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下方掩盖的暗格,长宽都只有三尺,深度也不到半丈。
里面除了一个绿锈斑驳的铜箱子,没有任何其他东西。
铜箱子里会不会藏着宝物?
郑秋的好奇心顿时被勾起,控制四根藤条将箱子从暗格内起出,并用手去托了一下。
箱子有些轻,可能还没一张梨花木桌重,这么轻的铜箱里又会存放什么?
他绕了一圈,找到箱子开启把手,把手上缠着一条带锁铜链,将箱盖牢牢锁住。
但这种铜链在郑秋面前,就和一根面条没啥两样,仗着缠龙金印加持的肉身,轻轻一扯便将链条拉断。
掀开铜箱的箱盖,郑秋脸上兴奋的神情顿时转为失望,箱子里没有预想中的法器或珍宝。
只有三本破破烂烂的旧笔记册,和一块灰不溜秋的椭圆形石头。
郑秋先摸出椭圆形石头来回翻看,石头刚捏入手中,体内的生机神力便开始自行运转,从脑海深处浮现并向手掌蔓延。
能造成这种效果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不同性质的神力。
郑秋将这块灰不溜秋的石头平举到眼前,调动精神力量向内探寻。
很快,他就发现石头深处闪烁着一丝红光,那光点非常微弱,犹如风中烛火随时会熄灭。
明白了,这块石头里面藏有毁灭神力,也就是木梅花曾经认为的“火灵”。
那只人形怪是注入神力实验失败的结果,很有可能注入那名修炼者体内的神力来源,就是这块蕴含“火灵”的石头。
怪不得木梅花会将其小心埋藏,估计是怕这东西里面的力量再跑出来,侵入其他生物导致更多怪出现。
想到这里,郑秋将一抹淡绿色光点打入石块中。
不同性质的神力迅速在内部冲击碰撞,炸开一小圈气流冲击波,将石块摧毁成齑粉。
这样里头残存的神力已经被中和掉,不用担心后续影响了。
郑秋掏出箱子里那三本破破烂烂的册子,小心翼翼拍掉上面灰尘,举着气劲光芒照明翻看。
册子是木梅花的实验笔记,用云袖大陆通用文字所写,能够直接阅读。
第一本册子,记载了木梅花关于“灵”这种特殊力量的研究,其中内容便是如何将“火灵”注入人类体内。
这些内容在外面石碑上也有记载,只不过石碑上的内容偏向于事情经过,册子里的内容更偏向于实验的操作方式。
这些事郑秋已经知道得很详细,没有再看一遍的必要,便将这本笔记册放到一旁。
拿起第二本翻看,里面同样记载了木梅花对“火灵”的研究。
这本笔记中写道,木梅花带领志同道合的修炼者,尝试各种方法增强“火灵”的力量,试图把它当做气劲这类力量进行培养。
经过成百上千次尝试,他们发现“火灵”对人的精神念头最为敏感。
当一个人集中所有思想,将精神以虔诚的姿态去推动“火灵”时,“火灵”会出现奇特的共鸣现象。
通过这种现象,“火灵”会吸收一部分精神力量,随后稍稍壮大一点。
而且木梅花等研究者,对这种精神思想培养“火灵”的过程,还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们发现,这种培养效果的好坏,和精神力量提供者的想法有直接关系。
普通念头、真诚的念头、虔诚的念头、坚定不移的念头、狂热的念头。
精神力量提供者对“火灵”的信仰越是疯狂,“火灵”吸收精神力量后,增长的幅度也就越大。
因此,木梅花在笔记最后,给这种精神力量的培育效果取了个名字,叫做愿力。
认为这种精神力量,与提供者心心念念的想法有关。
看到这里,郑秋脸上忽然显露出笑容,原来神力的培养是这么回事啊。
怪不得自己过了那么久,体内的神力都增长缓慢,唯有在无边天河的时候,因为外界刺激而快速增多了些。
令他高兴的是,他在灵翠山的时候,误打误撞之下使用了类似方法,来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
当时他郑秋一边赶路,一边去山村或镇子内做些好事,让受助之人给自己立像、挂画,并叩拜感恩。
通过这种方式,他发现自己的精神力量,会在他人真诚感恩的帮助下增长。
没想到神力也是用这种方法培养的,可真是让他大开眼界。
怪不得龙族说那个神主有数不尽的手下,估计也是利用这种方式,将毁灭神力增长到难以置信的高度。
郑秋仔细将这本笔记册子叠起,收入溶空瓶当中,准备带回去学习。
接着他又拿起最后一本笔记册,仔细阅读上面内容。
这本笔记册不是木梅花写的,而是与木梅花一起搞研究的修炼者所写。
这名修炼者在观察过各类“灵”所造成的效果后,对其产生了负面看法,认为直接利用“灵”是一件玩火自焚的事情。
但他非常认可这种全新的力量,于是改变研究方向,开始探索如何用现有的气劲和天地之力,去模仿“灵”所产生的各种效果。
册子内写道:“天地有灵,分属无形。
观其色、感其力,此物玄妙难言明。
天地浩瀚,包容万物,通玄大道,殊途同归......”
这位前辈修者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认为同往更强大力量的路,到最后都能汇聚到一起。
所以用气劲或天地之力模仿“灵”的效果,肯定有办法可以实现,只是现在还未找到而已。
笔记接下去便是各种尝试,各种实验失败的经历。
郑秋刷刷往后翻,翻过十几页后,发现了有意思的内容。
后面居然是一门功法,开头便是功法的总纲。
“吾随木梅花研究灵已有五十余载,呕心沥血,只为揭开这玄妙之力的谜团。
今日木梅花不顾劝阻,执意要以活人注灵,此中危险吾虽心知肚明,却也对此抱有期望。
多年以来,吾探寻模仿之法,终于有所成果。
特意编著功法,以气劲引导天地之力,反馈于事物,达到神妙效果。
吾将此法分为五卷,名为五行,总称《五行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