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此时账外有一小将来报,刘昊天让他进来后问道:“何事禀报?”
“回禀主公,济北相率军来访!”小将回禀道。
“恩,速速迎来帐中!”刘昊天命令道。
“诺!”小将得令后,便匆匆离去,前去迎接济北相了。
稍待片刻后,一儒雅的中年将领步入帐中,正是济北相鲍信。见到刘昊天后,鲍信作揖说道:“见过州牧大人。”
“不知允诚此来何故?”刘昊天问道,当初为讨伐黄巾,便是三军联合,由荀彧联系鲍信配合出兵。然而交战之时曹操为报私仇引军离去,鲍信也不知并在何处。而现在,刘昊天刚刚攻破城门,拿下黄巾后,鲍信便出现了,对此他十分不悦,适才有此一问。
鲍信不知刘昊天心中所想,如实答道:“曹太守让吾封锁水路,引军埋伏,待到城破之后,截杀逃离之敌。”
听完鲍信讲述,刘昊天方知自己想错了,心中恼意去尽,便问道:“允诚可曾诛灭逃离之敌?”
“信,无能,贼军逃离者五万余众,吾虽引军埋伏,但终究吾兵力不足,与之交战之后,也未能将其剿灭,使其两万余众逃离,只斩杀八千余人,俘获两万余众。”鲍信如实交代道。
“允诚也无须自责,如今黄巾主力已为吾所灭,至于那逃跑的两万乌合之众,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若干犯事,再引兵诛灭不迟。”刘昊天宽慰道。
“州牧大人说的是,只是此番讨伐,为何不见曹太守?”鲍信问道,与贼军交战之后,他便领兵入城,本想先于曹操汇合,却并未在城中发现曹操的一兵一卒,这才问起来。
一说这个,刘昊天就有气,正值交战之际,曹操竟然弃他而去,若非早施计谋,怕是他要被黄巾覆灭了。对此,刘昊天有些恼恨的说道:“曹孟德那厮为报私仇,不顾战事,早己独自领军离去了。”
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刘昊天一脸不悦,语气暗含怒意,鲍信也不便过多追问,便言道:“如今黄巾逆贼已灭,此番战事已了,吾也要引军归去了。”
“既如此,那吾也不再挽留允诚了,一路归去,望君保重!”说话间,刘昊天送鲍信除了营帐。
“州牧大人留步!”说罢,辞别后鲍信便纵身上马,领取离去了,除了带走其所缴战利品之外,所俘获的两万余众黄巾降兵则留给了刘昊天。
时过三日之后,二十余万黄巾军重新打散编练了新军,仍然愿意从军者,有十五万,其余不愿从军者,刘昊天则许诺在交州给予耕地使其务农。
这些黄巾军大多数都是吃不饱穿不暖,无家可归的百姓,又都听过刘昊天的神仙之名,并且他也许下了建功立业之后,王侯拜相的承诺。更是从老兵哪里探听到了军饷丰厚,福利优待,倒也不曾在想逃离反叛的事情,安心成为了刘昊天麾下的一名将士。
组建的新军一半由典韦统领,追随刘昊天前往墨家驻地。另一半由赵云统领迁百余万百姓回交州治地。
却说,曹操自战场上引军离去后,便直奔徐州而去。一路行军,但得城池,便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杀,血染大地,犯下无穷杀戮。
期间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深交,得知徐州有难,便亲自率领五千兵众来援,曹操听闻后勃然大怒,遂让夏侯惇半路截杀。
然而刚去边让,后又有昔日曹操刺董失败,祝他出逃的陈宫时任东郡从事,亦与陶谦较厚,得知曹操为复仇,屠尽百姓,便来劝诫。却被曹操怒而斥之:“公昔日弃吾而去,今有何面目再来相见?陶谦杀吾父一家,誓当摘胆挖心,以雪吾恨!公为陶谦求情,若吾不听如何!”
陈宫见劝谏无效,有负陶谦所托,自曹操处离去后,无颜复见陶谦,便投奔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而曹操见有人三番五次来阻挠自己为父报仇,先是刘协,后是边让,陈宫,对此他十分恼怒。古人遵从天地君亲师,自己父亲被杀,想要报仇,却屡屡有人出来阻挠,曹操如何不恨。
原本的杀父之恨,再加上阻挠之恨。使得曹操恨意滔天,大军所到之处,除了杀戮百姓之外,更是挖坟掘墓,致使徐州一片生灵涂炭。
曹操为报父仇,率大军前来,所过之处,杀尽百姓,鸡犬不留。陶谦听闻后,深感惊恐,终日惶惶不安,为安徐州百姓,更是仰天恸哭:“吾获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难!其死难就!”
对百姓虽然这么说,但谁又愿意死。陶谦在得知曹操领军复仇之时,第一时间便召集麾下谋士将领,与众官商议。
然而众官并无应对之策,曹操大军已经临近。无奈之下,陶谦只得硬着头皮引兵出城相迎,远见曹军如铺霜涌雪,中军竖起白旗两面,上书报仇雪恨四字。军马摆出阵势,持兵相待。曹操纵马上前,一身白衣缟素,扬鞭大骂道:“陶谦老匹夫,汝杀吾父,还不快快受死!”
陶谦虽然惊恐,却也无奈,硬着头皮纵马于门旗下,欠身施礼后说道:“谦,本欲结好孟德,是以才派麾下都尉张闿领军守护,谁料其见利忘义,杀人劫财,害了孟德一家。实非谦之故,还望孟德明察。”
陶谦的自辨苍白无力,而曹操听后,更是勃然大怒,大骂道:“老匹夫,杀吾父一家,还敢胡口乱言,言之推脱,当真可恶,罪该万死!谁可为吾生擒这老贼?”
夏侯惇应声而出,拍马上前,要将陶谦擒拿。吓的陶谦,紧忙回逃,其麾下一将曹豹挺枪跃马来救,与夏侯惇战在一起。
尚未分出胜负,陶谦便下令收兵,蜷缩与城中不出。入城之后,便紧忙与众官商议道:“曹兵势大难敌,若诸君仍无良策救下徐州,吾当自缚前往曹营,任其宰割,发泄仇恨,以保徐州一郡百姓之命。”陶谦此言,仿佛下定了有死无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