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 再断一臂

目录:汉明| 作者:八无和尚| 类别:历史军事

    李定国古铜色的脸上,此时也难得露出一丝笑容。

    “二位将军今日肯弃暗投明,实乃苍生之福……孤心甚慰!”李定国勉励道,“二位将军放心,孤与吴王皆非心胸狭隘之辈……过往不绺,只要二位日后忠于王事,孤定不会旧帐新算……这样,二位若有意居于本王麾下……官职、俸禄一切如旧,孤视二位与大西军将领绝无二致!”

    吴争在边上微笑着,说实话,虽说对王屏藩、马三宝的勇武有些耳闻,可吴争并无想招揽二人入自己麾下的想法。

    北伐军不缺冷兵器作战的将领,骑兵已经有了钱翘恭、祖大弼等人,吴争也没有想将风雷骑无限扩编的想法,况且,这二人的带兵方法还是老一套,与北伐军现行的格格不入,所以,这二人归入李定国麾下,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安置方法。

    吴争此时还想着,河南战事一停,便将收复西北一摊,交给李定国的大西军和李过的广信卫,毕竟,此时在西北的李来亨、郝摇旗的大顺军残部忠武营,与李定国、李过有着香火情。

    但西北不比沿海,沿海水路纵横交陌不同,勘乱西北不能少了骑兵,若有这二人襄助,李定国、李过应该是如虎添翼一般。

    所以,吴争只是旁观,只要不少了分自己的一半战马,也就成了。

    不想,王屏藩、马三宝却谢绝了李定国的好意,转向吴争拜伏,郑重齐声道:“某等愿追随吴王殿下效死力!”

    李定国错愕。

    吴争不由得尴尬起来。

    人算,不如天算啊!

    ……。

    但,吴争判断错了一点。

    吴争预判断着吴三桂溃逃方向为北,故派先前偏师,还有蒋全义率部增援偏师,亦是将真阳一线,定为阻截之地。

    可从王屏藩、马三宝的口中得知,吴三桂竟是向西北泌阳方向逃窜,再转北至裕州与他的主力会合。

    不成!

    吴争当即下令,右营出北门,衔尾追击。

    让李定国镇守信阳城,以备不测之需。

    原本李定国也是想加入追击的,只是永历帝遗体尚未入殓,对于李定国而言,自认得送永历最后一程。

    同时,王屏藩、马三宝恳求吴争开恩,勿令其及其麾下骑兵,与吴三桂正面对决。

    吴争倒不是不信他们,而是也认为,新附的军队与旧主对决,确实是难为他们了。

    最后,李定国令马维兴率一万大西军,暂归吴争指挥调遣,加入了追击吴三桂的行军。

    ……。

    世间事,往往是联盟反被聪明误。

    吴三桂自认是聪明人,将已经有了自己思想的“刀”弃之,却不想,反倒让吴争捡了个大便宜。

    更“不幸”的是,王屏藩、马三宝向吴争、李定国道出了吴三桂的撤退方向。

    直接导致了吴争立即率大军急追。

    可,能追得上吗?

    要知道,吴三桂所部大都是骑兵,这一撒开丫,两条腿岂能追得上?

    还真追得上!

    因为吴三桂所部,不管行军方向是正北还是西北,必须渡过淮河,寻常小河也就罢了,可这时的淮水,河道正宽、水流正急。

    骑兵渡河,那可比步军要麻烦多了。

    除非,吴三桂索性大方到将所有战马,一股脑地给吴争留下,那吴争倒是愿意放吴三桂一条活路的。

    就算吴三桂不逃,还在信阳城,只要他肯送吴争所有战马,不,送个一半,恐怕吴争早就点头,任由吴三桂回开封府去了。

    说到底,吴争此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李定国,和他的大西军。

    在吴争看来,吴三桂“老了”,老到已经没有“激情”逐鹿天下,只想着投靠谁的人,就如同老虎掉了牙。

    没有牙齿的老虎,还真不被吴争放在眼里,无非是让他苟且几年,待北伐功成,再回来慢慢收拾。

    所以,吴争一听吴三桂向西北方向逃窜,就觉得有希望在吴三桂渡淮水之际追上截住他。

    ……。

    吴三桂是个疑心很重的人。

    善变者必多疑嘛。

    往往性格决定了命运!

    将王屏藩、马三宝弃之如弊履的吴三桂,既然知道二人有了异心,自然心生警惕。

    留他们断后,吴三桂其实心里已经做好了这二人力敌之后,被大西军、右营俘虏的思想准备。

    那么,吴三桂就防到了这二人有可能会吐露自己的行军路线。

    可问题是,一出信阳城,就面临着渡淮水的问题,避不过,无非是西北方向的桐柏渡,亦或者正北明港方向渡河的选择。

    吴三桂知道,若是大军向正北明港方向渡河,瞒不了敌人太久,必定会被侦知,因为正北方向的淮水离信阳城仅百里地。

    可吴三桂更担心的是,王屏藩、马三宝道出自己撤退路线,敌人就会衔尾而追。

    于是,出信阳城不久,吴三桂就开始了部署。

    “廷献老弟,为兄这些年来,对你如何?”吴三桂“情深意重”地对身边的方光琛喟叹道。

    来了,方光琛心中凄然,可神色坚定,“王爷对学生,恩同再造,若无王爷,学生怕是早已受先父牵连,死于非命了……学生愿为王爷效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方光琛是吴三桂多年幕僚,或许在平西王帐下,不太显眼,可若是提起他的父亲,那就不一样了。

    方光琛的爹,叫方一藻,天启年的进士,兵至礼部尚书。

    这可不是南明的礼部尚书,那可是大明未亡时,崇祯朝的礼部尚书,含金量大啊!

    有明以来,但凡说起六部,定是礼部在前。

    听起来,礼部是清水衙门,并无多大实权,然,但凡做了礼部尚书,就离入阁为首辅不远了。

    可惜啊,国朝巨变,也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当时方一藻经略辽东,而吴三桂因膂力过人、娴熟骑射,被镇宁远卫的舅舅祖大寿所器重,任为中军。

    吴三桂打小就善于强结纳,主动拜入方一藻门下,并与当时随父历练的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

    方光琛确实是有些学识,善奕、能诗、多游谈,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

    二人是一拍即合,狼狈为奸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