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听这修复大庾道似乎还真是个大好事。
不过源于对中原天然的畏惧,还是不由得让李煜多想,皇上莫非又在耍什么阴谋诡计?
眼见李煜不做声,柴宗训主动问到:“国主可是还有何顾虑?此次朕召你入贡,便是为此事。朕以为修复大庾道于中原、于南唐都是功盖千秋的大事,国主有何担忧尽可道来。” 李煜说不出什么不好,但心中就是抗拒:“回皇上,南唐小国寡民,恐难当此重任。”
柴宗训急于将大庾道修起来,眼见好话没用,他又说到:“倘国主忧心国力不济,可否给朕借条道,朕于中原征发民夫去修复此商路。”
这种假途伐虢的伎俩,书上记载得太多了。李煜仍是拒绝:“皇上,只恐中原民夫不适应南唐气候习性,反倒误了皇上工期。”
柴宗训起身瞪眼看着李煜:“国主的意思是,不愿修复大庾道?”
这下李煜又慌了,连忙执礼到:“皇上,非是臣不愿意,只是兹事体大,臣须回南唐与众臣属商议后方可定夺。” 柴宗训看着冯延巳:“总揽朝政的太师冯卿家不是在此吗?国主便与他商议吧。”
冯延巳慌忙说到:“此事但凭皇上与国主做主,臣照旨办事便可。”
李煜有些难堪,柴宗训不想逼起他的逆反心理,便笑到:“是朕心急了,国主远道而来,一路旅途劳顿,想必已是疲惫至极,仓促之间也不好做此影响千古的决定,国主便先回馆驿休息一下,领略一下汴梁风物,看看与上次有何不同。”
眼见他退步,李煜也松了口气:“臣告退。”
出了大殿,李煜一直黑着脸未说话,他气愤于方才冯延巳的表现,想当年唐与周亦是并驾齐驱,甚至唐立国比周更早。 但大周皇帝不过记得冯延巳的一个句子,就把他激动成那样。寡人日日与你谈论诗文,也没见你感激涕零。
冯延巳本也是个人精,知道李煜的情绪,慌忙上前到:“国主,非是臣一定要讨好皇上,只是皇上突然提出修复大庾道,臣恐他在酝酿阴谋。若能就此亲近,套出他的诡计,岂非快事?”
“再者,国主此刻在大周境内,许多事情恐身不由己,臣若能与皇上亲近,将来有何事,还能有个转圜余地。”
这么一说,李煜心里好受得多,便问到:“太师,你也觉得大周皇帝在酝酿阴谋?”
冯延巳想了想:“皇上自登基以来,南征北讨,已然将各方势力收归,目下仅剩我南唐与吴越。” “吴越王钱弘俶一向唯中原马首是瞻,如今能与中原抵敌者,唯唐而已。虽皇上从未在南唐边界陈兵,但臣以为,便是他不攻南唐,也不会做出此种供南唐壮大之事,其中必有蹊跷。”
李煜沉吟一会:“且将此事驰递国内,令王叔知道,好教他给寡人参详参详。”
王叔便是南唐兵马大元帅李景达,向来因主战,所以与冯延巳不和。
若李煜听了李景达的,岂不是要把冯延巳撇到一边?
冯延巳眼珠一转,开口到:“国主,王爷不知此间情形,国主下书时可表明态度,就说欲拒绝此事,看王爷如何回复。” 冯延巳打的如意算盘,看情形李煜是不愿意的,若李景达跟着不愿意,便将此事奏与中原皇帝知道,正好是大功一件。
倘李景达愿意,便是忤逆国主意思,正好撺掇国主废了他,如此他冯延巳便能大权独揽了。
李煜哪想得了这许多,同意到:“便说寡人以为此事当有阴谋,不同意此事,为避免中原将寡人扣留,还请王叔设法营救。”
趁着等信儿的时间,李煜倒还真的领略了一下汴梁风物。
与前几年相比,汴梁城里的人又多了不少。特别是晚上开夜市的时候,街上摩肩擦踵好不热闹。
侍卫司的兵马不时巡逻过去,保证了街面的平安。
一直到丑时,酒肆里还有猜拳行令的声音传出,好一片太平景象。
而冯延巳比李煜还要忙,借着打探消息的由头,一一拜访先前在汴梁城结识的熟人,譬如赵匡胤、以及先前入贡时有过交往的礼部、鸿胪寺的一干官员。
焦急等待数日之后,李煜接到了李景达的回信。
李景达的看法正好和李煜相左,他极力赞同修复大庾道。
若大庾道一通,南唐的瓷器、丝绸等等货物便可远销海外;中原物产欲运抵海外,须经过虔城关卡,正好收一道税;海外之物欲进中原,一样也要交税。如此一本万利之事,应当一口答应。
至于阴谋,大庾道在南唐境内,谅中原也耍不出什么诡计来。
至多便是修通大庾道后,中原若要攻唐,便多了一个出兵方向。但只要南唐修通大庾道时设立关卡,届时只要水陆路一封,岭南兵士便是插翅也难飞进来。
李景达还有一个建议,既然中原急着修通这条商道,可适时提些条件,譬如南唐征发民夫,而中原出钱粮,共同修建。
李煜原本优柔寡断,虽然自己不愿意,但中原皇帝紧逼,作为南唐擎天一柱的李景达也赞成,内心里便有了答应的想法。
冯延巳只得了李煜的心意,急得没法。如果南唐同意修复大庾道,促成此事的李景达必然会全权负责,届时不管是联络中原,还是国主面前,必然强过他冯氏一头,可他又想不出太好的办法来阻止此事。
正着急的时候,却见宋王府的下人来到馆驿:“冯大人,我家大人有请。”
我家大人,那便是指赵德昭。
中原谁都知道,赵德昭和慕容德丰以及董遵诲三人,是皇上跟前的红人,将来宋王鲁王齐王老去,必是这三人接班。
提前与其打好关系,倒也未尝不可。
下人带着冯延巳到了仁德山庄,此处乃是赵氏私家庄园,当年赵匡义也是在此密谋指挥攻打皇城之事。
赵德昭亲自站在门口迎接:“在下久闻冯大人之才,所以特着人请来一叙,冒昧之处,还请冯大人见谅。”
“岂敢岂敢,”冯延巳客气到:“上次在下拜会宋王,本欲与赵大人一见,哪知赵大人竟不在府上,原以为赵大人忙于公务,此次入贡恐难相会。今日得见,实乃三生幸事。”
“冯大人请。”
“赵大人请。”
二人入得厅上,分宾主落座,还是冯延巳要着急一些:“未知赵大人召见在下,所为何事?”
赵德昭端起茶杯淡淡一笑:“冯大人勿要心急,这是在下新近自大理国换来的碧乳春,你且先品品。”
冯延巳轻品一口,又闻了闻:“此茶倒似有一股处子幽香。”
“冯大人好品味,”赵德昭说到:“此茶乃大理国少见之滇红,于将熟未熟之际采下,再以天葵初至之处子贴身伴眠,如此茶叶方熟,且兼具幽香。”
冯延巳说到:“若要合上时机,恐须费一番力气。”
赵德昭笑到:“所以说好茶难得嘛。”
冯延巳又喝了一口,一副细细品味陶醉的模样:“好茶,果是好茶。”
赵德昭放下茶杯,说起了正事:“未知冯大人对修复大庾道之事怎么看?”
冯延巳这么机灵的人,自然不会说错话,他也轻轻放下茶杯:“此乃千秋功业,大大惠及中原何南唐社稷,在下自然是极力赞成,只是……”
“只是什么?”赵德昭立即追问。
看样子他是在替中原皇帝探听消息,冯延巳腹诽一阵,开口到:“只是我家主上对此事尚有些抗拒,在下正在设法劝谏。”
赵德昭淡淡到:“修复大庾道,利用穗都港,连带着让岭南富庶,乃是我大周未来五年最重要之方策。冯大人,在下可在此透个讯息,若国主仍执意抗拒,恐中原与南唐难免干戈。届时中原将南唐收归,皇上便会下旨自家修建。”
其实打不打仗,收不收归南唐,冯延巳还真不怕。通过几次入贡,他已和中原朝廷建立了一些联系。皇上收归南唐,若想治理好,总需要一些本土出身的官员,所以冯延巳谋个出身并不难。
但赵德昭极有可能是代表皇上来探听讯息,所以冯延巳说到:“赵大人,兹事体大,我主需要一段时间考虑,在下劝谏也尚需时日,所以皇上面前,还请赵大人多斡旋。”
“这个自然,”赵德昭说到:“其实修建大庾道,南唐获利比中原要大得多,我都想劝谏皇上放弃呢。”
冯延巳赶紧接话:“赵大人目下圣眷正隆,为何不上书呢?”
赵德昭摇摇头:“争奈慕容郡公目下主政岭南,力主修复此道,以五年时间富庶岭南。皇上也着实怜惜岭南穷苦,所以才准了他。”
这几日到处活动,冯延巳也听得一些消息,前不久为了慕容德丰做岭南郡公之事,皇上不惜强力弹压宋王与枢密使魏仁浦,还废了整个御史台。
看来这修复大庾道的关键在于慕容德丰,冯延巳心中有了计较,端起茶杯轻笑到:“赵大人,喝茶,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