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崇祯对官府教科书地位的决断,殿内大多数官员终于稍稍放宽了心。品書網
只要皇帝没有把朱公的事一棍子打死,对于暂时停止作为科考用书的意见,他们并不觉得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
这总双方在殿内直接撕破脸开干好,过去几十年来,是理学在大明思想界被动摇的最为利害的时期,何心隐、李贽等学者的出现,更是掀起了士人反思理学思想的潮流。
而作为统治了国士人数百年的正统思想,理学一脉自然也不会甘于被这些思潮赶下神坛。对于这些散播反道学的学者,采取了打击和残酷迫害的手段。
何心隐被信奉理学的官员活生生的打死,而李贽则被诬陷入狱,最后自杀。流行一时的对理学的反思思潮,终于低落了下去。
而那些信奉理学的道学先生们,虽然在明面赢得了思想争辩的胜利,但是何心隐、李贽的信徒们并没有此放弃,对于理学的反思立场。
这些理学门徒们对于异见者的残酷迫害,也导致了他们担忧,当皇帝蛮横的取缔理学地位时,那些对理学不满的李贽的信徒们会借势而起,对理学一脉展开报复。
皇帝暂停教科书地位的意见,在大多数官员看来,倒更像是一个压制争论,暂时缓和矛盾的方式。
虽然还有一些极端的保守派官员声嘶力竭的反对崇祯的意见,但是确定了只是一小撮人还在坚持后,朱由检便不再犹豫的继续说道。
“此外,科举考试原本是朝廷选拔人才,用以辅佐君王治理国政的考试大典。
但是年初举的进士们,虽然时写的不错,但是其某些人连南北朝有那些朝代都不清楚,还有些人连沈阳和辽阳的位置都分不清楚。
至于五谷不分之人更是皆是,以这样的学识要如何替朝廷治理天下?教化万民?
科举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也罢了,更为可鄙的是,科场舞弊不断,某些主考官根本把考场当成了钱场,只要给钱能取,丝毫没有把朝廷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当一回事。
朕以为,时至今日这科举的方式和内容是要有些变化了,不能让某些主考官的个人喜好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
钱谦益脸有些发热,他下意识的向后缩了一小步,生怕被人注意到自己。在他听来,皇帝谈的科场舞弊,隐约之间把他给装了进去,毕竟他是有前科的。
不管是黄立极还是东林党人,都不愿意崇祯在科场弊案继续扯下去,他们宁可皇帝再把话题拉回科举弊端去。毕竟在这一点,双方的屁股都不怎么干净。
如同阉党担任主考官时,能举的大多是阉党官员的亲友,而东林党人担任主考官时,自然是党人的门生居多。双方干这种事,都已经是轻车熟路了。
黄立极急忙回道:“陛下圣明,时至今日科场之试,大多成了考生迎合主考官的字游戏,凡是符合主考官口味的章,即便是再空洞无物也能取。
反之,即便是章内容再有新意,但是不合考官心意的章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是以今日之科举,非是为朝廷取士,乃是为考官收门生。长此以往,朝门户之见便日趋激烈,而真才实学者反倒是流落于朝堂之外。”
随着黄立极发声支持皇帝,徐光启、郭允厚、施鳯来等阁臣也纷纷响应赞成了皇帝的意思。
此前还在犹豫的张瑞图、钱谦益两人,看到这种状况也勉强出列发声赞成了皇帝的主张。
刘宗周、韩爌、袁可立等人虽然没有直接反对,但是都开口请求崇祯说明,要如何对科举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调整。想要知道崇祯对科举考试调整的想法后,再进行否定。
等到这些官员们的领袖都发表完了意见,朱由检才思量着说道:“朕觉得首先从院试开始改,首先要增加华夏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内容,身为大明士子,总不能连自己祖宗的历史和自己家乡的地理方位都弄不明白。
历史方面以为考试用书,至于地理方面便以燕京大学编制的作为考试依据。
此外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都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由考官的意见作为评分标准,也是原来的考试内容。另一个部分则是以官定教科书的内容为答案,包括四书五经、历史、地理和其他杂学在内。
前者作为主观题,占40分;后者作为客观题,占60分。两者合并起来,满分是100分。今后朝廷取士便以分数论高下,杜绝某些人利用科举考试打压学术异见考生,或是进行营私舞弊。”
崇祯的话语顿时让一些想要反对的官员闭了嘴,是钱谦益的新作,这本历史读物一反钱谦益过往在史学,汉宋兼采,注重考信的治学思想。
这本书不仅采用了白话书写,力求市井人都能理解其的意思,且采用了从左往右的书写格式,用标点符号进行断句,并采用了版画作为插图。
看起来这不像是一本严谨的学术典籍,倒像是一本市井流行的通俗小说。而书的内容,也一反以往著书者以自己的观点来删选事实,从而佐证自己的观点的方式。
钱谦益的新作,基本采用了较为立的立场去描述了朝代的更迭。虽然里面一样掺杂了崇祯的政治观点,但是已经极大的削弱了个人的感*彩,一般人已经很难察觉到,作者个人的立场了。
由于把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发生的事件,融汇在一本300多页的书,这本书自然没有什么很深的内容,倒是非常适合于初学者学习历史的读本。毕竟钱谦益的学术功底在那里,他的书错误还是相当少的。
至于燕京大学编制的,更是一本用于教导小学学生的课本,里面的内容同样很浅显。
同四书五经相,这两本书基本属于千字的等级,不管是刘宗周还是其他人,一时都想不出要用什么理由反对,科举考试增加类似于蒙学的内容。
他们虽然很想用两本书的内容过于浅薄,以否定崇祯把它们加入到科举考试的内容去。但是,之前崇祯已经说了,有不少进士居然连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都没有掌握,这便让他们有些说不出口了。
而且一部分低阶官员并不觉得,这两本书加入到科举考试内容有什么不妥。毕竟钱谦益不仅是历史学家,还是东林党人,他的著作进入到考试去,怎么看都不是坏事。
至于,虽然是燕京大学那些新学派士人所编辑的,但是这种小学使用的课本,又有什么危害性呢,而且里面又没有新学的存在。
寥寥无几的反对声音,让崇祯的科举改革建议,终于以多数人赞成的方式通过了。内阁成员更是全数赞成,连朝论一开始倾向于南方官员的张瑞图,也不愿意成为皇帝眼的异己,选择了赞成。
看到新学和理学之间的冲突终于缓和下来之后,陆澄源、钱士升、钱元慤等官员也是松了口气,他们赶紧把朝会的话题拉了回来,向着崇祯先后进行劝谏。
希望皇帝止地方官制的改革,并让内府停止干预民间的经济生产,不要与百姓争利,从而让民间的经济活跃起来。
已经基本明了了殿内大多数官员态度的崇祯,语气没有刚刚那么缓和了。
他冷峻的对这些出列的官员训斥道:“朕在年初的时候,同内阁一起发布过命令:严禁军队干预地方行政和央的朝政,但是也决不允许地方民政官员和朝堂官插手军政。
你们究竟还是不是大明的官员,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朝廷法令?地方都督府和武装力量的建设,是你们可以过问的吗?”
陆澄源、钱士升、钱元慤不由面面相窥,看到崇祯把怒火朝向了这些低阶官员,袁可立等几位东林领袖不得不站出来替他们辩解了一二。
听完了几位官员的辩解,朱由检再次开口说道:“西南都督府和大明武装力量的建设,都是朝廷的机密。
为防止被敌人窃取了去,朕不打算在朝会谈论这件事,待到国是会议再行讨论是了。
至于总督区的设立,朕已经要求内阁下令,向各地督抚、士绅和百姓代表进行询问。要不要设立,怎么进行设立,到时候再说,各位现在不必杞人忧天了。
至于说内府干预了民间经济,导致市面萧条,民间财富被宫内搜刮一空云云。
朕只想问你们一句,你们有什么数据表明,这些事已经发生了,或是正在发生?
京城居民一年前和一年后的今天相,年收入究竟是降低还是升高了,你们去调查过吗?”
https:///html/book/46/4607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