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步摇情

目录:重回北魏| 作者:黄皇室主| 类别:历史军事

    从观津阁回到中音殿以后,已经是一个多时辰后了。此时正堂中,冯清和曹贵人正在吩咐宫人们对拓跋慎将要带走的的东西做最后确认并装进箱子里。大多是些小物件,就是有些杂乱而已。

    冯清正指挥着阿璃间,看见拓跋慎三人走了进来。走过来轻笑问道:“二郎可是回来了,这里还急着收拾好了送去端门前,又不知二郎是否还要添置些物件儿。你再看看,若还有什么缺乏的,阿母与你曹姨为你置备。”

    拓跋慎上前对冯清和曹贵人行礼毕道:“多劳阿姨关怀,所要携带的都已经置备好了。”

    “昭仪莫急。”曹贵人上前拉着拓跋慎的手道:“二郎尚未用过早膳,待用膳后再看吧,左右耽搁不了什么时刻。”

    冯清暗道自己忙糊涂了,忘了拓跋慎一早就去观津阁的事,转身吩咐道:“阿璃,快去将贵人做的粥取来。”

    冯清和曹贵人将拓跋慎带到桌边坐下,等阿璃取来还在用微火热着的粥后,冯清亲自用木汤匙舀进玉碗中,说道:“这肉粥可是你曹姨亲手所做,可不比太官署的膳厨差,你且细细品尝。阿母手拙,也只能在一边帮着清洗栗米,可比不得你曹姨心灵手巧。”

    曹贵人将小汤匙递到拓跋慎手中,不好意思道:“妾只是日常无事消遣,不比昭仪还要掌管内宫。这些粥汤一类也是易学的,昭仪不曾品尝过,这才觉得好。”

    拓跋慎闻着香喷喷的肉粥,接过曹贵人递过来的汤匙,在冯清和曹贵人的注视下小口吃了起来,味道很好,但是却掩不住拓跋慎心中微微浮起的羞耻感,觉得脸上有些发烫。

    心里面虽然想快点吃完,但是碍于礼教,却只能细吞慢咽,等吃完粥后,拓跋慎正准备起身告辞,就见冯清对阿璃道:“去把我放在妆匱台上的紫锦盒取来。”说着将一边备着热水的木盆中取出方巾,去了水之后,为拓跋慎擦干净些许粥迹。

    片刻过后,拓跋慎就看见阿璃取来一个小锦盒,也就两寸许宽,六寸长,上面镶着玉石玛瑙,正面四角各雕琢着一只凰。冯清接过锦盒,说道:“阿姨昔年进宫时,太后姑母赐下三支金玉步摇,一支送了大姊,一支送了二姊,只有这一支尚在,这么多年都没有用过。”冯清将锦盒推放在拓跋慎面前,道:“二郎这次远行,数月不在京。行前又没有能去郑家面告,待会儿若是见了瑛娘儿,可将这步摇与瑛娘儿。”

    拓跋慎并没有说什么“太贵重,不能要”的话,那些话太见外了,而是拿起锦盒道:“还是阿姨想的周全,儿至今也没送过郑娘子什么物件儿。阿姨的步摇正可借花献佛。”

    冯清见拓跋慎没有推迟,又说出“借花献佛”之语,和曹贵人相视轻笑了起来。

    。。。。。。。

    在正堂中与冯清二人说了会话后,拓跋慎又回到卧寝。刚刚说起给郑娘子送步摇的时候,他想起了曾经答应过给崔寅转上道经的事,几日前本是打算趁着皇帝召见的机会上呈的,只是后来发生了请命去南朝的事,一时间把道经的事抛之脑后了,等回了中音殿之后才想起来。

    拓跋慎和陆光从堆积着满满书卷的书架上找出那两卷道经,放在书案上。想着现在时间来不急了,想转呈也没机会。总不能在皇帝践行的场合上呈吧。

    再看着面前的那卷,更觉得头疼。今日午后就要出发,现在实在不是节外生枝的时候。那卷还好说,这卷实在有掀起佛道论战的嫌疑。

    想了一会儿后,拓跋慎决定请冯清代为转上,至于嘛,先扣下来再说。反正也没人敢去问皇帝有没有拿到这卷道经,就算最后他扣留道经的事被皇帝知道了,他也不怕,到时候用“顾全大局”来解释就好了。

    等路上郑道昭问起这个事,就说已经转上了。反正真的转上了,只不过不是全部罢了。

    。。。。。。。。

    午时前三刻左右,拓跋慎才到了端门前。皇帝说是午时要给他践行,但是总不能踩着点来。

    端门前,李彪,蒋少游,郑道昭等人都已经到了。郑道昭是后来加塞儿进去的,不合本旨,所以接诏的时候没有他,像他这样加塞儿的,出使的时候总会有,有些是高官权贵私下请托,派遣家人去南朝买卖物品。如果能和使团一起走的话,就可以使用官传驿站,安全有保障。像古代社会,盗贼可不少,占山为王抢大户,收过路钱的绝不少。二是,加入官方使团,过关津的时候可以得到免税优待,能节省一大笔财物支出。另外,太仆卿也会受皇帝旨意,安排专人将一些放在府库之中无用的东西一同随行到南朝去交易,往返一次获利颇丰。

    拓跋慎左右看了看,不见于忠的身影,他可是皇帝特派保护他的人,怎么这么重要的场合没看见他?

    带着这些疑问,拓跋慎上前与李彪等人叙礼之后,问了一句:“如何不见于忠将军?”

    “于侍郎一早就去了羽林军营亲自挑选此次南行征调的三百骑兵去了。说来也是托殿下福,下官多次使南,不过官传而已,加上一些同行商队也不到三百人,此次却能得三百军士护送,可谓安全无虞了。”

    皇帝发令征调三百骑兵的事他也知道,其实,那些随行的商队本身就会带上不少保护人手,只不过对这些人,皇帝不可能放心,不仅仅是其中可能有歹人,也是对这些业余人士的不信任,所以才让于忠亲率三百精锐同往。

    三百人要上战场当然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只能说聊胜于无,但是在国家稳定和平的前提下,三百骑兵作为保护性卫队足够了。

    “这三百人也不少,所需军资粮秣如何筹办?”

    “尚书省已经发传沿途郡县,各郡县会为使团准备粮秣,再调发一百五十人在本郡县内随性服役。三百人所需于一县来说也不多,不过最多不过三五日时刻。服役之人,省令准许他们今岁以他役相抵免征。说起来,这于他们算是得了好处的。殿下不要多想。”

    这也算额外征发徭役了吧!现在可是农时啊!看来皇帝为了他这个儿子,这次发行了算得上是有扰民之嫌的命令,真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