如此一来主公在世上面前表现出了应有的大度,而孙策又完全在主公掌控之下,到时是用他还是闲置他,全在您个人喜好,何乐不为?”
提议之后就一直没有再说哈的袁耀终于再次开口,道:“父亲,叔父所言不差,因一个孙策,父亲完全没有必要背上这一名声,反而可以用实际行动,让孙策明白,您始终是拿他当晚辈来看,不管他做出什么样违逆之事来,您都能够宽容他,这般一来,孙策感念父亲之恩德,自然不会再有任何他想,全心全力为父亲效力!”
风口转变,甚至连杨弘都改了口,立即接口道:“主公,卑职也赞成公子的意见。”
袁术根本就没去瞧那些如同雕塑一样在座位上始终未曾挪动过一步的谋士,这些人向来如此,只知道符合,从没有提过什么实质性的建议,而往往是这些站在阶前之人,决定了淮南最终的走向,本来他还想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杨弘,是不是还有其他想法,结果此刻连杨弘也同意了儿子的提议,居然没有一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他自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军都赞成,那就这么决定了,如果刘澜胆敢进攻孙策,便即调遣大军支援孙策,帮助他守柴桑,另外濡须水的事情还按照之前的提议,只要刘澜出兵,立即抽调部队,攻打张颌。”
可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由谁来指挥部队援救孙策又由谁来统帅部队去攻打濡须坞的张颌所部?
其实人选无须考虑,几乎是同一时刻,所有人的眼睛都向纪灵和张勋二人看去,他们都明白率军出征肯定是这二人了,可到底主公会如何调遣这二人呢,是谁去柴桑又会是谁去濡须水呢?
这个是关键,谁去柴桑就说明主公更信任谁,毕竟与刘澜主力交战才是真正的考验,而与张颌交锋,就显得不足为道了,或者说,这两人一同去柴桑,而再遣别将前往濡须水,可这样一来,会不会在发生两将夺权的事情?到时候在指挥上又要出现问题。
经过徐州之战,大家心里都明白,两人在军中的声望,虽然互相信服,可帐下磨蹭矛盾太严重,这就造成了就算两人能够达成默契,可底下却难以协调的情况,如果任命两员主将,带两支部队前往,部队无法形成合力,各自为战,肯定是要出现大麻烦,可如果直接任命一人为主将一人为副将,那被任命为副将的那一个就算表面接受,可心里也不会服气,所以这事只能安排一个人去,而以袁耀对袁术的了解,八成是纪灵了,所以他连忙建议,道:“父亲,张勋将军与孙策有私交,更视其为晚辈,以他为主帅,必能全力以为,也能够得到孙策的权利支持,所以孩儿认为张勋将军为主将最为合适。”
杨弘也立时附和起来,道:“主公,臣赞成公子的提议,张勋将军
袁术方才还说是畅所欲言,如今大家一个个畅所欲言了,可都变成了出言无忌,一个个让他大为不满,若非关键时刻杨弘出马,还真不一定被张勋等人引向与刘澜开战的地步,看着张勋告退回到了席前坐定,袁术这才微笑着转向杨弘,道:“杨长史所言不错,诸位以为杨长史建议可行吗,如果可行,那接下来我们就按照……”
他话还没说完,只见下首位置上儿子袁耀站起身,朝他施了一礼,道:“将军,杨长史的建议孩儿赞成,但张将军的提议孩儿觉得也不无道理,反倒孩儿觉得,杨长史之提议有些小家子气了,父亲雄心在四海寰宇之内,天下且能够容得下,区区一个孙策又怎么能容不下,更何况其父与父亲乃至交,如果今日之事被天下人所知晓,父亲对孙策见死不救,到时必会招致天下人口舌,说父亲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这区区几字,看似无足挂齿,可对于父亲却举足轻重,尤其父亲这般胸怀天下,不管孙策这话可绝不能说出口,更不能干出来啊。
袁耀说的很明白,也讲得很清楚,父亲您放眼的是天下,而不是区区淮南一地,如果只是淮南,那救不救孙策是不重要,可如果心怀天下,可就不一样了,这只会让世人觉得袁术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日后谁还敢来投效?
袁耀此话一出口,立时又引来了一片争论,连袁术都明显愣了一下,如果是别人说这话,他还真不会当回事,危言耸听,但是儿子说出来的话,不管让他舒服不舒服,他都会在心中过滤一遍,这一琢磨,还真有些犹豫起来了,而这时驳了建议的阎象又站了出来,道:“启禀主公,长公子说得不错,将军乃举世公族,天下有识之士心向往之,若赢此等区区小事而使主公声望有损,实乃不智之举,上次主公攻打徐州,孙策虽拒绝了主公出兵之令,可今次若刘澜进攻柴桑,而主公又能不计前嫌,不仅天下人会人人称赞主公,便是孙策也会对主公感恩戴德,借此良机,主公正可再收孙策入帐下,如今孙策有霸王之名,不输刘澜帐下关张,主公得之,其对我淮南必是一大助力,那时,又何惧刘澜!
因为袁耀的一番话,原本一边倒的局势彻底发生了逆转,尤其是在最关键的一刻,袁术的从弟袁胤步出阶,对袁术施一礼道:“启禀主公,袁耀和阎主簿说得确实有道理,不管孙策,虽能解一时之恨,但对主公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卑职以为,主公就算要解心头之恨,也完全可以将孙策带至寿春,孙策拒绝主公征调之令,完全是因为帐下私兵,方才有此底气,一旦将其带至寿春,收其私兵,那时孙策必为鱼肉,焉能不听主公调度?如此一来主公在世上面前表现出了应有的大度,而孙策又完全在主公掌控之下,到时是用他还是闲置他,全在您个人喜好,何乐不为?”
提议之后就一直没有再说哈的袁耀终于再次开口,道:“父亲,叔父所言不差,因一个孙策,父亲完全没有必要背上这一名声,反而可以用实际行动,让孙策明白,您始终是拿他当晚辈来看,不管他做出什么样违逆之事来,您都能够宽容他,这般一来,孙策感念父亲之恩德,自然不会再有任何他想,全心全力为父亲效力!”
风口转变,甚至连杨弘都改了口,立即接口道:“主公,卑职也赞成公子的意见。”
袁术根本就没去瞧那些如同雕塑一样在座位上始终未曾挪动过一步的谋士,这些人向来如此,只知道符合,从没有提过什么实质性的建议,而往往是这些站在阶前之人,决定了淮南最终的走向,本来他还想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比如杨弘,是不是还有其他想法,结果此刻连杨弘也同意了儿子的提议,居然没有一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他自然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点了点头道:“既然大军都赞成,那就这么决定了,如果刘澜胆敢进攻孙策,便即调遣大军支援孙策,帮助他守柴桑,另外濡须水的事情还按照之前的提议,只要刘澜出兵,立即抽调部队,攻打张颌。”
可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由谁来指挥部队援救孙策又由谁来统帅部队去攻打濡须坞的张颌所部?
其实人选无须考虑,几乎是同一时刻,所有人的眼睛都向纪灵和张勋二人看去,他们都明白率军出征肯定是这二人了,可到底主公会如何调遣这二人呢,是谁去柴桑又会是谁去濡须水呢?
这个是关键,谁去柴桑就说明主公更信任谁,毕竟与刘澜主力交战才是真正的考验,而与张颌交锋,就显得不足为道了,或者说,这两人一同去柴桑,而再遣别将前往濡须水,可这样一来,会不会在发生两将夺权的事情?到时候在指挥上又要出现问题。
经过徐州之战,大家心里都明白,两人在军中的声望,虽然互相信服,可帐下磨蹭矛盾太严重,这就造成了就算两人能够达成默契,可底下却难以协调的情况,如果任命两员主将,带两支部队前往,部队无法形成合力,各自为战,肯定是要出现大麻烦,可如果直接任命一人为主将一人为副将,那被任命为副将的那一个就算表面接受,可心里也不会服气,所以这事只能安排一个人去,而以袁耀对袁术的了解,八成是纪灵了,所以他连忙建议,道:“父亲,张勋将军与孙策有私交,更视其为晚辈,以他为主帅,必能全力以为,也能够得到孙策的权利支持,所以孩儿认为张勋将军为主将最为合适。”
杨弘也立时附和起来,道:“主公,臣赞成公子的提议,张勋将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