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到南斯拉夫军队里的德军顾问发现,这支装甲部队的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陆军下属的四个独立装甲营,现实中其实只编组了两个,能够使用的坦克也只有一百一十辆,其余的单位只存在于陆军司令部的编制表上。
南斯拉夫陆军预定向斯柯达订购五十辆s1-d型轻型坦克,编成一个轻型坦克营,这些坦克被陆军编入了装备列表,但因为斯柯达随即就被德国所吞并,这笔交易注定是不可能完成了。
而法国坦克的交易合同虽然已经敲定,但法国人在供货上却出现了问题,这些坦克实在过于破旧,必须要经过一定程度的翻新,否则这笔交易就真的太难看了。
结果当德国入侵法国之后,法国坦克的翻新工作还未全部完成,其中一部分保存在工厂仓库里的古董坦克,还成了德军的战利品,最终南斯拉夫人拿到手里的,也就只有五十四辆和四十八辆雷诺ft-17。
德国顾问们惊讶的发现,这堆古董竟然全都是m26/27型,这是一款以“步兵辅助坦克”为用途改进出来的坦克,在ft17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强化,还采用了新设计的悬挂系统和变速箱。这款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增加到了三十毫米,车体侧面装甲厚度也有十六毫米,炮塔装甲二十二毫米,于是空车总重量也相应的提升至八吨,公路行驶速度也降低为三十五公里每小时。
作为一款法国风格的“步兵坦克”,这种行驶速度是完全能够接受的,装甲厚度与搭载的火力,也足以应付二三十年代的低强度战争,这款坦克没有得到法军的青睐,却意外的获得了不少海外订单。
第一个购买这款外销坦克的国家,答案可能会出乎大家的意料,竟然是远隔欧洲万里之遥的日本帝国。
日本陆军此前已经向法国购买过十五辆雷诺ft17基本型坦克,其中部分坦克交予日本陆军骑兵学校作为装甲兵教学与研究使用,同时还将其作为技术开发的样板,意图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日本自己的坦克装甲车辆。
历史上日本坦克装备的起点其实非常高,可以说借鉴了英法两国最先进的装甲技术,在发展初期完全是和世界潮流同步的,至于后面为什么会搞成历史上那副鬼样子,这个问题既有内情也有外因,真的很难用一言半语解释得清,在后文里谈到时再专门详细讲述吧。
除了日本之外,还有一个亚洲国家也购买了这款坦克,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地方派系,那就是当时雄霸东三省的奉系军阀。
张雨亭很早就建立起了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的坦克部队,坦克这种武器也随着后来爆发的直奉战争,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内战战场上。
东北军最初只购买了十四辆法制雷诺ft-17基本型,但到了一九三零年时,雷诺坦克的数量已经提升到了三十六辆,其中十五辆就是这款m26/27型。
国内有些资料说这些是美国仿制的雷诺坦克,实际上n27是法国政府给予外销坦克的定型编号,有记载这批坦克是一九三零年运送到东北的,皇姑屯事件已经在两年前爆发,东北军经过一阵动荡和内乱之后,上层的权力交接已经基本完成,奉系正处于这个军阀派系力量最鼎盛的时期。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八日,张汉卿与蒋中正达成交易,他无法抵御入关与掌控直隶的诱惑,于是在当天高调发布“巧电”,随即东北军正式介入正打的如火如荼的“中原大战”。
奉系在关键时刻的背后一刀,彻底摧毁了原本就脆弱的反蒋同盟,张汉卿拿到了他父亲曾经梦寐以求的华北地区的控制权,而笑到最后的应该是国民政府的蒋中正司令。
一九三零年九月十八日成了奉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奉系就此登上了这个地方武装派系诞生以来的巅峰,接收了西北军拥有的兵员和底盘之后,奉军瞬间扩张成为中国长江以北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或许也是应了盛极而衰这句话,东北军的衰亡与最终覆灭,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张汉卿当年就算是嗑嗨了都不会想到,就在第二年、同样也是九月十八日,奉系将会迎来命运中最大的转折点。就在那一天,一群“昭和参谋”把陆军马鹿下克上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在没有得到日本天皇、内阁甚至军部认可的情况下,阴谋策划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当时如果不是张汉卿在政治上过于幼稚,军事指挥上又过于无能的话,这场由一小撮日本军官发动的军事冒险,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话题有些扯远了,现在再回到南斯拉夫陆军的整编问题上。
德国顾问递交给统帅部的报告非常详细,光各类图表就有厚厚的一叠,为了节省元首宝贵的时间,所徐峻看到的是经过整理之后的精简版。
南斯拉夫在德国东线战略里所扮演的角色,老实讲很难说出准确的定位,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境内多峻岭山地,不适合大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的展开与机动,但却非常适合小股部队进行游击作战,只要不断绝外界的物资支援,这里的山区很容易就能变成埋葬入侵者的泥潭,甚至变成阿富汗那样的血肉磨盘,让任何入侵者都闻之色变。
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的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维持一条顺畅的补给线,提供源源不断的后援,同时防御方必须掌握一定的地面优势,同时还需要夺取战区的制空权。
南斯拉夫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实在让人有些担心,不能说塞尔维亚人不够勇敢,他们真要莽起来曾经连希特勒都表示赞叹,问题是他们手里的装备和指挥阶层实在太烂了。
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导致了军队力量的失衡,塞族军官一度占了军官数量的九成九,开战前总共一百六十五名将级军官,其中只有四名是克罗地亚人。
克罗地亚族在王队里只能担任底层士兵和基层军官,这显然是埋下了日后战败的祸根。历史上德军入侵之后,大批克罗地亚士兵临阵倒戈,不愿意为了塞尔维亚军官作战,原本组织度就不够的防线一触即溃,加上军队高级指挥层战术理念陈旧呆板,在德军和其盟友的迅猛攻势下,王国武装力量中的精锐迅速损失殆尽,最终被迫向德军屈膝投降,此时距离开战只有短短的十二天。
想要避免这种问题再次发生,就必须要从军队的成员结构上进行改革,改变塞族在王队里的主导地位,同时扶植克罗地亚族裔在军队里的力量,但是这种做法在塞族高层已经同意全面与德国合作的今天,显然是行不通的。
届时就算有南斯拉夫王室出面顶包,恐怕也无法压制住这种做法在塞族民族主义者内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徐峻很可能会再目睹一次贝尔格莱德政变。
徐峻不想在这种节骨眼的时候冒险,德国在战略上需要一个内部稳定的巴尔干,至少在未来四年内不会发生激烈的社会动荡。
维持南斯拉夫各族之间永久的和睦,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让他们安稳上一两年时间,这倒还在德国目前的能力范围之内。
如果东线战争爆发,南斯拉夫作为欧洲军事同盟的一员,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于事外。
因为一旦匈牙利遭到苏军的入侵,紧邻的南斯拉夫将变成一条天然的战略防线,阻挡苏军向巴尔干半岛南部渗透的兵锋,而苏联红军参谋部也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一旦南斯拉夫遭到苏军入侵,那么徐峻就安心等着看好戏上演吧。
历史上南斯拉夫之所以杀成一团乱麻,那是因为德军摧毁了全国各族都认可的王国政府,赶走了名义上的国王共主,直接撕开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帘布,同时故意挑起民族仇恨的缘故。
历史上南斯拉夫的内战比抵御侵略者的外战更加血腥百倍,由德国扶植的克罗地亚傀儡政府对境内的塞尔维亚族展开了残酷的杀戮,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武装组织也对境内的克罗地亚平民展开了血腥报复。
两族下属的准军事组织和游击队。家庭卫队、地方警卫队乃至武装平民,一旦遭遇就如同死敌一般,不打到其中一方溃散是绝对不会停手的,而且两边都有不留俘虏活口的习惯,被俘者通常会在遭受残酷虐待之后,被胜利者用斧头处决。
这种习惯造成了某些区域一旦战斗爆发,双方往往会战斗到最后一息,情愿自杀也不愿举手投降。
历史上当东线战争爆发之后,内战的队伍里又多出了南斯拉夫领导的游击队,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人的武装家庭卫队也粉墨登场,随即几乎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都卷入了这场无可救药的大混战,因为理念上根本的矛盾,各方毫无妥协的余地,所以也没有什么合纵连横的可能性,硬是把南斯拉夫境内打成了一锅杂烩粥。
在这场以游击战为主的内战中,各方力量都表现出了超常的冷酷,面对敌方全都毫不留情,最终仇恨甚至延伸到了曾经帮助过对手的平民身上。
在这场种族内战中死亡的战斗人员以及连带被害的平民,其具体数量已经无法统计,因为数据在战后遭到了各方刻意的掩盖和修改,初步估计至少在三十万人以上,而同期在巴尔干地区死亡包括失踪的德军官兵,总数加起来都不到四万人。
徐峻不可能再次打开这个巴尔干魔盒,当然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族裔也确实需要安抚,但是绝对不能因此去动摇南斯拉夫的社会结构,或许对那些族裔有些不公平,不过现在显然不是进行社会结构改革的好时机。
保罗亲王还算明白事理,在他假借德国的虎威连哄带吓之下,成功说服了内阁和议会里大部分的塞族元老,让他们同意提高克罗地亚族裔在南斯拉夫政府和军队内部的地位和份额,但前提是克罗地亚人也必须停止在南斯拉夫境内所有的分裂活动。
作为对保罗亲王的支持,徐峻允诺德国不会对克罗地亚人的政治诉求提供任何形式上的支持,不过同时他也表示会将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族裔至于第三帝国的保护之下,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因他们之前行为,进行可能的报复行动。
这一系列协议等于给双方都吃了一颗定心丸,塞族不用再担心德国会颠覆王国政权,克族则获得了一个足够强悍的靠山,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时代。
至于斯洛文尼亚人,最难搞的两个都不吭声了,他们要有什么感到不满的,完全可以站到前台大声说出来啊。
南斯拉夫步兵的单兵素质普遍不错,不管是塞尔维亚人还是克罗地亚人,莽起来完全不输给斯拉夫蛮子,只要加以严格合理的训练,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精良的装备,这些人或许会是欧洲最好的山地轻步兵。
南斯拉夫基础建设在欧洲属于相当落后的,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工程,比如著名的“塔拉河谷大桥”,但其境内大部分的道路都已经陈旧落伍。
山区公路大都还是夯土碎石路面,虽不至于一到雨季就化为泥潭,但是却也限制了重型装备的行动。
同时南斯拉夫境内桥梁的承载能力也是一个问题,和欧洲大部分旧式桥梁一样,这些大桥通常最高只能承载三十吨左右的重量,甚至很多仅能供二十吨级的车辆通行,这对于原本轻武装的南斯拉夫军队是足够用了,但是此时却限制住了他们的装备水平。
在德国暂时无力投入当地基建的情况下,德国此时连本国桥梁的加固工作还未彻底完成,只能把这些问题交给南斯拉夫当地的工程队了,完成这些工程将需要耗费一大笔资金和物资,如果南斯拉夫王国政府无法搞到足够的贷款,可能连如期开工都办不到。
统帅部给南斯拉夫皇家陆军第一装甲旅准备的是法国霍奇基斯公司生产的h35坦克,首批三百二十辆已经送到贝尔格莱德,正在德军顾问的帮助下组建起一个标准坦克团。
统帅部下一步的计划是等到官兵熟悉使用这些新装备后,就把这支部队调往南斯拉夫边境各省进行适应性训练,并尽快制定出符合当地作战环境的战地条令和装备使用手册出来。
这些装甲单位的长途机动,不可能依靠公路行军与车辆运输,最合适的方式是利用南斯拉夫还算合格的铁路系统,虽然南斯拉夫铁路无法与欧洲几个发达国家相比,但在巴尔干地区也算是首屈一指了。
南斯拉夫的铁路系统,最早从奥匈帝国时代就开始发展,至一战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二十年代就建成了萨格勒布至贝尔格莱德的铁路,著名的东方快车就是沿着这条铁路横穿过南斯拉夫,随后进入保加利亚境内的。
徐峻不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看到这些整训的成果,他只希望在东线战争爆发时,南斯拉夫能够完成战争准备,并如约加入欧洲联盟的战斗序列。
ps:谢谢大家的体谅,今天大章奉上,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