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老皇帝有些晕了,搞不懂拓跋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照以往的情况来说,遇到烦心事的时候老皇帝肯定会征询拓跋子初的意见,那是他的智囊,没有什么问题是子初解决不了的。
只是今天的事情涉及皇子,他知道拓跋子初不想得罪诸位皇子中的任何一个,出于多年的交情没有把他唤入宫中,却万万想不到拓跋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老皇帝不禁想:烈儿究竟为何而来,他来此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沉思片刻,老皇帝往椅子中间靠了靠,让身体陷入到宽大的椅座当中:“说说看。”
得到父皇的允许,拓跋烈沉吟说道:“烈儿认为,楚绣虽然死了,但楚绣提出的改革方案仍有价值,不能废止,应当继续施行下去,为此,烈愿意继承他的遗志,冒天下之大不违,带头推进改革的步伐。
此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十哥妄杀忠良,理应判处斩立决,但考虑有损皇家威仪,不如软禁起来,用余生的时间赎罪。朝中群臣做不实之证理应按欺君之罪论处,考虑人数过多,不如先抄没家产,着女眷子嗣居于现处,命军队入府驻扎日夜看守,一旦发现异动就地处决。
皇儿现在为禁卫军副统领,愿意承担看守王公大臣们的任务,为帝国,为父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拓跋烈说完,老皇帝倒吸一口凉气,深深陷入座位中久久不得起身。“既要主持改革,又想负责看管一众王公大臣的家眷,烈儿啊烈儿,你的勇气和智慧真是不输于自己的哥哥啊。”
老皇帝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明白了拓跋烈的用意。
现在形势已经非常明显,群臣拥护拓跋真希望借他之手维持现状,保证已经得到的荣华富贵天长地久地持续下去。作为皇帝,自己与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的,自己掌握生杀大权但对方人多势众,背后是庞大的士绅关系网,不得不谨小慎微的处理。由此才纠结,由此才不知该如何是好。
把他们连同真儿一起杀了,自己的威信得到维护,但帝国必然陷入瘫痪,长久努力得到的富足与强大只怕会一夕之间崩溃,造成民心不稳的乱象,各地士绅多是朝臣们的远房亲属说不定会就此起义,帝国会陷入动乱之中。
不杀他们,自己的威信不足以确立,真儿将无限做大,在朝臣心中的地位无限攀升,别说是他的大哥元吉,就是自己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若是年轻的时候,自己一定会选择把所有违逆的人全部杀了,但现在,面对辛苦建立的基业不得不瞻前顾后,考虑再三。
本以为是非一即二的选择题,不会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却想不到烈儿出现在如此关键的时间点上,为自己送来了一条锦囊妙计。
烈儿的计划确实巧妙,甚至堪称完美,仔细想想和真儿的做法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烈儿说什么,他提了三点,第一,楚绣的改革方案是对的,他虽然死了但改革方案应该保留,并且愿意亲自主导改革。这是什么意思,仔细想想真的是妙啊,简直妙不可言。
作为皇子来说,真儿一个大动作把楚绣给杀了,看似是忤逆犯上之举,其实险中求生,本来自己已经在想方设法的压制他了,何必在乎矛盾更激烈一些。更何况,经他这一闹,楚绣死了满朝文武站在他一边,为他站脚助威与朕对抗,等于说是得到了群臣的支持。这可是件不得了的事情,本来朝臣大多数是站在元吉一边的,认为他是长子是最有可能继承太子之位的人,朝臣代表的是士绅的利益,士绅又实际掌管着地方的权力,得到朝臣的支持等于拥有了地方庞大的财力和人力。
楚绣力推改革,满朝文武恨不得诛之而后快,就是因为有自己保着才不敢下手,这样一来可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被真儿干了,朝臣们都聪明的很,立刻就可以分辨出形势,立刻就转向了真儿一边,因为拥戴他就等于权利和金钱的永续,谁不愿意。
还不止如此,真儿杀了楚绣也间接卖给了佛宗一个人情,毕竟楚绣提的改革方案中的第一条就是立儒教为国教,这一条虽然被自己否决了,但楚绣身为儒生,只要由他主持改革,改革的方向便必然向着有利于儒教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真儿杀了他由此卖给佛宗一个好,让本来支持元吉的佛宗产生动摇。
由此,他的行为虽然大胆,但是可以用一石二鸟来形容,好处大大的,他赌的是获得了朝臣的支持自己不敢下杀手,赌得是自己的年纪已经大了,精力大不如前。可以说,真儿兵行险招,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作为当今万岁人国的实际掌控者何等狼狈。
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间点上,烈儿站了出来,烈儿说什么,烈儿说楚绣的改革是对的,需要继续推进。什么意思,当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对自己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因为烈儿站出来以后有三点好处,第一点,明确告诉朕不是孤立无援的,有他站在自己这边;第二,既然事情必须解决,必须有人来面对群臣的逼宫,那么他愿意做朕的挡箭牌,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而他能够得到的是朕的绝对信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朝中群臣支持真儿的现状已经不能改变,那么干脆将他们都废了吧,以改革的名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一次大换血,新上来的人必然对他言听计从,必然对他感恩戴德,而由此死在刀下的亡魂因为有朕的庇护也奈何不得他。
如果说真儿的行为能够一石二鸟的话,那么烈儿的计划就是一石多鸟,是最完美的反击手段,由此一来,将他和朕绑在了一条线上,同生共死,将来的好处自然大大的,而最大的好处无非就是皇位。
妙,确实是妙,能够想出如此计策的绝不会是烈儿,是站在他身后的沈飞,只有沈飞才有如此的魄力,能够想出如此石破天惊的计策。
这还不算完,再细细回味他的第二条建议,那就更是只能用天衣无缝来形容。烈儿说什么,烈儿说真儿斩杀忠良,是杀头的罪行,但考虑皇家威仪不斩杀他,予以软禁作为惩罚。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仔细推敲才能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节都是大有深意,可说是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天衣无缝的艺术品。
从第一句话开始,他说的是真儿斩杀忠良,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定性!连朕都在犹豫怎样给整个事件做一个合理的定性最为妥当,他直接说出来了,事情是真儿的错,按照帝国法律应该斩首,经他这么一说,让朕马上有了一种如释重担心情舒畅的感觉。
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更是妙了,他是这样说的,但是考虑皇家威仪,斩首并不妥当应该予以软禁,直到死去。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其实仔细想想很容易理解,同样是三点原因:第一,他和真儿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真儿是他的兄长,玲如意是她们的母后,不管谁未来做皇帝,玲如意都是将来的皇太后。留下真儿一条命,等于给对方一个面子,让贵妃不至于埋怨他。
第二,还是亲生兄弟的关系。现在整个事件呈现焦灼状态,未来的走向要靠朕的心意决定,怎样发展谁都不能判断,他主动站出来,得了不少便宜不说还保全了兄长的性命,对外可以获得亲善手足的名声。
第三,真儿确实杀不得,无论如何都杀不得,贵妃那边过不去,满朝文武那边也过不去,杀了他的后果实在无法想象。将之软禁起来就不一样,既堵住了群臣的口,也维护了朕的面子,并且给予了足够严厉的惩罚。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被软禁的真儿就算再有雄心壮志也早晚被熬死。更何况,这条建议是他拓跋烈,真儿的亲生兄弟提出来的,在外人看来也代表着贵妃娘娘的意思,谁都没有话说。
由此分析便能够发现烈儿的计划真是非常奇妙,这样一来,既堵住了群臣的嘴,也让真儿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让他对朕的王座再也构不成威胁。
再说他提的第三点建议:群臣家产应当抄没,家属由禁卫军看守,由他亲自看押。如果说前两点计策已经是妙不可言的话,那么最后这一项更是点睛之笔。
群臣为真儿站脚助威,总要受到惩罚,杀人就严重了,因为杀掉一个其他人也必须死,帝都会血流成河,事态会扩大,但抄没家产就不一样,在外人看来,这是非常严重的措施,实际上那点家产对于王公大臣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他们真正的家底都在帝都之外,由此一来,抄没家产根本就是表面文章。因此后面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关键,那就是由禁卫军负责看押他们的家眷,一旦发现异常可以就地处决,并且由他拓跋烈亲自主持。
这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我先抄你的家产给你警告看你老不老实,如果老实的话就没事,如果不老实就马上斩首,杀一儆百,如此一来,群臣非但不会怪罪拓跋烈,反而会慑于他的淫威对他百般示好;更甚之,烈儿将自己至于风口浪尖,让自己得罪所有的人,让朕的宠信决定他未来的生与死,这样一来,就算权势熏天朕也不能再猜疑和防范他。
简直是完美,是一条一石多鸟,完美无缺的计策,能够想出这等计策的只能是为了颠覆一切来到帝都的沈飞!只有他能够拥有如此的魄力,也只有他能够说服烈儿冒此奇险。
好啊,好啊,烈儿你虽然远远没有自己的哥哥来的聪明,但是能够笼络住类似于沈飞这种拥有颠覆乾坤能力的人,确实令朕刮目相看。
那么接下来,就是你和元吉争夺王座了,不知道会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想到此处,老皇帝露出了一丝讳莫如深的笑,笑容非常诡异,可惜拓跋烈并没能看到,因为他此刻正低着头单膝跪地,拓跋烈是很紧张的,因为他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沈飞的吩咐不是他自己的想法,因为相信所以硬着头皮也要来。
他不敢抬头,努力保持镇定,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无法像沈飞一样洞悉一切的他正在担心着自己如此做是否会被父皇视作投机行为,他在等待,焦急地等待。
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但大多数时候,聪明就是聪明,聪明的人做的绝大多数的决定都是聪明的,因为聪明不仅仅是智商高,还是方方面面能力的出众。
聪明的人做事情一定缜密,一定算计到天衣无缝,一定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穿事物的本质,看穿本质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嫌少有人能够做到,而能够做到的人必然非富即贵,非池中之物,很明显沈飞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沈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所以沈飞明明没有亲历,却比亲眼见到还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还能够找到关键的节点。拓跋烈拥有沈飞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拥有了沈飞让他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却也同时不幸的,因为沈飞的志向实在太过远大,而远大的志向必然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招致各种各样的打击,对于本来衣食无忧的他来说,会因此被置入险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拓跋烈并不后悔,愿意和沈飞一起担负置身险境的风险,他越来越信任沈飞,信任来源于能力的展现,沈飞展现出的实力足够配的上信任二字,他认为沈飞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能够带给他奇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