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崇祯突然向群臣抛出了什么是朝廷的质问时,郭允厚还是有些吃惊的,因为这同他们此前和皇帝商议时的计划有所不同。品書網
不过在皇帝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当初设定好的道路来,让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户部这次之所以愿意挡在攻击黄立极舆论的前面,自然是想要把两淮盐引案的最大好处抓在手里。
对于能够不花什么代价占据了未来两淮盐业四分之一的股权,还能从盐引案涉案人员身获得一大笔罚款,户部下官吏还是很有兴趣的。
虽然户部拥有对各地盐运司的管理权,但是盐运司的主官盐运使的品阶是从三品,仅次于户部尚书,同户部侍郎同级。因此户部对于各地盐运司的管理权力,还不及都察院派出的巡盐御史权力大。
因此盐税虽然是户部最大的一项现金收入,但是户部官员在盐业获得的好处,其实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户部轻易的把长芦和河东两处盐场卖给了四海商行,而没有多加反对。
盐运司官员们富的流油,但是他们给予户部的节贡也不会坏了行情,也许对几个户部分管官员和户部尚书那里会有另外的馈赠,但是对于整个户部来说,盐运司的存在并没有超过其他地方衙门。
如果有机会让户部直接管理地方盐政,户部下的官员自然不会去理会地方盐运司官员有什么想法,毕竟别人家的儿子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儿子。
更何况,自崇祯登基以来推行的新政,使得户部官员的升迁呈现出了某种封闭性的倾向。以往为了防止官员在某个部门做大,对于六部官员的任职采用的是流动升迁的模式。
如工部郎要想升任侍郎,必须换一个部门。连续担任了两届京官,要外放一任地方官员。这种官员任职的方式虽然消除了各部门的山头主义,但是同样让央各部门呈现出了组织涣散,毫无凝聚力的后果。
以座师门生关系联结起来的个人小团体,完全凌驾于各部门的部门利益之了。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打击一个没有组织的个人小团体,总去面对一个依托于下级关系严密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要强。
前者因依附于皇权而存在,而后者则利用了部门的权力对抗了皇权。套用一句太祖的言论,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百怪。崇祯自认不是太祖这样的政治大师,也没有如洪武帝一般的精力和才能,要把一切政治事务都纳入自己手。
因此他在一团散沙的央六部和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山头主义,他默认了后者的存在。而户部、工部和刑部,因为这三个部门所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使得新政推行之后,便呈现出了某种封闭性的倾向。
户部官员对于算学和金融知识的要求,工部官员对于理工科类知识的要求,刑部官员对于法学知识的要求。这些专业知识的积累,显然不是半路出家的官员能够掌握的。因此从外部调入这三个部门的官员,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
既然进入户部之后,个人的仕途升迁同户部工作的好坏联系在了一起,那么维护本部门的利益,自觉的成为了户部官员们的共同准则。户部权力的扩张,是他们个人权力的扩张。户部利益的受损,是他们个人利益的受损。
因此当两淮盐引案爆发之后,郭允厚稍稍向下属们吹了吹风,户部官员们下一心的站在了支持首辅的立场,他们是指望着从这起大案让户部获最大的好处。
当崇祯抛出了君、民、社稷三位一体的论点之后,此前还在纠缠于韩一良要不要受罚,首辅黄立极对于两淮盐引案究竟要负什么责任的官员们,如同被人打了一闷棍一样,双方在会议开始后积攒起来的决一死战的气势,顿时被悄然瓦解了。
自孟子提出民本思想之后,便被后世儒家学者们尊称为亚圣,认为他发扬及宏大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不为历代帝王所喜,因此他所著作的一书,是在南宋时,被朱熹列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后,才被正式奉为儒家治学的重要经书。
到了大明朝,控制欲过强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对于孟子的所说的: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大为不满,一度想要撤销孟子的亚圣封号,并下达了将孟子逐出庙殿外,不得配享庙的命令。
虽然在群臣的劝说之下,朱元璋在一年之后收回了自己的命令,但是他对于孟子的言论依旧耿耿于怀,于是令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进行删节。刘三吾揣摸皇帝的意思,共删掉八十五条“有问题”的内容,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并将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
朱元璋随后便下了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正之学为本”。
正因为朱元璋对于孟子的态度,所以虽然是科举用书之一,但是天下读书人对于一书的内容并不敢多加讨论,完全是按照朝廷颁发的标准注释死记硬背而已。他们唯恐因此触怒了皇帝,而坏了自己的功名之路。
但是现在崇祯歪曲了太祖高皇帝删除孟子言论的本意,还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提升到了三位一体论,对于大明官员来说,不亚于一场政治地震。盐引案和首辅什么的,此时已经无关紧要了。
以孔孟之道为治国理政最高准则的大明王朝,任何在儒家学术提出的新观点,必然都会影响到王朝的政治格局。
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一直以来都是大明官员对抗不受限制的皇权的最有利的武器。在经过大明士人200余年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民本思想实质已经在下阶层的百姓心扎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
朱元璋试图通过删除孟子的言论,来禁锢大明士大夫的思想。但是这种禁锢思想的政策,显然已经被证明是无效的了。不管是那个朝代,禁书对于读书人的诱惑,显然远公开出版的书籍更大一些,更何况被禁止的还是亚圣的言论。
这也是为什么东林党人虽然屡屡被打压,但是民间百姓却依然支持东林党人,认为他们是被迫害的正人君子的缘故。因为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始终都是围绕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在阐述。
虽然东林党人在施政时,并没有真正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也从来没有提及过任何政治主张的阉党们要强的多。
现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体论,不但取消了君王和民众之间的对立立场,还把自己包装为了民众利益的看护者,这无疑是抢走了官们赖以制约皇权的话语权。
除了站在皇帝一边已经无法改变立场的那些阉党成员,和被利益蒙蔽了的户部官员之外,政治水准在正常以的官员们,都对崇祯的这番话语产生了不好的联想。
大明开国以来,法统归于皇帝,而道统归于士人,这也是皇权和士权能够保持平衡的思想基础。程朱理学提出的道统论,往往都是以“正君心”为目的。
而随着万历朝结束之后,大明国势的不断衰落,士人所宣扬的道统,已经隐隐有凌驾于皇权之的迹象了。现在崇祯突然抛出了关于君、民、社稷的三位一体论,在有心人眼,无疑代表了这位皇帝陛下正在动摇士人所把持的道统。
如果让一位君主掌握了法统和道统,那么自春秋战国开始出现的士人阶层,将会失去自己思想的独立性,从而真正成为皇帝的家奴了。
不管是刘宗周、韩爌等老东林党人,还是倪元璐等东林党后起之秀,显然都是不愿意让皇帝有机会染指关于道统的发言权的。
而皇帝抛出的三位一体论,也不是他们急切之间能反驳掉的论点。一种思想观点的出现,总是需要经过岁月的打磨,在前人的思想基础进行提炼总结的。如,没有五四运动对于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不会有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国的盛行。
现在皇帝提出的三位一体论,显然是在孟子的民本思想基础的进一步提高。这种观点的提出,显然是符合大明下阶层百姓的期望的。对于这个论点进行反驳,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东林党人的分裂,毕竟维系东林党人之间最强的纽带,是建立在民本思想的学术理念。
于是,在崇祯抛出了三位一体的言论之后,东林党人立刻选择了冷处理,不让皇帝继续在这个观点发挥下去。他们寄希望于,这三位一体的言论,不过是皇帝今日的灵机一动,而不是早有预谋。
没有了东林党人的声援,科道官员们更不敢跳出来,继续为了盐商的利益攻击韩一良和首辅了。会议的讨论焦点,也从两淮盐引案的处置,转移到了如何解决东南百姓吃盐的问题来了。
朱由检环顾了下方官员之后,才平静的说道:“既然诸君不能对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见解,那么郭先生,你身为户部尚书,你觉得朝廷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解决东南百姓的吃盐问题?”
https:///html/book/46/4607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