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书生张网,武夫作伴

目录:醉卧江山| 作者:离人望左岸| 类别:散文诗词

    在大焱朝,马军或步军都指挥使乃正五品的官员,再上一层便是诸卫所的将军。

    关少平所统领的焱勇军属于内陆镇军,而并非边军,驻扎守护的又是杭州这样的安乐之地,所以兵员较少,平素也没太多斩获战功的机会,渐渐地也就式微了。

    按说焱勇军也算一方军镇行伍,统领怎么说都该得个将军的衔,可惜关少平最终也只是个都指挥使,只比如今滚烫出炉的宋知晋高一阶。

    大焱重视文人,崇文抑武,多由文人来掌控军伍,节制武人,加强帝王的中央集权。

    可同进士出身的宋知晋未成为从五品团练使之前,只不过是七品的青溪县同知县事,哪怕是抗匪的大英雄,连升三级也足以让人啧舌不已。

    若说关少平对“一步登天”的宋知晋没有些许嫉妒想法,那便是掩耳盗铃了。

    身在官场,关少平又岂会察觉不到其中猫腻?

    听说早在青溪县被方腊叛军扫荡之前,就有人给朝廷上了折子,可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份折子,竟然出自于杭州通判之手!

    这么一想,朝廷为了掩盖这件事情,又为了平息朝堂上的纷争,破格将宋知晋提上来,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

    既然宋知晋一飞冲天的幕后推手是朝堂上那些大佬,也就没人敢去翻宋知晋的老底。

    无论他在青溪县的表现是否当得起这个英雄的名头,都必须把他推到这个位置上,因为时局所迫,朝廷需要这么一个英雄来表示自己剿匪平叛的姿态,至于真相如何,也就变得不是很重要了。

    可眼下的形势却又不得不让关少平去翻老底,因为如果不翻宋知晋的老底,这个大英雄极有可能会为杭州城带来灾难性的变化!

    这已经不是个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或者眼红嫉妒的问题,就如同宋知晋一步登天被推上大英雄的神坛一样,时势所迫,调查宋知晋的老底,已经成为避免不开的首要问题!

    与苏牧分开之后,关少平和刘维民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乘坐马车,来到了城西河边的一处小酒肆。

    马夫出去大概半个时辰之后,带回来一个人,此人进了酒肆的包间,才取下头上压低了遮住脸面的大斗笠,露出如刀刻斧凿般的坚毅面容,可不正是杭州府的提刑官郑则慎么!

    虽然军队糜烂不堪,可大焱朝对军方还是多有防备,军方首脑与地方官员私底下接触,那可是犯大忌的事情,说大了去还能给你扣一个图谋不轨的帽子,那是与密谋造反扯得上边的大事了。

    同样的,在大焱的官场中,只有文官监督武人,没有武人调查文官的道理,他关少平就算相信苏牧的推测,也不可能指使手下对宋知晋进行调查,一旦被发现,宋知晋没有被拉下马,他这个都指挥使就要先丢官。

    可他关少平掌管焱勇军,而焱勇军的首要职责就是守护地方,一旦宋知晋身上有鬼,关键时刻成为方腊叛军的内应,杭州城再如何固若金汤,也要瞬间陷落,这是关少平如何都不愿意见到的。

    很多东西坏掉,都是先从内部开始腐烂,自古也有堡垒都是先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也有所谓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祸起萧墙之内各种说法,关少平更是心知肚明这里有他的事业,有他的麾下数千军马,杭州被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由不得他不当机立断。

    所以他只能找来郑则慎,他的本意只是想试探一下郑则慎的态度,不过现在看来,此举难免有些多余。

    因为如果郑则慎选择明哲保身,也就不会来这里见面了。

    同样是官场老人,同样是聪明人,多余的话也就不用费心劳力去啰嗦。

    双方简单点头示意之后,郑则慎便坐了下来。

    “苏牧也找过你了吧?”关少平给郑则慎倒了一杯温酒,轻轻推到了后者的面前,这位杭州提刑也不客气,一饮而尽,身子也渐渐暖了起来。

    “事关重大,我已经派人潜出城外,往南方去了,过几天估计就会有消息传回来。”

    “调查什么的已经无关紧要了,甚至真相都无关紧要,苏牧有撒谎陷害宋知晋的理由和动机,但拿整座杭州城百姓的命运去陷害一个对手,我相信苏牧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当前最紧要的是那人手里的二千人马,以及此时仍旧不断从流民营里吸纳青壮人手啊…”

    关少平和郑则慎都是老狐狸,又岂会不知其中关节,不过郑则慎从刑侦捕快的最底层爬上来的,一直谨守着职业信条,凡事皆需确凿的证据,所以才派人到青溪去取证。

    可一个来回要消耗好几天的时间,再加上调查取证,他的人手能否在叛军围城之前赶回来,还是两说之事,而解决宋知晋这个麻烦,却迫在眉睫。

    “在证据没有取回来之前,我郑则慎是不会趟这滩浑水的,杭州府官场就没有蠢人,有人怀疑宋知晋这么一个文弱书上,是如何带着两位妻妾逃离贼窝虎口的,可我想问,苏牧当初游学同样落入贼窝,又是如何逃离的?许他苏牧逃得,就不许宋知晋逃得?”

    “也有人怀疑,宋知晋回来之后便一步登天,而后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各种妙策奇计百出,将民团搞得有声有色,更是解决了流民的大问题,或许有人在幕后操作也不得而知,可有没有人记得,苏牧回来之后,不也一样像脱胎换骨了一般?”

    “眼下宋知晋掌控着二千民团人马,又控扼了流民入城的关键大事,如果这些人马能够为杭州所用,抵抗方腊叛军便多一分胜算,如果此时质疑宋知晋的为人和身份,寒了他的心不说,那可是要犯众怒的!”

    “他在杭州之内的声望,你我相信都看得到,大家也都看得到,一旦事情失控,就算他不是内应,到时候一赌气,倒向方腊叛军那边去,谁又能背下这杭州城的百万人命?你是关少平,还是我郑则慎?”

    “这些都权且不去想,就算你我有心除掉这个隐患,焱勇军绝对不能轻举妄动,我手底下的人手又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谁又能够在不引发内乱的前提下,拿下宋知晋?”

    “就算拿掉了宋知晋这个首领,那二千团练兵和越发壮大的队伍,又有谁能够服众而得以统领之?这些人可都是宋知晋一个个从难民流里挑出来的,宋知晋对他们那都是活命之恩,二千团练兵堪称忠心死士啊…”

    郑则慎不开口则已,一开口便将事情的关键之处全部指了出来,甚至于一些连关少平和刘维民未来得及去思量的问题,都一针见血地点了出来。

    如果说他郑则慎没有仔细又反复地考虑过这个事情,那是绝不可能作出如此周详细密的推测的。

    面对这一连串接踵而来的问题,关少平和刘维民也是沉默了下来,而郑则慎只是苦笑一声,瞥着这两位军方大人物,不再言语。

    雅间里一片沉默,但并不尴尬,反而让人有些压抑,仿佛这三人正在透过彼此的目光,进行着无声的争辩,直到刘维民率先开了口。

    “不瞒二位,这苏牧起先与我有过合作,帮着司马府改进军粮马料,到后面也参与了一些军械的研发和改进,起初呢,我也觉得他只是一介唯利是图的商贾,可接触了这么久,我心里剩下的,也便只有佩服二字。”

    刘维民既然已经决定开口,也就不拐弯抹角,将苏牧对焱勇军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倾倒了出来。

    虽然关少平已经听过一次,可再次听到苏牧的事情,仍旧忍不住暗自动容,这等事情,若换作是他,应该是不会去做的,哪怕做,也不会做得比苏牧更好。

    “我不敢说宋知晋一定就是叛贼的内应,但我想告诉二位,一个是沾沾自喜春风得意,享受着整座杭州百姓盛赞和吹捧的抗匪大英雄,而另一个却默默守着我焱勇军的十数万石粗粮和物资,宁愿背负杭州数十万百姓的谩骂和嘲讽,也要为守护杭州,守护着最后的一丝希望。”

    “没有人知道,他从何时开始便已经察觉到了叛军崛起的苗头,就像未卜先知一般预测到事态的发展,从开始便未雨绸缪,私底下做出种种谋划,而这些事情,并未给他或者他的家族,带来任何的利益,反倒不断被误解,直到今时今日名声已经臭不可闻,敢问二位,这还是一个寻常商贾能够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别的权且不去说,单说对时局的预测和判断,对事态走向的把握和种种极富针对性的调查,谁敢说他不是拥有着智谋头脑的国士种子?”

    说到这里,刘维民深深地看了郑则慎一眼,后者也很清楚对方眼中的意味,当初正是苏牧将方腊麾下大将石宝等一众匪徒,当成一场富贵功劳,送给了他和余海,对于苏牧极其深远的眼力,郑则慎是毫不质疑的。

    刘维民的言外之意也再清楚不过,宋知晋与苏牧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哪怕他们有着相类似的经历,也不能用苏牧的经历,来证明宋知晋的无辜,反观宋知晋的种种表现,若说没有内情,那才真叫自欺欺人。

    关少平深深吸了一口气,似乎下定了决心一般,直勾勾地盯着郑则慎道。

    “我知你万事讲证据,但整座杭州加上数万流民的生死安危,却容不得干等下去,既然你不想插手,我也不想勉强,但我希望必要的时候,你能够替我掩护一二,能给个方便就尽量给我方便,你可做得到?”

    郑则慎身子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问道:“你想让苏牧去做这件事?”

    关少平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起身离开,出了门又扭头看了看窗外的飞雪,似在自言自语道。

    “还有谁比他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