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大家都熟习,出自《庄子》一书内篇第二篇《齐物论》。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偏离了当初原文中的喻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
这个成语我当初接触的时候,觉得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有了这个还想着那个,贪得无厌的意思。也有人可能觉得是指一个人反复无常或者是一个人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总之!理解各异。
其实!现代的各种理解,都偏离了庄子在齐物论原文中的意思。
在庄子的齐物论中,是指养猴人喂给猴子吃的数量,决定给猴子早上三升吃食晚上四升吃食。结果!猴子认为少了,吵嚷着说不行。养猴人见状,急忙改口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听了,觉得好像多了一些。三变成四了,是不是?就点头答应了。
后来!朝三暮四就变成了成语,流传了下来。
其实!在庄子的《齐物论》原文中,意思是指人。是以猴子来作比喻。世人都以为自己聪明,跟猴子一样聪明,猴精猴精地。只听到前面说的好听,而不知道最后的结果。
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其结果是一样地,一天只有七升吃食,只是猴子只听到前面由“三”变成“四”了,明显是多了。就没有注意到后面的“四”变成“三”了,结果并没有变。
庄子的意思是说:我们世人大多数人就跟猴子一样,自以为自己很聪明,都被儒家和墨家以及诸子百家,以及某些跟养猴人一样精明的人给忽悠了。都被这些养猴人一样的精明人给忽悠了,只听到养猴人前面说的好听,却没有听进去后面所说的。或者!养猴人后面所说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去听。
在庄子的那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推销自己的学说思想,就好比现代社会的人推销商品,由歌星、明星做广告一样,都在说自己的学说思想如何如何好。
特别在当时,儒家与墨家的学说思想,风头很盛,经常举行学说辨论会,鼓吹自己的学说思想。当然!当时的道家,也与墨家进行了辨论。
道家的杨朱,PK墨家的禽滑厘以及墨家学说其他传承人。杨朱以“一毛不拔”而闻名天下,也以“一毛不拔”而遭遇世人非议。后来儒家的孟轲,也就是后世学者认为的亚圣孟子,就说杨朱的一毛不拔思想是禽兽。
杨朱认为管理社会、治理国家要从个体的人着手,站在个体的人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因为社会、国家是由个体的人组合而成。只有先把个体的人治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天下。
后来的儒家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一样把个体的人摆在前面。当然!儒家的“修身”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立场上来讲修身的,与杨朱的“修身”是不同的。
杨朱的“修身”是站在个体人的角度、立场上,站在人性本质的角度、立场上。同样是讲修身。可两者的立足点是不同的。立足点不同,后面的理论自然就大大地不同了。
庄子为什么作出这样地比喻呢?
因为!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墨家学说,都是为人的生存而服务的。都是在讲怎么治理国家,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目的!至于你使用怎么手段、方法,对于人民大众来讲,都是次要的。
你说的再好听,可人民得不到实惠,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你都是在骗人!就跟养猴人骗猴子一样,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结果都是一样地!
庄子为什么要骂人呢?要把世人都比喻成被耍的猴子呢?
其实!庄子并没有公开辱骂世人,只是隐晦地比喻了一下。把人比喻成猴子,应该也不为过吧?猴子在当时阶段,智力也就比人类差那么一点。再说!也只有用猴子这个比喻比较合适。
庄子的本意应该并不是辱骂世人,只是想用这个比喻来引导别人,让世人顿悟。
结合《齐物论》原文,我们就可以找到,说朝三暮四这个典故的来历。
在这之前,在说完天籁、地籁、人籁后,就开始说人。
人籁,就是指人类所发出的声音,在上一篇中已经说了,人类的所发出的声音,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就跟小鸟的歌唱一样,就跟大风吹在树洞里发出的声音一样,就跟野兽的嘶鸣声一样,都只是一种声音而已。
然后!下放到人的高度上来讲人的声音,也就是人籁。人的声音有哪些呢?
庄子再对世人的各种声音和发出各种声音的人进行描述。
在《齐物论》中从“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到“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就是对世人的各种声音和发出各种声音的人进行描述。然后!发出感叹。
不同地声音、不同地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地人和人生。
在接下来,庄子就向我们作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们不应该这样啊?
庄子就讲解给我们听,说我们都是人,大家都是相互地,就跟人体内的五脏肺腑一样,都是人体的一部分。不能厚此薄彼,不能相互伤害,也不要相互伤害。人与人都是天地的一部分,与万物一样,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依赖于天地而生。就跟人体内的五脏肺腑一样,都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能相互伤害吗?
接下来就劝导我们:说人生很短暂,从出生下来到死亡,只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出生下来很弱小,然后慢慢地强壮起来,再然后就衰老而死亡。
这一段是从“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到“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最后一句,庄子又发出感叹!觉得难道世人都是这么迷茫无知?还是就我一个人是这么想的呢?
再往下读,我们就读到点子上了。庄子告诉我们,世人为什么会这么迷茫无知,为什么跟猴子一样觉得自己聪明。其实!是因为“成心”在作怪,一切都是“成心”惹的祸。
那么?什么是成心呢?
成心,解释通俗一些就是“成见”,一个人看待事物往往不经过自己的大脑,而习惯性思维,认为就是这样。成心!也可以偏颇地解释为成见、偏见、固执、固定思维,习惯性思维等等。
成心又是怎么来的呢?
庄子认为!是因为我们接受了别人的教育、教导!我们从小就接受父母、长辈和身边人的教育、教导、诱导。长大后接受了学校教育,接触社会后我们又感同身受到的社会经验等等,因此让我们对这个社会有了自己的理解、认知,从而作出我们的判断,然后表现出我们的言行举止。
这就是成心的由来。
这些教导我们的人,包括父母、长辈、身边接触的人、先生、社会上接触的人,生活环境给予我们的感受等等,都是养猴人,而我们!是被人养的猴子。
在战国时期!庄子指的养猴人,主要还是指儒家与墨家,以及诸子百家。因为!这些人都认为自己的学说思想是正确地,都在鼓吹,要人跟他们学习。说得是天花乱坠,可世人那些猴子呢?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多”。
多等于是好,只要你说你们儒家或者是墨家说的好,听起来有诱惑力,我就信你!结果!就有了“朝三暮四”的成语典故了。
结果!世人大多数人都被养猴人给耍了。
结果!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还是诸子百家,都是挂着为人民服务的牌子,之后并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果!只是他们推销成功了他们所推销的产品,儒家学说或者是墨家学说或者是诸子百家学说。
那么?我们怎样才不被人当猴耍呢?
在《齐物论》中,庄子也作了一番详细的解释。
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都是在讲解给我们听。如果我们理解了,听懂了,那么!我们以后就不再是一个被人耍的猴子,我们就做回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