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分先天“炁”和后天“气”,炁,音同“气”,今亦常以“气”字代之,然“炁”与“气”并不相同,甚至不应该通用。
于道门中,“炁”是一种形而上的能量,是宇宙中存在的先天之炁,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始无终,无色无味,却是万物生灭流转的原始动力,是道之本源。
在道门医学概念里,“炁”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
“炁”是指人体内的炁;气功和医书中用的“气”字,是指人体外所有的气,虽然人在呼吸时吸入大量的气,但是,吸入的这个“气”,必须混合人体内部的这个“炁”,外部的“气”对人体才起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这个“炁”,而这个“炁”为五谷之精微,是**化成的能量炁和细胞代谢生成的信息炁,所谓“炁聚则生,炁散则亡”。
“炁”指的是先天之气,而“气”指的是后天之气。
“炁”是一种疗愈的能量,在道门养生实践中,“炁”是一种疗愈能量,是存在于宇宙万物间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流。
在气功、吐纳、导引术及打坐之中,所讲究的气即是这炁的能量流,动作与意识的相互配合,对人体达到疗愈的效果而提高健康。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来源于先天。
真气,即元气也。
元气是人身的根本之气,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一个人的元气盛衰与体质强弱、疾病的发生都有密切的关系。
医简中指出:“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防御邪气的元神、功能),故(元)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种来源于先天的真元之气,又必须与后天之气相结合,才能充养人们周身,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先天与后天的相结合便是宗气,它包括饮食水谷之气和吸入的大自然的清气。
医学中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这个气就是由精化生的。
这也是所谓讲的“炼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所以在修炼的过程,一定要有一整套的修炼体系,没有体系的修炼、不如不练。
精分两种: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人体本来就有的,后天之精也称之水谷之精,是饮食吸收而来的。
所有精生气,相对应的是生成了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这是气的两部分来源,人们每天呼吸的气。
这个呼吸自然界的气叫清气。我们人体所需的气主要是这三部分,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气(水谷之气);清气。
人们肾是做什么的,肾藏精。精区分两大块,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是通过饮食后充养到肾,等于是补给,肾称为先天之本,人们所修炼的桩法、胎息、丹田、盘腿等等都与肾息息相关。
古人云:“命意源头在腰隙”。这里腰隙指的就是腰椎间的命门穴。
人体的命门前面,两肾中间的区域在道家修炼称之为“混元神室”。是人体先天气场的所在地。经过丹田修炼,脊柱的拉伸,把命门穴逐渐填满,让后天之气和先天之气在这里混合成对人体机能修复与强壮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整体之气。
太上道祖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
其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要学习道门精典,或者说从本源上学道,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这个“气”字。
无论是医家的六气论,还是武者的气感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算得上是在华夏人的潜意识中默默传承的一个符号,无论人们是否能真实的感知。
气在华夏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哲学观念,它不同于异域的风火土水那样的物质化,它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产物,认为万物皆一气而来。
太虚之先,寂寥何有。
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
真一运神,而元气自化。真空中有真精存在,而其相感相激,产生了真一。
真一通过运神,而产生了元气。元气的性质是无中生有,可以称为先天之气。
这个元气与医家的不一样,医家的目的是治病养生,所以把形体上的称为后天,先于形体的称为先天。而道家则以天地万物为后天,在此之前为先天。
先天之气无形无象,周流而自成。也不是刻意通过某种练习方式就可得到,像气功修炼的也是后天之气,这是跟道家真气最大的区别之处。
用后天真气修炼,还是镜花水月,这种修炼对健康有益,却难以成就仙道。而先天之气怎么得?只能通过感召而得。
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
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成为胚胎,人尚未出生之前,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根本。
先天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真气”,古简中有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另外,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
天气通于肺,清气参与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是生成人体之气的重要来源,清气随呼吸运动源源进入体内,不可间断。
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
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
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
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
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故经中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
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
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总之,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
如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