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火

目录:萌妻修炼手册| 作者:叫| 类别:散文诗词

    ♂,

    辣椒早在秋收前就已经收了,李瑶感觉收的辣椒少,不免就想起大棚种菜,如此辣椒和土豆或许可以再种一季。可这时候的条件显然不允许李瑶这样折腾。没有油布,她也不懂大棚种菜,所以她还正在考虑该不该种上试一试,或许她拿别的菜先试一试再说。她和傅景珩说起这事,傅景珩就道:“先帝宣德二十六年,宫里有太监冬日里种出绿叶子菜,至此每年都会种,或许你可以试一试种。”

    却原来,古代也有大棚,只不过那时候用的砖垒砌的花墙加上草帘子罢了。

    今年傅家种了两亩稻子,还是种在上等田里细心照管的,可收成却非常不尽如人意。南地稻亩产量最低是差不多两石左右,而这两亩地的稻子产量却只有半石不到。

    一石是十斗一百二十斤,也就是说两亩地稻产量是近六十斤。

    这六十斤米就够傅家大房七口人吃八天的量还吃不饱。如此亩产量想要养活人显然十分不理想。

    “虽说少,但是好歹能种出来,我们把这些米里好的留种,明年再种上,如此,这些好种子或许以后会适应本地的气候,然后慢慢地或许就好了。”

    傅景珩近日沉默得时候多,虽未见他有阴郁之色,可心情不快总是能让人感觉到的。李瑶对此地能种植水稻还是有信心的,所以她便安慰着傅景珩。

    然后她又想起她在崖州时那处的人引种的安南国水稻,据当地人说那种水稻抗寒耐贫瘠,比当地产水稻好种些。于是她又和傅景珩提了提,多试种两种不同地方的水稻,说不定就能种出合适的。

    李瑶虽说不会种地,但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典故知识多少都是知道点的。据她所知唐末直到宋时,华北地区曾在福建引种占城稻,而那种水稻耐寒好种十分有名,还有就是东北某地在唐时还曾进贡过水稻往朝廷,所以北地是定能种水稻的,所以她才提了这个建议。

    虽说石林她不确定是东北那北大仓的好地方,但气候上感觉像一些,故她便这样建议了。

    曾经的磨难必然会丰富一个人的阅历,只要那人不曾放弃过向上的坚持。所以曾经在崖州的那段经历,留给李瑶的不仅是痛苦还有一些旁人得不到的经验和见识。

    只要能种,傅景珩必然是不会放弃种的。他看出李瑶是担心他,所以会尽量说些积极的话语安慰他,便笑了笑道:“都听你的就是。若是种好了,对本地百姓也是好事。本地米价太高了。种地也不容易,若是吃不起饭的人家,哪里敢让我们这样拿着两亩上等好地这样浪费。”

    说完,他便又提起顾家舅舅,语气里有些担心。

    算来算去,工部尚书顾宁,也就是顾景珩的舅舅应该是在秋收后来的,可顾宁却迟迟未来到石林。而这时官府已经招贴了公文,那就是要召集本州以及邻近州府的百姓服徭役,开山修路。

    石林此地的苦寒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抗住的,何况许多百姓之所以选择冬日里猫冬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家穷买不起棉衣裘皮穿,于是就只好在家猫冬以防止冻病了还更要花银子。人穷不仅穿不暖,连病都不敢病呢。

    若是能的话,谁不愿意大冬日里在家猫冬呢?可朝廷有令,百姓就是不出来服役也不行。

    在此之前,李瑶特意给自家的毛线定了个福缘祥的品牌,原谅她起名无能,只好抄袭了恒源祥的经典,也篡改了人家的经典广告词,那就是羊羊羊,福缘祥。

    她还和傅景珩两人商量了商标,商标就是三只肥羊加上福缘祥三字,这些商标都缝缀在毛线类商品上。

    然后她告诉了季墨轩一声,让他这段时候一定要把手里的皮子留下来,不仅自己留,还要尽量将玉岩本地的皮货收购到。别的昂贵皮子季墨轩没那么多资金收购到,但是兔毛这样便宜的皮子他总能收购些的。

    而且她不仅让季墨轩这么做,她和韩进两人以及娘家也这么做了。同时李瑶又雇了屯子里的闲置人员,开始按她的要求给她做竹签子,做多少她都收的。做得多拿到的工钱就越多。

    同时她们作坊里的人员则开始织就手套帽袜等物,这样的手套帽袜织就出来后,还要缝上各样的皮子。

    石林冬日里就算穿了双层毛线衣外出都不足以御寒的,所以毛线衣加上皮子缝缀在一起,则不失为一个保暖的好法子。

    而这时候李瑶的毛线买卖是不能再压后了,只好在没有找到牵制唐夫人的势力时就开始大卖特卖起来。

    是的,大卖特卖!

    说来李瑶毛线作坊里卖得最低廉的毛线,其价格也并不高的。冬日寒冷非常,买了它织就成双层的厚衣裳也比买最便宜的皮子做衣裳划算。

    正因为这个原因,也因为毛线确实是一众人特别需要的东西,所以先时的万千准备在此时终于呈现了爆发式的大火大卖。

    毛线从品质和颜色上分了上中下三个品级,各个品级又细分了品级,有钱的就穿上好的毛线织物,没钱的就穿普通下品的,这样的品级划分,将各个消费层次的人都囊括了进去,为此追捧毛线的人却也不少。

    不知古代为何没有早早出现手套这样的东西,所以李瑶才让作坊里的妇人织就手套帽袜等小东西卖。

    她这样做只是为了赚一次新奇物品的钱。她知道,这些手套卖出去后,很快就会有人模仿做出来的。

    至于大件的毛线衣,她就没准备赚这个钱了。她将精力都放在研究烤制面包,管理干菜铺子,饭铺子,长兴酒楼和毛线作坊上,实在是太忙,没有太多的精力雇人并管着人做这些了,她总不能将钱都赚尽的。

    于是她便将这买卖说给了屯子里的各家妇人,让她们接织毛线衣的活计赚钱。玉岩乃至整个石林有那么多牧民部落,牧民部落里有奶酪、黄油等各样奶制品,这些东西不开发出来岂不是暴殄天物。所以李瑶才研究着烤制面包。

    不久因为毛线的大卖,玉岩本地也衍生了一种职业,那就是给人专门织毛线衣的。

    服役的那些百姓,他们都是独自来此服役,并不拖家带口。白日里做了一整日活计,到了夜里,他们哪里还有心思自己给自己织毛线衣呢。所以只好花点钱托了巧手的妇人给织。除了这些服役的百姓,军营里那些军户人家也有好些未娶妻生子,家里也没有妇人的,他们也会将织毛线衣的伙计交给一些妇人。

    接这样一单针织活计,按织就衣物的大小有五个铜板到十个铜板不等的收入,若是妇人家心灵手巧的,还能将毛线活做出花样,能拿到比十个铜板更高的一单活计那也是人家的本事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