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吉将多尔衮带到了自己的书房之后,便摒弃了一干闲杂人等,只留下了他和多尔衮两人在书房内独对。请百度搜索看最全!的小说!
黄台吉这才示意多尔衮坐下和自己说话,“这里没有外人,都是自家兄弟,不必再论君臣之礼了。咱们都放松一些,像以前在父汗面前一样畅所欲言,不要在有所顾忌了。我看你刚刚在大政殿似乎还意犹未尽,不如在这里继续说下去吧。”
虽然黄台吉展现出了久违的兄弟情谊,多尔衮却不敢当真放肆起来,他依旧恪守着那些汉人为大清制定的礼仪,端正而拘谨的坐在椅子,先向黄台吉谢过了赐座的恩典,这才开口回话道。
“臣弟遵命,刚刚大政殿人多嘴杂,臣弟的确还有些话没说出来。找人策反阿敏不过是其一,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将同阿敏往来的消息透露给衮楚克台吉,令其将这一消息报给丰大总督袁崇焕。
臣弟以为,能够宽宏大量的对待阿敏及我国降人的,是大明皇帝而不是明国的官员。能够驱使阿敏及我国降人进攻我国的,也是大明皇帝而不是明国的臣士大夫。
以臣弟看来,明国的臣士大夫们几十年来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他们依旧还是父汗口那些狂妄自大且心胸狭窄之辈,他们驱使武臣犹如驱使自己的家奴,看待大明以外的国家是沐猴而冠的野人蛮夷。
如同那些已经投降了我国的读书人,虽然口口声声称汗王是命世之主,但他们心里却依然把我们当成了蛮夷,否则也不会整日苦劝汗王按照汉人的国体来改造我国的国体了。在他们眼,只有按照华夏礼仪建立的国家,才有资格统治他们。如此下去,这大清究竟是汉人的大清,还是我满人的大清…”
“好了。”黄台吉不悦的打断了多尔衮的话语说道:“我把你召来这里,是想听听你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外部局势有什么想法,不是来听你讲什么满汉之别的。你还是言归正传吧。”
“是,汗王。”多尔衮立刻收住了话头,然后改口说道:“丰大总督袁崇焕这个人,当初镇守宁远时和我们交过手。父汗曾经评价过他,色厉而胆薄,刚愎而自用,好大言,喜虚名,但其既无御下之能,也无识人之明。这样的人能够成为明军之统帅,可见南朝无人矣。
若是其能够继续镇守辽西,则辽西今后必不再属南朝。在此人的作为之下,明军军制必然败坏,失去约束的辽西将门必然会趁机割据,则我国西面无忧矣。只可惜宁远之役后,天启皇帝将其撤职,崇祯皇帝登基之后虽然启用了他,却并没有让其返回辽西,这是我国的一大损失。
以袁崇焕的性格,一旦从衮楚克台吉口了解了,阿敏和我们之间有暗联系。臣弟可断言:此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探求此事的真假,而是会试图先解除阿敏的兵权,将阿敏软禁于身边。
而以阿敏的性格,臣弟以为必然不会束手擒,到时阿敏算不想反也要反了。阿敏一旦举旗叛乱,则明国对我国的包围之策出现了破绽。更别提,一旦事后真相大白,袁崇焕必然是要将责任推卸到衮楚克台吉身,则衮楚克台吉如何能够不投靠我国避祸?
明国一旦迫反了阿敏和衮楚克台吉,蒙古诸部还能相信明国优待他们的政策吗?只要蒙古诸部对大明心怀疑虑,则大明驱使蒙古诸部围堵我国的策略算是失败了。没有了蒙古诸部对大明的协助,则我国未曾不能和明国继续抗争下去…”
听完了多尔衮的想法,黄台吉也不由为之暗暗叫好。在爱新觉罗家的子弟,日益得到众人钦佩的多尔衮,显然不是徒有虚名的。而这也正是黄台吉想要的策,能够用几句好话能让明国自去羽翼的话,他并不介意向阿敏低头问好。
黄台吉对着多尔衮连连点头说道:“善,你这些年的书果然没有白读。你刚刚说,这大清究竟是汉人的大清,还是我满人的大清。我看你是当局者迷啊。
今日的大清,满人、蒙古人、汉人三足鼎立,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改革旧弊,采用汉人的礼仪,不是把我们满人变成汉人,而是要让我们满人变得更为强大。
我们如果一味拘泥于满汉之别,那么大清不要说进窥关内,连立足辽东都很艰难了。再说了,这世哪有满人、蒙古人、汉人的区别,这不过是各自的出生地不同罢了。如果强以生活习俗之不同来区分人口,那么明国早应该分成十七、八块了,如何能够成为如今这大一统的王朝?
满人之于满洲,和山东人之于山东,河北人之于河北,只有籍贯之不同,人和人之间不应该有所差异。所以,汉人的天命,蒙古人的天命和我满人的天命并无不同之处。如果我们承认了满汉有别,那么要不要认可满蒙有别?那么接下去是不是满人的天命不同于汉人的天命?则我大清要用什么去统治万方?”
多尔衮在心里承认,黄台吉看的自己更远,但是他依然不会接受黄台吉的看法。这大清是黄台吉的大清,可不是他多尔衮的大清。让汉人和满人平起平坐,等于是在剥夺他们这些满蒙贵族的权利,分享给那些向黄台吉摇尾乞怜的汉人,那些汉人感激的是黄台吉而不会是他多尔衮,这让他又怎么能够接受呢。
更何况,随着黄台吉的权势越来越重,多尔衮也只能用满汉有别这个主张来团结满人的保守派,来对抗黄台吉的权势了,他又怎么敢轻易的放开自己的护身盾牌呢。
当然在黄台吉面前,他还是稍稍表现出了一点悔过的意思,好让双方都有台阶可下。“…汗王高瞻远瞩,非臣弟所能及。不过臣弟考虑的,是我满人下衣衫褴褛跟随父汗开创了这点基业,如今日子稍稍好过一些,要让那些汉人于我等平起平坐,这是不是有些伤我满人之心了?”
看着面前的多尔衮虽然恭敬但并不服气的样子,黄台吉也是极为头疼。但是他也知道,如果连多尔衮都说服不了,他又如何去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在眼下的大清,也只有多尔衮能够抗衡住站在豪格一边的岳托了。
岳托虽然从前是他手的第一大将,但是在利用汉官进行改革朝政等一系列的治国理念,却并不站在他这一边,是始终坚持满人优先的旗帜人物。多尔衮虽然也主张满汉之分,但是态度却较为温和,因此被黄台吉认为是可以突破的对象。
考虑再三之后,黄台吉决定还是再深入的同多尔衮谈一谈,他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是,你说的不错,我女真建国定基,仰仗的都是我满人的力量,汉人起初并无什么功劳。但是你可知道,我满人立国以来,对明人为何能够百战百胜吗?”
多尔衮思考了下说道:“是父汗英明,五大臣忠勉,诸贝勒精诚团结,我满人勇武无双,而明人懦弱。”
黄台吉摇了摇头说道:“不然,你刚刚说的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明人内部矛盾重重,每次同我国开战都不能倾尽全力。
当日李成梁治理辽东时,仅仅以辽东一地的力量,已经压的父汗及辽东土蛮不敢心怀异志了。也正是李成梁去世之后,辽东再无一人可以整理辽东一地的人力、物力,父汗才敢以七大恨起兵。
而萨尔浒一战,明人分兵四路各自为战,正是证明了父汗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后同明国的数次交战,也是明国朝廷内部互相拖自己的后腿,导致令出多门,军心涣散,这才令我国轻易取了河西之地。
但事实,父汗打的每一仗,所要对付的都不是一整个明国,而是明国的一只队伍,是明国力量的一小部分。明国以添油加薪之战术,对付我国百战之雄师,焉能有不败之理?
然而自十年前明帝崇祯登基以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凝聚人心,梳理下沟通之渠道,以确保大明朝廷能够短时间内动员起最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蓟州、漠南草原的失败,并不是败给了明国的军事,而是败给了明国动员起来的物力和人力。然而当日明国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不过是北方一省或数省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有朝一日明国能够轻易的动员起全国的力量,我大清真的危急了。”
多尔衮此时的表情方才有所触动,他和黄台吉之间的斗争总不能危及到大清的存在,没有了大清国,自然也不会有八旗和爱新觉罗氏的存在了。
他嘴角抽搐了一下,方才有些嘶哑的回道:“自大明太祖、世祖皇帝之后,历代明帝未曾动员起过整个明国的力量了。汗王的担忧是不是过了?”
黄台吉平静的用目光注视着多尔衮,看的多尔衮低下头去后方才开口说道:“我也希望自己是过滤了,但是从大明的报纸和那些探子从大明传回的情报里,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判断是错误了。
不管是大明的太祖、世祖皇帝,还是先汗。想要动员起一国的力量,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发动战争。而自崇祯登基以来,虽然口口声声要和我们和平相处,但是他动用武力时却丝毫没有犹豫过。
甚至于,因为他天天将和平挂在了嘴边,使得那些反对战争的明国大臣们反而失去了阻止他整军备战的理由。这个人言行不一,翻脸无情的架势,完全不是前几代大明皇帝可的。
他不但找机会吞并了蒙古右翼诸部,还顺手接收了察哈尔诸部,现在更是将手伸入了漠北草原及我国的北面和东面。除此之外,他还一直在海外发动战争,一伐日本,二伐越南,三伐南洋诸岛。正是通过了这些战争,崇祯手不仅掌握了明国各地的军队,更是将明国的力量一点点的控制在了朝廷手。
崇祯想要将整个大明的力量掌握在自己手,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仅凭着他手现有的力量,已经不是我们可以对付的了的力量了。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我们内部还要继续分裂,讲什么满汉之别,大清的灭亡也屈指可数了…”
https:///html/book/46/46070/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