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介绍信

目录:重生之传奇时代| 作者:楼城西| 类别:都市言情

    “你要去下面搞论文调研?”

    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办公室内,严教授透过架在鼻梁上的老花镜,用探究的眼神盯着坐在对面的陈乔山,他心里有几分不快,无数先例证明,脚踏实地才能出成绩,做学问最忌讳投机取巧,这才多长时间,就想写论文,这不是开玩笑吗。

    严智杰很看好陈乔山,眼前这个青年人有极出色的经济学天赋,是难得一见的好苗子,可有天赋是一回事,理论功底是另外一回事,前者靠老天爷赏饭吃,后者需要不断积累,想要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果,两者缺一不可。

    理论功底深厚,可以做个称职的学者,再加上出色的天赋,才能称之为经济学家,再好的天赋,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也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

    “我想趁着五一假期,去新化当地走一趟,想请您帮着开一个介绍信。”陈乔山知道,去下面县里,最好弄个正式的名目,学生的身份派不上用场,他就把主意打到严教授这里。

    这位虽然已经退休了,可身份摆在这,开个介绍信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严教授没有马上答应,只是问道:“先别急,跟我说说这次论文的事,这才多长时间,你怎么突然想起写论文了?”

    陈乔山早有准备,从包里拿出两张打印好的材料,递上前道:“严教授,这是我准备的开题报告,你帮着看一下,提提意见。”

    严智杰略微有些迟疑,不过也没多说什么,接过开题报告便看了起来,他以为陈乔山就是一时兴起,没成想倒是准备充分,连开题报告都弄好了。他心里有些好奇,一个刚接触经济学没几天的学生,理论功底几乎为零,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能写出什么样的论文。

    开题报告是对研究课题的说明材料,是很正式的应用写作文体,陈乔山理论上是第一次写论文,他还是特意准备了一番,这份材料很简略,只是交待了新化复印产业链的存在和研究价值,其他诸如研究方法、步骤和预算什么的,直接略过不提。

    文章的篇幅不长,严教授却看了小半晌,又仔细琢磨了一阵子,这才开口问道:“这个复印产业链真的是你发现的?”

    陈乔山随即点了点头,没有任何的异样。

    新化复印产业链是非常隐蔽的产业经济体,在此之前,从没被主流经济学界注意到。

    严教授有些奇怪,“不是道听途说的吧,打字复印市场真的被新化人占领了?”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陈乔山心里虽然很确定,却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新化打字复印是个松散的产业联盟,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只有深入进去,才能一窥全貌。

    “严教授,现在只是初步确定了研究方向。”

    顿了顿,陈乔山又接着说道:“我走访过学校周边的复印店,发现六七成打印店都是原籍新化的人开的,我当时就觉得有些奇怪,后来又去人大和北航周围转了转,情况还是异样。”

    “仅是在周围走访,太片面了,没有说服力的。”

    严教授眉头微皱,想了想,语带提醒地说道:“写论文靠猜测是行不通的,尤其是经济论文,不管是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最后总要有数据支撑,你得拿出切实的证据。”

    陈乔山一副老实受教的样子,待严教授说完,他才解释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才想去新化实地看看,另外,我还准备对燕京本地的56所本科院校,进行随机抽样基础上的普查和问卷调查,只要调查有了结果,是真是假肯定一目了然。”

    严教授明白了,陈乔山明显是有备而来。

    做学问讲究厚积薄发,可也有例外存在,能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

    不管是学校还是商业区,打字复印店总是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从来没有人拿经济学的眼光去追根溯源。

    一条产业链的发现,其中的学术价值自是不必讳言。

    严教授心里有判断,他也想看看,没有外人插手,陈乔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好吧,既然你想去实地调查,介绍信我帮你开了。”

    陈乔山忍不住脸上泛起笑意,能说服严教授点头,论文的事就成了一多半,将来遇到问题,还可以过来求助,能省不少事。

    没用多大工夫,陈乔山手里多了一张盖着北大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公章的公函。

    正准备离开,严教授又说道:“这样吧,经费的问题我帮你一并解决,我们这是校级单位,最好还是挂在经院的名下吧,我给刘伟打个电话,你先等等。”

    经济学院是是一级单位,院领导是厅局级职称,而北大下属的研究机构,在外人看来,自然略逊一筹,不过真实情况如何,连北大人自己也说不清。

    像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样的单位,肯定是顶尖的存在,足以抗衡各独立学院,而一些比较冷门的机构,估计在校内都没多少人知道。

    陈乔山推辞道:“已经放假了,就不用麻烦刘院长了吧?”

    严教授似笑非笑地瞥了他一眼,“怎么,不烦刘伟,倒跑来烦我,这是什么道理?”

    陈乔山讪笑道:“这不是没办法吗,想在小长假期间跑一趟,不然还得另外请假,那样更麻烦。”

    “放心,刘伟在忙股改的课题,最近一直在院里,这点事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股改?陈乔山心里一动,这个消息有点惊人,这是很敏感的话题,要是市场上知道这个消息,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情况。

    陈乔山装作不经意地问道:“严教授,怎么研究股改了,难道准备再次搞国有股减持?”

    严教授没有丝毫隐瞒的意思,出言解释道:“这次是财政部搞的一个课题,针对国有股减持做理论研究和讨论补偿方案,刘伟也是专家组成员之一。”

    陈乔山心里有了大概的判断,前后拖了三年多,看来这次上面下了决心,是真的到了解决股市问题的时候。

    严教授嘱咐道:“对了,这件事你知道就行,不要说出去。”

    陈乔山忙点头答应,他知道轻重,现在股市下行,只要露出一点消息,对大盘的影响肯定是雪上加霜。

    当然,对股市天大的事,在这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眼里,只是再普通不过的谈资而已。

    等陈乔山到了刘伟的办公室,免不了又是一番询问。

    “什么,你要写论文?”刘教授也有些吃惊。

    面对质疑,陈乔山干脆一推三六五,“刘教授,严教授已经同意了。”说罢,他径直拿出那份介绍信道:“这是严教授刚给我的。”

    刘伟生生忍住了心里的疑问,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严教授平时挺方正的一个人,怎么到陈乔山这,行事就每每出人意料。“你去新化?一个人能行吗?”

    “没问题的,我以前没少四处跑。”陈乔山很是随意地说道,对他来说,这确实不是问题。

    “你这次下去,把发票都收好,回来院里帮你报了。”刘伟心里有几分不解,他不觉得陈乔山能写出有水准的论文,不过严教授特意关照过,他只得捏着鼻子应承下来。

    光华的学生成了经院的亲传弟子,这事找谁说理去。

    离开刘教授的办公室,陈乔山看着手里的公函,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

    事情出了点岔子,好好的一封介绍信,莫名其妙地盖着两个戳。

    经济学院的公章和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大印并列存在,怎么看都有多此一举的感觉。

    事已至此,陈乔山也不好多说什么,拿着这份有些特别的介绍信,他忍不住琢磨着,要是再盖个光华的戳,拿出去恐怕都没人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