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法不容情 第1341章 河滨小镇

目录:重生之风云再起| 作者:他乡的灯火| 类别:都市言情

    云嫣自己说话都底气不足,贾思怡叹口气,女儿把对父亲的思念全都寄托在战地记者上,为母亲绝对不希望云嫣选择那样一个危险的职业。可是她无法阻止,正因为知道女儿为充当战地记者准备了多少年,才无法出声阻止。

    认真看着云嫣,邓华沉声道:“我知道你的理想,战地记者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可是那对普通华夏老百姓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华夏三亿贫困老百姓来说,吃饱肚子穿上衣服才是最重要的,战争距离他们太遥远。看看大半年来你所做的,首先让外人认识河池,然后推广了五珠茶和天赐水,还有燕京市的帮助。继续下去,有更多的老百姓将会因为你的一支笔一张照片,被外界关注,那时候河池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外界的帮扶。不只是河池,还有其它地方的贫困人口,也有那些连吃饱饭都是奢侈的穷人,都可能因为你的一支笔获得帮助!”

    “我,”云嫣第一次对自己的理想产生怀疑,“我没有那么强的影响力……”

    “你有!”邓华盯着女孩的眼睛,“我也是军人,我也曾经上过战场,更是几次死里逃生,最危险一次昏迷一个月才醒过来。不过那些都过去了,战争距离华夏人民很远,人民需要的是小康生活而不是关于战争的说教。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绝对不想家人重新踏上战场,想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有军事上的强大不行,更需要经济上的富裕。前苏联怎么垮掉的?颜色革命是怎么一回事?我想你应该比我清楚,华夏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不需要战争,需要经济建设!”

    从这一刻师同海认定,邓华是自己的贵人,他已经看出来云嫣的眼神变了,变得不那么坚定。的确,云嫣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理想,邓华的话有理有据,整个寒暑假在河池乡镇寻找新闻线索,发现以前太多视而不见的东西。

    也许自己真的应该脚踏实地一点,少一点虚无的理想主义,多一点对社会的认知和贡献。实际上云嫣很清楚记者的作用,否则也不可能一直钟于这个职业,此时小女孩想起那双清亮的眼睛,那个充满希冀的眼睛!

    如果没有媒体拍下的那张照片,那个大眼睛女孩怎么可能继续读书?那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正是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大眼睛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还有大鼻涕还有小光头,他们都是因为一批优秀的记者报道出来,才改变来自己的命运。云嫣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梦想真的不适合记者,记者应该接地气,记者应该报道最真实的社会,应该批判最丑陋的现实!

    “很多年轻人渴望战场无非是寻找刺激,其实那种刺激远不如人生当中的刺激更真实。看看那些被打的记者,看看那些被黑心矿主杀死的记者,你会发现记者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邓华不希望云嫣去充当战地记者,“刺激有很多种,逍遥山庄事件是刺激,半路截车是刺激,扶贫产业园就不是刺激吗?相反,从勾画一个蓝图,到克服资金困境到开工兴建,到重重阻碍最终获得成功,那时候获得的激岂不是更长久?”

    原来小邓同志这么愿意为人师表,贾思怡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直以来又当妈又当爸真的很累。可是孩子因为对英雄父亲的崇拜,想要走上战场,成为战地记者做妈妈的一万个不愿意却无法劝说。

    幸好有邓华,作为妈妈贾思怡已经感觉到,女儿心态转变了,一切源自于邓某人的话。贾思怡第一次笑得这么开心,第一次笑得这么放松:“邓书记喝酒!”

    “谢谢!”邓华赶紧接过酒瓶,“我自己来,可不敢让市委书记倒酒,那可是大罪过!”

    “切!虚头巴脑!”墨奢香白一眼邓华,“还喝?我看你已经高了,都开始说酒话还不是喝多了?”

    云嫣叹口气:“邓书记的话很有道理,我会好好考虑的,来来来,我们一起干一杯,妈妈我敬你,在家里要保重哦!”

    “好好好!”贾思怡笑得合不拢嘴,“女儿知道疼妈妈了,我一定照顾好自己,你也小心!”

    池水河上下游截流不难,本河流流量不大河面不宽,加上两岸优越的地势使得截流很简单。恰恰是优越的地势让接下来的筑坝工作难度增加,不过有黔州省水电总公司和燕京市的共同施工,水电站的工期不会太久。

    截流后沿池水河上下游诸多小镇受到影响,这些小镇都有着数百上千年历史,西南诸省之中黔州省自古以来封闭落后,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事实上黔道难远超蜀道。相比较而言,蜀中巴人上万年的历史让巴蜀省早早开发建设,黔州省要从巴蜀引进各种商品,其中最主要的无疑是盐巴。

    池水河的河滨小镇,就是当年商道上的驿站、商品集散地、仓储中转站,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这些小镇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古代的蜀人入黔八成以上要走水路,尽管池水河汛期湍急枯水期水深难以行船,更有诸多急流险滩,和陆路交通比起来却是最佳坦途。

    一座座河滨小镇上常年以来拉纤、撑船的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特别是截流后更是让他们连打渔都成了奢望,山上径流下来仅仅让池水河不断流。小镇上的老百姓到市里边要求补偿,要求和上游淹没区同等待遇。

    小镇的诉求引发市委市政府争议,钟铁义正辞严:“讹诈!简直是对市委市政府的讹诈!他们从上世纪末蜀黔公路贯通后,就已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修建水电站没有一分钱关系。我们不能助长此种行为,坚决打击刁民对国家的讹诈,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发生!”<b>章节内容正在努力恢复中,请稍后再访问。</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