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此言那人茅塞顿开,而后这事儿就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他从来都是个直来直去的人。
脱去上衣背上荆棘,廉颇去了蔺相如府,便有了流传后世的负荆请罪。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蔺相如跟廉颇好的跟一个人似得。
而后,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位。赵奢辞世,廉颇屡战屡败,赵孝成王派赵奢之子赵括替换廉颇。
赵括熟读兵法,但极度缺乏实战经验,且不会随机应变。在他接管赵军之后,在长平被秦军生擒赵军精锐。赵军四十五万精锐之师,对战之时死伤五万,其余四十万被秦军坑杀。
赵国近乎灭亡,最后幸得五国盟军援助,这才得以保住赵国。而蔺相如,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离世了。
李修缘到了洺州市,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蔺相如墓。他可是洺州市的历史名人,来了洺州不来看他才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至于洺州市的另一位名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远胜于蔺相如。
当年赵箫候去世的时候,赵雍不过才十五岁而已。赵箫候在世的时候,赵国一直都稳居霸主地位。因为他那时候一直联合其余四国,一起打压稳居霸主之位数十年的魏国。
赵箫候的突然离世,不仅对赵国是一个沉重打击,也给了它的死对头魏国一个吞并赵国的机会。
知道继位的赵雍不过才十五岁,所以魏惠王才会联合其他四国,借吊唁之名率数万精兵前往赵国。
当时的赵雍,也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虽然才十五岁,却已经有了气吞山河的气势。得知魏国联合其他四国率数万精兵赶来赵国。赵武灵王即刻命令所有赵军进入备战状态,准备随时应对五国盟军的偷袭。
与此同时,他还联合了五国周边的一些诸侯国,依次为契机来震慑五国盟军。而后五国相继撤退,魏国吞并赵国的计划未能施行。
他们没有能吞并赵国,但赵国却一点儿没有闲着。赵箫候在位之时,一直忙于对付那些大的诸侯国,却一直没有收拾中山国。赵武灵王继位的第三年,他就先把这个中山国给吃掉了。
之后的十几年内,各诸侯国之间频繁混战,刚好给了赵国发展壮大的机会。而赵武灵王也开始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也就是把原先不适合骑马射箭的衣服,换成了简单明了的衣服。在农业方面,赵武灵王大力发展农耕,不仅带动了赵国的农业,同时也让赵国的综合经济提升的很多。
但赵武灵王有一个败笔,也是因为这一个败笔,让他这位一代明君被活活饿死了。
当初他立长子为太子,因妃子死前有遗愿,而后无故废掉长子另立信储。虽然他这样做不太妥当,但毕竟事情已经做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可随着时间的流失,赵武灵王越来越觉得对不起长子了。所以他打算立两个王,让两个儿子一同掌管赵国。
有大臣把这事儿告诉给新太子了,而赵武灵王又把这个想法告诉给长子了。这下子算是乱套了,于是有人趁着赵武灵王去沙丘宫的时候,把赵武灵王的长子一派全给杀了。
然后他们沙丘宫里的人全都赶了出来,唯独把赵武灵王留在了宫里。虽然他们很不满赵武灵王的安排,但谁也不想承担弑君的罪名。
到最后,他们果真是谁也没有对赵武灵王动手,而是让赵武灵王活活饿死在沙丘宫里了。他们把赵武灵王关在沙丘宫里足足三个月,等他们进去看的时候,赵武灵王早就没人形了。
离开蔺相如墓,李修缘去了赵王陵。
相传,此地埋葬着赵国的七位君主,实际到底如何已经无据可查了。不过既然很多人都这么说,李修缘姑且就这么认为的。
华夏历史上有很多名人,要么出生之时几多悲惨,要么成长之路跌宕起伏,有的甚至是不得善终。
从赵王陵离开后,李修缘打车去了洺州市的市里。这几乎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每到一座城市必须要看看这座城市的夜景。
虽然城市的夜景多半都来源于灯光,但每一座城市都有他独特的魅力。
有人曾经说过,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待烦了的城市,去往一个别人待烦了的城市。难不成人生就不是如此了么,即便生活再精彩的一个人,也会做一些每天都必须重复的事情。
比如呼吸,比如吃饭睡觉,比如跟亲朋好友在一起聚聚。
洺州市的夜色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兴许它比不上一线城市,甚至连二线城市都比不上。但是她有她的独到之处,不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不是出生在这座城市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这话不是李修缘说的,而是那个站在他旁边的小姐姐说的。小姐姐似乎是在夜跑,穿着一身运动服,额头上满是汗珠。刚才跑步已经从李修缘身边过去了,却又不知为何返回来了,还对李修缘说了那么几句莫名其妙的话。
女孩对李修缘说:“帅哥,咱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李修缘轻咳一声,老脸一红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他虽然没怎么跟女孩子打过交道,可他也看过不少言情剧。电视里经常都这么演,不过人物好像反了,一般不都该是男人向女人搭讪时这么说么。
“嘻嘻,逗你玩儿呢,你怎么还当真了呢。”看到李修缘一脸尴尬的样子,女孩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女孩笑的同时,还不忘上下打量着李修缘。被一个身材火辣长相至少八点五分的美女这么盯着看。李修缘还真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他不知所措的挠了挠头,冲着女孩憨憨一笑,转身就打算开溜了。大和尚可是不止一次的跟李修缘说过,下山的女人是老虎。
反正他不相信自己会有桃花运,有这么漂亮的小姐姐主动搭讪,这其中肯定隐藏着什么玄机。十有**不会是啥好事,倒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