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清风没想到他反应这么快,他奉承的说道:“小侄对叔叔的睿智,敬佩得犹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啊!”
李世民哈哈一笑。
随即,他说道:“那你打算让他进入兵部任职喽。”
殷清风说道:“将文武分离只是第一步。若只停留在这一步,他们早晚还要勾结在一起的。比如说,某个世家既有子弟既出仕为官,又有子弟在军中。那么,分离文武就没有意义了。”
李世民万分期待的看着殷清风。
“小侄的谏议是:在兵部内设立督查司,职能与御史大夫相同。
但是,从此以后,督查司的人代替御史大夫,专门监督文官;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管武官。”
“妙啊!”
李世民兴奋的站起来,挥了一下拳头,“从此以后,非但文武不相统,而且还要...”
“还要交叉监督。”
殷清风替他补充了一句。
“对!交叉监督!哈哈哈,看以后何人能祸乱大唐的江山!”
李世民越想越兴奋。
“妙~~~真是太妙了~~~~”
等李世民兴奋够了,殷清风说道:“所以,以后再挑选御史大夫和督查司的人,一定不能有利益的牵扯、不能有姻亲的牵扯。也就是说,御史大夫与军中的人没有关联,督查司之前也不认识任何一位文官。”
李世民深以为然。
随即他就想到了之前殷清风提到的密谍。
如果成立了密谍,文武百官的动向他就能得到掌握、就不用再担忧文武勾结了!
嗯...这件事自己要好好琢磨琢磨。但是...要不要问一下他呢...
李世民说道:“杜伏威就是这督查司的首任官长了?”
殷清风回道:“他与朝中各文武从无交集,才能也足以担任。即使身在兵部,但由接触不到兵权,叔叔还担心他有异心吗?”
李世民点点头。
“叔叔这太子的位置还没坐上太久,若现在就向圣人提及,阻力应该很大。”
李世民再次点点头。
“这几年先让小侄的义兄将皇泽院办起来,到时候在那些文官面前也有一定的威严。”
“好!就这么说定了:他将各地的皇泽院建成之日,就是他进入督查司之日!”
李世民立刻拍板做了决定。
殷清风一拱手,“那,小侄就代义兄恩谢叔叔了。”
李世民一摆手,“相比一个督查司的官长来说,你今日这两策才是我看重的。而且,这两策出自你之手,若他做不好,我就唯你是问了。”
殷清风没说是也没说不是,他说道:“为了保证不受干扰,这督查司只在名义上归兵部管辖,具体行使职能的时候,兵部没有任何权利干涉。也就是说,圣人直接统御督查司。”
李世民长呼了一口气。
他以为殷清风只是来给李伏威谋个差事的,没想到收获竟然这么大。别说给他一个督查司官长的位置,就是殷清风让一头猪来坐这个位置,他也不会反驳的。
相比大唐的长治久安,一点小小的交换根本不算什么。
殷清风为了安排好杜伏威,这个想法他想了好久了。要不是杜伏威自己把皇泽院的差事揽下来,他今天的建议还要再晚几年拿出来。
既然已经开了个头,关于军事上的,他索性再说几句。
“文武相互交叉监督,只是一个举措。在小侄看来,大唐还有更深的隐患。”
刚才还心情极好的李世民,被殷清风这话吓得够呛。
更深的隐患?听他的意思,不但有隐患,而且隐患极深。自己怎么不知道?
“你...你,快说!还有什么隐患?”
李世民有些急了。
大唐立国才几年啊?他这位置还没坐热乎呢,怎么就有隐患了?
殷清风这是吓唬李世民呢。真正的祸根现在还没种下呢。
“随着国力的兴盛,大唐对外用兵是必然的。不管大唐以后的目标是谁,都距离长安极远。小侄担心朝堂上为了便于管理这些新增的疆土,而让镇守的武官权利过大。”
李世民松了口气,“你是说,现在还没有隐患?”
殷清风说道:“现在的确还没有。但为子孙计,有些事情要未雨绸缪才好。”
李世民刚才被吊起来的那颗心多少有些落回去了,“那你说说,怎么个未雨绸缪法儿?”
李世民到女帝时期,唐军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此后,又灭了高昌、击败了西突厥。唐朝为了治理这些地方,先后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十六个都督府、七十二个州,一百一十个县。
为了方便管理这些距离长安遥远的疆土,女帝嫩手一挥,藩镇就出现了,节度使制度雏形也就有了。
雏形既然有了,就要发育、发芽、发酵。
发酵的第一个因素,是均田制的崩塌。
从李治、女帝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大量出现。李隆基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其中的一个办法是,招募流民为兵。
嗯...赵宋使用的路子和这一样,但却是另外一个极端。
但这个办法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随意脱离军队。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朝的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从此,各地藩镇就有了足够的兵源。
第二个因素:在李隆基执政的中后期,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内部权力斗争上,开始大量启用胡族的武将来压制太子李亨的力量。于是,他就成了大唐江山的掘墓人。
要不是那些胡族的文化底蕴太低,要不是大唐还有一些老底子,李唐政权也不会又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早就成为了第二个南北朝了。
事实上,五代十国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南北朝。这些政权的建立与覆灭,对中华文明的破坏也不亚于南北朝时期。
现在均田令被破坏的可能基本可以降到最低了,剩下就是制度的问题了。现在趁着李世民还在的时候,必须拿出有效的办法来杜绝悲剧的出现。
“消灭四方的胡族和蛮族之后,必然要治理这些疆土。但治理之初必然要有军队驻扎,以防止余孽叛乱。而,隐患就出现在这些军队的身上。
假如朝堂为了让军队有足够的兵源与财力驻扎和平叛,而让军队的官长掌握地方的财政、又可就地征兵,看似有效,却深埋祸根。
一个武将掌控几千几万的军队,又远离长安、又不虞钱财短少、还有足够的兵源,一旦朝堂的局势不稳,这些武将,或单独或联合举兵,即使朝堂有能力将他们镇压下去,大唐也将走向日落迟暮。若再无中兴之主,大唐的国祚就算是走到了尽头。”
李世民越听越惊悚。
仔细想想,若是没有殷清风今天这番话,将来他未必不会像殷清风说的那样,将征兵权、地方财政权交给驻军的将领。
谁敢保证每一代的帝王都是英明贤主?一旦连续出现一两代、两三代的昏君,那些武将的约束力将越来越低,直至他们挣脱束缚而起兵造反!
他阴沉的脸,问道:“你有何良策?”阅读最新章节请关注微信号:rdww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