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第99章 敬亭策

目录:晋臣| 作者:女贞| 类别:历史军事

    ♂,

    <!--章节内容开始-->    游云滚青翠,古老的石亭下,裴逸远远打量着坐在亭中的那个穿着粗布素衫,两鬓有点斑白的中年人,看来他就是桓温了。桓温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是依旧样貌伟岸英俊,可是说是一个老帅哥了,无形中给了裴逸一种好感,难道自己也是颜控?

    桓温听到裴逸到了的声音后,便也起身相迎:“久闻裴侯大名,今日有幸得见,实乃鄙人幸会。”

    裴逸也作揖而拜说:“桓公之名,威震八方,见到桓公,晚辈三生有幸。”

    桓温此时走了过来,从另一边搀扶住了裴逸,关心地问:“刚才听闻君侯路上遇刺,不知可否要紧?”

    裴逸看到桓温竟然亲自过来搀扶自己,也是有一点意外,这就是传说中的礼贤下士吗?

    “多谢桓公关心,晚辈九死一生,好在苟全了一条性命。”

    “真是一帮狂徒,鄙人定当查出凶手,严惩不贷。”

    “多谢桓公惦念。”

    在裴小小和桓温的共同搀扶下,裴逸尴尬地走到了敬亭中坐下。本来裴逸在路上已经想了几百种见面时的样子,但是现在情况是自己完全没想到了。

    这个桓温给人的初感觉还挺好,先不说穿的比裴逸都简朴,光是称呼都是“鄙人”和“君侯”,毫无大家平时所说的权臣的傲慢。或许真的只是手底下的人如此吧。裴逸此时心里也不太抵触桓温了。

    桓温命人在亭子周围支起了粗布的帷帐,来阻挡山中的微风对裴逸身体的侵蚀。很快一壶清茶便煮于席间,一缕水雾之气悄然而升。裴逸此时身体极为寒冷虚弱,饮下一口什么作料都没放的清茶,终于获得一丝暖意。不过桌子上没有别的食物。只有一小碟黑黑的干茶果。

    裴逸知道一些桓温的事情,史书上说他为人勤俭节约,每日只吃七个干茶果。就目前看来,史书说得是没错:“听说桓公勤俭,每宴只吃七个干茶果而已,今日一见,晚辈钦佩不已。”

    对于裴逸来说,该拍的马匹还是要拍的。

    桓温托起粗布长袖,拿起一枚茶果吃了一口说:“实则只是鄙人喜欢这茶果的味道而已。比起路边的乞丐、田间的佃农和其他饱受战乱之苦的难民,鄙人过得太奢侈了。”

    “桓公廉洁,实乃大晋之福。咳咳……”

    桓温此时听到裴逸的咳嗽声,急忙倒了一点热茶递上说:“君侯感觉可好?”

    “不碍事,已无大碍,就是一路马车颠簸,难得出来透透气,有点激动了。”说着裴逸就端起了热茶继续喝了起来。这山上凉意十足,而且晋朝的天气和现代的江南地区也不一样,似乎要阴冷了许多。

    “君侯为鄙人之弟桓豁,排除了瘴疫,又为我南阳大营,阻止了瘟疫。桓豁、邓遐和习凿齿他们都对君侯赞不绝口。所以鄙人也是对君侯神交已久,故而相邀。如今看到如此少年英才,真是百姓之福。听邓遐说,君侯文韬武略,天文地理,奇技淫巧,岐黄之术无所不通,有姜尚、张良之才。不知君侯将来有何打算?是打算投身行伍,还是运筹朝堂,亦或者救济天下?”

    裴逸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他现在脑子里只有一个念想,快点把自己的黄金从汉水里打捞出来,建康可是有一大票南渡的族人在等着他呢。

    “实不相瞒,晚辈并无大志,只是想挣得些许家财,让母亲颐养天年,家人衣食无忧即可。至于其他,都无所谓。”

    “哦?听闻河东裴氏遭到胡人灭门,让鄙人扼腕叹息,却不知令堂仍然健在,真乃大幸,鄙人即可擢人备上厚礼相送。君侯以尽孝为第一要任,鄙人佩服。只是这乱世之下,正当是建功立业之时,君侯蕴大才,如此岂不可惜?君侯岂不闻,如今想要真正的国泰民安,不能够一统天下,实乃空谈。”

    “桓公说得没错,晚辈也有此观点,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是不可能或得长久的稳定的,只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百姓才能真正脱离战乱之苦。”

    桓温捋了一下胡须,哈哈大笑说:“能与君侯有如此相同的观点,鄙人也是深感荣幸啊。不过君侯认为,如今我们应当如何一统山河?”

    裴逸想了想历史上那些一统天下的帝王的事迹,于是简单地说:“选贤任能,提拔寒士,均田定簿,打击兼并,精兵简政,奖励军功,改革税制,中央集权。”

    桓温不断地点了点头说:“恩……恩……恩,的确如此,这三十二个字,字字珠玑。看来君侯更像是有为相之才啊。若能得君侯,鄙人乃是如同文王得姜尚,刘邦得萧何啊。”

    “桓公过奖了,晚辈也只会空谈,比不上那些名相。”

    桓温此时抓住了裴逸的手说:“君侯,如今鄙人筹谋北伐,意欲匡复河山,现如今正在招贤纳士,君侯既然背负国恨家仇,又有治理天下的才华,何不与鄙人携手,一同北伐,名垂青史?他日也好收复君侯的家乡故土,以告慰令尊之灵?”

    这算是在拉自己入伙吗?而且怎么感觉在道德绑架自己。

    不过裴逸可是知道未来的发展的,虽然现在的这个桓温自己一点也不反感,但是历史上的这第三次北伐,就完全是为了图谋篡位而发动的。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是桓温骄傲自大,不听郗超谏言,以至兵败。而且第三次北伐从头到尾就是个错误,被人利用,否则也不会有未来前秦的一统北方了。桓温是被别人利用了还不知道。

    裴逸回想起了历史,长叹了一口气说:“桓公,您若真的要一统河山,晚辈自然鞍前马后,鞠躬尽瘁。不过晚辈还有一言,您可否一听?”

    桓温说:“君侯请讲。”

    “桓公,恕晚辈直言,如今我们不宜北伐,而应当稳定民心,发展实力,以待时机。而且即便您要北伐,您的策略也错的。”

    桓温此时愣住了,他疑惑地问:“君侯何出此言?”

    裴逸知道历史的发展,自然知道相对正确的策略。现在燕国和秦国的情况,对于熟读历史的未来人来说,自然是知己知彼,毕竟史书都有记载。桓温输也就输在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上。

    “晚辈认为现如今天下,晋强,燕次,秦弱。长辈经常教导我,饭要一口一口吃,而打仗也是如此。如今桓公不去攻击刚从内乱之中缓过来的秦国,反而去打势力较强的燕国,岂不是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依晚辈看,我大晋虽强,但也没有强到碾压燕国的时候。所以此时攻燕,即便胜了,也是难以守下来。为何不学习汉高祖刘邦,先去攻打秦国,灭亡了秦国,收复了关中之地,据崤函之固,定能让燕国南、西两面受敌,首尾不能兼顾。待燕国有变,再迂回攻打并、幽二州,断其后路,三路并攻,届时燕国自然不战而降。此乃强秦灭六国之法。”

    裴逸虽然知道桓温此次北伐也不是真得要匡复河山,只是想着击败较强燕国,收复一些失地,好让他赢得足够的声望加九锡而篡位。此时若去攻击弱小的秦国,反而对他篡位没什么意思。

    不过裴逸还是想试图劝桓温,万一劝回来了呢?在裴逸看来,无论是谁当政,只要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这才是对于百姓幸福和国家兴盛最重要的事情。而且这一次北伐失败后,可是搭上了5万汉家将士的鲜血啊。让他们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裴逸真的不忍心。

    桓温此时沉默了一下,然后说:“君侯对鄙人倾心,献敬亭之策,鄙人感激不尽。不过此时秦国内乱已平,苻坚又有王猛辅佐,不可轻图。但是燕国不同,燕国丞相慕容恪已亡,已无良相猛将,小皇帝毫无才干,此时不图,更待何时?君侯之言,虽有道理,但是仍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