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秦本纪 第2463章 草菅人命

目录:雪落关山| 作者:晨四郎| 类别:历史军事

    雪落关山正文第2463章草菅人命石正峰他们整天待在庄园里,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待了一段时间,石正峰他们待得心烦,不像再过这种囚徒似的生活。这时,李苦派人到庄园来,带石正峰他们到大梁城。

    大梁是魏国第一繁华大城,听说要去大梁城,七彩、媚娘他们都很兴奋。

    李苦派来的管家说道:“诸位,你们坐在马车里,不要露面,虽然最近风声不像前一阵那么紧了,但是,通缉你们的告示还在各地贴着呢。”

    石正峰说道:“我们知道了,我们一定会小心谨慎的。”

    小宝留在了庄园里,石正峰和七彩、媚娘、大牛、小狼、佟德仁分乘两辆马车,前往大梁城。走到半路,石正峰和七彩、媚娘坐在车厢里,听见外面吹吹打打,还有阵阵哭声。

    七彩皱了一下眉头,说道:“什么声音?”

    管家害怕石正峰他们被人发现,等石正峰他们坐进车厢之后,就把车厢给封住了。

    石正峰和七彩、媚娘听着外面的声音,都非常好奇。石正峰伸出手指,在车厢上戳了一个洞,向外看去,看见一大群人披麻戴孝,抬着一口棺材向远处走去。

    这是一支送葬的队伍,队伍里有很多老百姓,这些老百姓哭得撕心裂肺,好像故去的是他们的至亲似的。

    马车载着石正峰他们继续前行,走出去一段路,又听见了吹吹打打的声音,石正峰再次向外窥视,又看见了一支送葬的队伍。

    石正峰他们走了一路,看了一路的送葬队伍。七彩、媚娘都是莫名其妙,说道:“这是怎么回事,死的都是些什么人呀?”

    马车行驶到大梁城外的一座小镇,管家命令车夫停下马车休息,打开了车厢,给石正峰他们递进去饮水和食物。

    石正峰说道:“管家,刚才这一路上我好像听见了有好几支送葬队伍,这是怎么回事?”

    马车周围没有什么闲人,管家就和石正峰聊了起来,说道:“你们一直待在庄园里不知道,这大梁城里刚刚爆发了一场大案,叫空印案。”

    “这空印案是怎么回事?”石正峰问道。

    管家把空印案的前后经过讲了一遍,七彩听了很是气愤,说道:“魏王就这么昏庸吗,青红皂白都分不清楚!”

    管家朝七彩摆了摆手,说道:“姑娘,小点声,别给自己惹祸。”

    媚娘说道:“就没人劝谏魏王吗?”

    管家说道:“有人劝谏,但是王上不听,有些官员、士子上书劝谏,言辞激烈,还为自己招了祸,有的被杀头,有的被流放。”

    媚娘说道:“魏王真的把所有正印地方官都杀了?”

    管家点了点头,说道:“是啊,都杀了,刚才路上那些人就是为被杀的官员送葬。”

    石正峰说道:“我看见有一支送葬队伍里,有很多老百姓,成千上万的人,络绎不绝。”

    管家说道:“哦,那是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方济宁送葬。”

    “方大人遇害了?!”石正峰和七彩、媚娘都是万分震惊。

    管家说道:“方济宁是大德府太守,正儿八经的正印官,魏国所有的正印地方官都在处斩的名单上。”

    石正峰和七彩、媚娘呆愣了好久,七彩和媚娘的眼泪流了下来,七彩说道:“方大人那么好的一个官,就这么被杀了?”

    媚娘怒气冲冲,叫道:“魏亮之连忠奸善恶都分不清,还当的哪门子魏王,去死吧,杀人恶魔!”

    管家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忙伸手要去捂媚娘的嘴,说道:“姑娘,慎言,慎言,慎言!”

    媚娘气呼呼的,把涌到嘴边的、咒骂魏亮之的话,都硬生生咽回了肚子里。

    管家说道:“你们赶快吃点东西喝点水,一会儿咱们还要赶路。”

    听闻方济宁的死讯,石正峰和七彩、媚娘哪里还有心思吃饭?

    媚娘说道:“哥,你想办法赶快灭了这个魏国吧,让魏亮之这种老贼当国王,不一定还有多少无辜之人要遭受杀害。”

    石正峰说道:“我现在只是一个逃犯,秦国、魏国通缉的双重逃犯,哪里还有本事去灭掉魏国?”

    媚娘说道:“老天爷呀,您怎么就不开开眼,方大人一心为民,却落得这么个下场,公道何在,天理何在?”

    石正峰、七彩他们休息了一会儿,坐着马车进入了大梁城,来到了李苦的相府。在大梁城里,最气派的建筑,除了王宫就是李苦的相府。

    石正峰、七彩他们下了马车,看到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

    管家吩咐一个仆役,带着七彩、媚娘、佟德仁去住处,然后,管家带着石正峰、大牛、小狼去见李苦。李苦告诉石正峰他们,他们要待在相府里,不要出门,每天让他们到院子里练习武艺,不要生疏了。

    石正峰和大牛、小狼辞别李苦,去往自己的新住处,大牛低声说道:“主人,李苦这是要干什么呀?”

    石正峰说道:“李苦是想把咱们三个当死士来培养。”

    “咱们给他当死士?”大牛一脸的不服气。

    石正峰拍了拍大牛,说道:“不要多言。”

    魏亮之通过空印案,处罚了近百个官员,官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空缺。魏亮之决定开恩科,录取一批翰林,让他们当官,填补官场上的空白。

    按照规定,魏国开科取士是三年一考,有时候,王上高兴了或是有什么需要,就开恩,在正考之外另开一科。

    魏亮之想着开恩科取士,选拔一批忠臣能吏,没想到这开恩科还闹出了一件案子。

    魏亮之任命一位老儒生为主考官,这位老儒生饱读诗书,品德操守样样都无可挑剔。老儒生主持的恩科考试结束之后,放榜那天,考试的孝廉们闹了起来。

    孝廉们发现考中翰林的人都是大梁府的人,落榜的孝廉们就聚众闹事,说主考官徇私舞弊,这恩科考试不公平。

    出了这么大的事,官员们不敢隐瞒,立刻上报魏亮之。魏亮之叫来老儒生,让老儒生重新评卷。老儒生没有领会魏亮之的圣意,重新评卷之后,中翰林的考生还是大梁府的那些考

    生。

    这样的结果,外地考生自然是不会接受的,他们继续闹事,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

    魏亮之惹了一肚子的气,把老儒生叫来了,暗示他,这翰林的名额分几个给外地考生。

    老儒生有些迂腐,梗着脖子,说道:“王上,您令老臣主持恩科考试,老臣尽心尽力,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含糊。这些翰林实至名归,他们的才学确实在那些落榜考生之上,就是让老臣再评三次、四次、百次、千次、万次,还是这么个结果。”

    魏亮之大怒,指着老儒生,说道:“你敢顶撞寡人?!”

    老儒生说道:“王上,您让老臣主持恩科考试,老臣就一定要公平公正,以才取士。那些外地考生才学不够,坚决不能让他们当翰林!”

    魏亮之气得浑身发抖,叫道:“来人呐,把这老东西给我押下去,关入天牢!”

    老儒生的目光比较短浅,他没有看得那么深远。魏亮之开恩科,一来是为了填补官场空白,二来是施恩于全国士子。

    老儒生选的翰林全是大梁人,外地人肯定不满,心里有怨气。这样一来,恩科不仅没有施恩于全国士子,还激怒了全国士子,动摇了国本,弄巧成拙。

    还有,这考试文章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把门敲开就扔掉。八股文章写得再好,对于国计民生有什么帮助?

    老儒生不懂这些,非要较真,按照文章写得好坏来取士。魏亮之岂能不生气,连主子的心思都揣摩不透,还算什么合格的奴才,活该受罚。

    魏亮之判了老儒生一个流刑,老儒生七十多岁了,披枷带锁,踏上了流放之路,结果,离开大梁城还没走出百里,就死在了路上。

    魏亮之不仅处罚了主考的老儒生,还把老儒生录取的那些翰林处罚了。那些翰林并没有收买老儒生,他们纯粹是靠本事,文章写得好,才金榜题名。

    魏亮之不管这些,为了平息外地考生的愤怒,魏亮之把老儒生点中的那些翰林,统统流放。这些倒霉的士子,不仅当不上官,还成了囚徒,永世不得翻身。

    魏亮之亲自阅卷,他认不得几个字,也看不懂文章的好坏,就看考生的籍贯,让全国各地府都有考生中翰林。

    这下子,考生们消了怒气,大呼王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翰林们金榜题名,进入王宫觐见魏亮之。魏亮之坐在龙椅上,看着那些翰林,把他们一一叫到面前问话,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他们安排官职。

    这就相当于一场面试。

    面试结束之后,魏亮之在几个仆役的簇拥下走出了大殿,然后,翰林们再退出去。

    见魏亮之走了,翰林们长出一口气,伸手一摸,浑身都被冷汗给浸透了。他们大多是平民百姓出身,第一次得见天颜,个个都是紧张得要死。

    他们得到了任命,摇身一变,成了官员,一个个兴高采烈,走出了王宫,准备找一家酒楼,喝点酒,庆祝庆祝。

    他们刚走出酒楼,一个人就笑呵呵地走了过来,说道:“在下是相府的管家李二,李二见过诸位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