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顿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他有些茫然的看着皇帝问道:“那么他们退会之后,同青年学会全无关联了么?而且委员又是一个什么职位?”
朱由检看着他说道:“朕以为,作为领导大明青年前进的学会,最好还是不要同官场联系在一起,否则这个组织迟早会蜕变成党争的工具。
青年学会只有纯粹一些、独立一些、超然一些,才会有较为公正的立场,也才能吸引更多的立青年的加入。
至于从青年学会正常退会的人员,如果他们有志于继续从事政治活动,可以加入科学进步党,也可以加入新东林党。朕相信,对于想要进入仕途的人员来说,那两个政党会更适合他们。
至于青年学会的委员职位,既然青年学会是一个组织,那么应该有一个组织的模样。而既然是组织,必然会有一个管理架构。
朕不希望学会内部有人搞一言堂,但也不希望学会成为一个松散的聚会谈天社团。
所以朕打算在学会实施委员会的管理组织,每个省选出3个常设委员,然后从各所学校、军队、工人挑选若干委员,设立总数为129名委员的大委员会。
然后再从这129名委员挑选出15名执行委员,组成常任委员会。学会的大事由大委员会讨论后投票决定,小事由常任委员会决定…”
对于皇帝定下的学会规则,夏允彝倒是没有多大意见。毕竟对于学会这样的组织,他也是第一次听闻。
但是对于皇帝制定的学会成员退出办法,却让他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
然而还没有等他完全回过神来,朱由检却又继续说道:“青年学会的宗旨,虽然是领导大明的青年变革这个社会,但是实际的事务来说,主要还是做好两件事。一是舆论;二是教育。”
“舆论和教育?这不是大明时报和礼部的工作么?”夏允彝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
朱由检随即解释道:“你说的不错,大明时报和礼部分管着舆论、教育工作,但是这不代表青年学会不能插手其。
首先大明时报针对的,是那些识字和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但是在我大明,还有超过六成以的百姓是不识字的。
而且这些不识字的百姓大多居住在信息闭塞的乡村,他们很少能够获得外部的消息,有些人大概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距离家30里地的范围之内。
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敢朝廷说什么,大明时报写什么,都不如居住在村里的一位老秀才,或是当地的地主说的话管用。
对于朝廷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变革这个社会,其目的是想要让大明百姓生活的更好一些。但是,如果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大明百姓都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奢望,他们会支持我们推出的改革政策呢?
而那些在朝廷改革受损的地主士绅,他们掌握着对这个国家超过六成以人员的控制权。
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隔绝朝廷和百姓之间的联系,不让百姓知道朝廷的政策;也可以歪曲朝廷的政策,传达给百姓相反的内容,从而煽动百姓反对朝廷的改革。
因此,只有将朝廷的政策内容宣传到百姓的身边去,他们才会了解朝廷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又会从改革的过程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这样的工作如果交给大明时报或是地方官府去做,朕以为效果不大,反而会造成扰民的举动。因为我们不能奢望一名官吏可以任劳任怨的下到乡村,却不为自己谋求一些好处。
所以这样的宣传工作,只能交给没有官方身份的青年学会,用青年们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的热情去推动这些事情,当然也能够替朝廷节约一大笔金钱。
所以青年学会组建之后的首要工作,便是深入到乡村去,将朝廷的政策讲述和解释给乡下的百姓,然而再把百姓的要求和看法反馈回来。
这样一来,朝廷推动改革能获得最为广泛的支持,而朝廷也可以及时的更正,那些不适宜实际情况的改革措施。”
夏允彝虽然为人有些方正,但他的脑子可没有僵化掉,崇祯的解释顿时点醒了他。
他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恍然大悟般的向皇帝询问道:“那么陛下想要青年学会承担的教育问题,想来也应当是在乡村设立小学和对普通百姓进行扫盲的工作了。
青年学会的成员派驻到乡村建立小学,不仅可以解决乡村的教育工作,还能借此机会完成改革政策的宣传工作,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办法。
不过陛下,有一件事,学生还是想要请陛下解说一二,不知陛下是否愿意答应?”
对于夏允彝能够举一反三的表现,朱由检心里倒是愉快的很,能够这么快理解他的想法,只要夏允彝能够全心全意的去做青年学会的工作,那么对他来说,能大大的减轻了自己身的负担。
“行,你说来听听,朕尽量满足你的要求。”朱由检对他扬了扬手说道。
夏允彝注视着崇祯说道:“陛下在各地广设小学,选用的小学课本,不仅采用了简化字、标点符号、从左往右书写的格式,还选用了不少背离圣贤之道的偏颇之学。
学生是想要请教,陛下设立这样的小学,究竟是想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不识经典,不通金石之学,不明圣人之教诲,当这些学生从小学毕业之后,岂不是难以进入科场?他们学习的这些内容,同朝廷推行的改革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对于夏允彝的这个问题,倒是真让朱由检沉思了许久,他思前想后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谨慎的组织语言说道:“彝仲应当知道,农夫耕田,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说。
朝廷办学教育,自然也应当有一个目的。以彝仲来看,若是现在的县学教育不进行改革,朝廷能够获得一批能够将大明治理成大同世界的人才吗?”
夏允彝苦思良久,终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恐怕不能。”
朱由检便继续说道:“那么以今日大明的教育政策,能够培养出一批,解决大明百姓温饱问题的人才吗?”
夏允彝倒很想说一声是,但是他思考再三,想到这两年在地方见到的那些官吏士绅,终于还是摇着头说道:“如果朝廷能够真正选拔出士子的人才,学生以为还是有机会再现隆万之治的。不过以现在的朝政来看,尚不可能。”
朱由检眯着眼睛冷静的说道:“算是隆万之治,也还是没有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否则不会有百姓将自己的口粮田也抵押给地主士绅的事情了。
朕之所以要推动改革,不仅仅是图一个隆万之治的虚名,而是要真正的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百姓拥有一份土地,一切的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从土地得来的。
如果大明八成的土地集在三成不到的人口手,那么剩下的七成人口要如何依靠二成土地去养活自己?到了那个时候,百姓揭竿而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我大明现在的教育都是引导天下的读书人进入科场,以举业为目的。有的人从垂髫童子考到了苍苍白发,依旧不肯放弃,为什么会如此?
宋真宗赵恒有一首诗说的很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教出来的无不是想要做官发财之人。他们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做官,梦想着一朝成名天下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做了官,自然要发财,要求田问舍,要先让自己和家人享福。朕听说,下面的官员有人说过,千里做官只为财,做官不发财,请他都不来啊。
彝仲以为,这样的士人能够做事么?他们若是进入了仕途,愿意去变革现在这个有利于他们做官发财的朝廷体制么?你觉得朕能够依靠这样一群人,完成大明的改革之路么?”
夏允彝默然无言,朱由检这才继续说道:“我们想要吃瓜还是吃豆,都必须要自己去种,不要去想着吃现成的。不然只能尝到歪瓜烂豆。
朕广设小学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一群能够做事的人,能够支持朝廷改革的人。他们受到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当官,自然也不会奢望通过做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必然会支持大明的社会体系作出改变,让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当底层的百姓被唤醒了想要改变命运的思想,朝廷现在推动的改革才不会人亡政息,改革才会拥有最为坚实的盟友。”
https:///html/book/46/4607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