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不混一,寡人死不瞑目

目录:春秋大领主| 作者:荣誉与忠诚| 类别:历史军事

    吕武、士匄和中行吴三人之中,能够算是创业者的只有吕武一人,士匄和中行吴有今天离不开祖先的蒙萌。

    那好吧,士匄是范氏某位先祖的子孙,难道彘裘、士弱、刘明等等范氏族人就不是吗?

    中行吴这边的情况同理。    一个家族还有分嫡庶,嫡系掌握的权力大一些,好处得到更多一些,之类的没法说清楚,祖先创下的基业总归是大家伙一起的吧?

    范氏是一大家子。

    荀氏那边也是一大家子。

    都是一大家子,艰难时期还能够同舟共济,到了享福的阶段才是最考验向心力的时刻。

    士匄和中行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还想把所有的好处都攥在手中?其他族人肯定就不乐意了。    那些族人会有什么想法?必定是:同一位祖宗,大家一起打拼,到最后只有我做出牺牲?凭什么啊!

    已经回到“长安”的吕武不会知道中行吴努力着挣扎了一次,遭到了荀氏、智氏、程氏、辅氏的明确反对,甚至连中行氏内部都有反对者。

    所以是,中行吴想在荀国变法,没真正展开就胎死腹中了。

    中行吴历经这一次之后,清楚且明白一个事实,除非荀国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沦落到那种不求变就会死的地步,要不然就别想着变法了。

    其实,中行吴还能使用其它的办法,例如这一段时间搞点花样,等再过上一些时候再搞点花样,用细润无声的方式进行变法。    回国后的吕武并没有立刻往“长安”赶,他先去了“阴”那边视察,转道北上到了“吕梁”。

    这个“吕梁”是汉国北部最大的城邑,原先是属于狐氏的地盘。

    也就是历史出现了变动,要不然等智氏扩张过来,狐氏一样是被灭掉,随后智氏在这边建了一座城,取名叫“汾阳”。

    不是赵氏?还真不是赵氏。

    原历史上,到了春秋中后期阶段,为晋国扩张最多的是智氏和范氏,相反赵氏、魏氏和韩氏一直都是打酱油的角色。    汉国的“吕梁”再往北还有城邑,只是规模上要小很多。

    按照行政划分的话,“吕梁”以及周边的城邑被归纳为“梁郡”。

    没错,就是“郡”这个行政单位。

    吕武不是搞了新制度吗?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了划分。

    “长安”以及很广区域内的非常多城邑划定为京畿,    “阴”、“吕”、“霍”、“彘”归属为“吕郡”。

    “杨”、“高粱”、“昆都”、“平阳”、“贾”、“郜”归属为“上党郡”。

    “魏”、“屈”、“耿”、“葵”、“董”、“稷”、“少梁”、“采桑”归属为“河东郡”。

    近八十余城邑,划分为数个郡,其中以京畿的地区最大。

    算是京畿区域,最西边从“陈仓”开始,一直到东边的“大荔”,最长度跨越了一千四百里,最宽度大约一千两百里。

    那个“上党郡”和“河东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南阳郡”都还算“正常”,为什么会有“梁郡”和“吕郡”呢?这个是吕武就想用“吕郡”这个名字,实际在原历史会用“太原郡”命名。

    “吕郡”和“梁郡”有合并的计划,不过是以后了。

    吕武在置郡时,其实也没整明白后面的君王是怎么弄,以汉国当前的行政需要进行划分。

    不过吧,诸夏这边在划分行政单位,里面的智慧真不是白皮照着子午线拿笔一画那么简单。

    所以了,看诸夏历朝历代,包括到了现代,划分行政单位压根就不存在什么简单粗暴,一般是以当地的地理环境来做依据,里面也充满了各种政治考量。

    最为简单的来说,“甲郡”和“乙郡”相隔一座山,那一座山的肯定是按照地形让两个“郡”去公平分。这里的“公平”不是一个郡一半,要看交通允不允许。“甲郡”对那座山的交通方便,得到的就会多一些,反之“乙郡”也是亦然。

    如果是政治方面的考量?还是那一座山,“甲郡”本身的各种实力就很强,中央才不管交通现状是怎么样,必定会将那座山划分给“乙郡”。说白了就是某个“郡”已经够强了,还是不要再增强为妙。

    白皮在行政单位划分上面,他们才不管前面是悬崖还是峭壁,也不会去管某个单位九成是沙漠,只有一成环境还行,拿笔一画就算完事了。

    汉国目前有七个郡,其中的“南阳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还需要汉军将三戎和残余的魏氏驱赶或是灭掉,到时候才会完整。

    吕武到北边是为了视察汉人的游牧情况,亲地了解一下楼烦有没有袭扰,或是其它什么异动。

    目前楼烦人已经察觉到汉国这位新邻居,部分部落第一时间向北龟缩,少量用武力试探,也有寻求贸易的部落。

    楼烦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林胡和代国,汉国不对楼烦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前,双方处在陌生阶段只是会用各种小动作进行试探。

    几年下来,尽管吕武很不愿意承认,实际各种考察和试验得出一个事实的真相,越是向北边就越是不适合用来农耕。

    有些区域就是那么个情况,能够农耕不那么确定的一段时间,可能是五年,可能是十年,或者更久,但是很快就会让当地出现水土流失,慢慢再变成沙漠的环境。

    “大汉如今为重京畿,它处可暂为放下。”吕武回来肯定会举行朝会。

    他已经抽空将该看的文牍看了,大致了解自己离开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要说有什么需要让吕武特别关注,无疑是“渠”的修建进度过慢这一条。

    两年的时间过去,汉国对“渠”的修建仅是二十四里长度,远比之前预想的进度要慢了不止一倍。

    那是因为第一年出现了数据错误,第二年也就更为小心谨慎了一些,搞得第一年明明能修十四里,到了第二年却只修了十里。

    葛存出班讲了一些困难,随后说道:“若是王上允准,臣多方计算,一年修二十里,需再增十二万劳力。”

    当然,修渠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去修,雨季需要停一停,到了下雪季节也要停,等于说一年之中能够确保有两百三十天在修建,算是挺不错的了。

    出远门一趟让吕武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不是说出去一趟进位为王,其实是吕武前往“会稽”中间途径了不少国家,看到了那些国家的现状,又跟楚王、范王、荀王、齐王接触下来,能够大致判断出几个国家的未来几年走向。

    “范与楚今岁抑或明岁必有大战;荀与齐今岁便有大战;余下诸侯亦是蠢蠢欲动。”吕武这些话就一个意思,大争之世真的来了。

    解朔出班,问道:“王上,大汉可需出兵襄助于范、荀?”

    吕武没有正面回答,说道:“诸侯相争,大汉仅需陇右、三戎用兵,乃有时日固本,修渠正是首重。”

    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出兵支援范国或荀国。

    对付陇右的主力是骑兵,连带传统军队,规模会控制在两万以内。

    三戎那边的麻烦大一些,主要是魏氏成了伊洛之戎、陆浑戎和蛮氏的智囊,汉国用兵不能低于四万。

    尽管至少要动用六万大军,跟以前动辄征召十来万相比,再考虑到三戎极可能避战,从用兵规模到所需花费,还真是比较轻松的。

    这个轻松是需要计算国家产出以及战时消耗,不是其它什么方面。

    葛存想了一小会,再次出班,说道:“臣以为若是修渠乃首重,请王上增劳力二十万。如有三十万劳力,臣每年定可使修渠增至二十五里。”

    话说,“渠”的总长度有多长来着?

    汉国修建“渠”,取的连贯泾水和洛水,总长度超过四百五十里。

    做什么都讲究一个熟练,一开始可能手生一些,导致进度不怎么样,熟练起来之后进度肯定会有所加快。

    大殿之内一时间陷入寂静无声。

    王座上的吕武在思考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盘算汉国能拿出多少劳力用在修渠,再来就是思考各国之间的战争烈度,杂七杂八要想的事情真的不少。

    “前三年便以三十万劳力之数,可增至五十万劳力。寡人仅言一事,‘渠’耗时不得过六年。”吕武说道。

    原历史上,秦国修郑国渠也不是动工就没有停下来过,一样是要将雨季、雪季考虑进去,并且中间还一再爆发大战, 常年动用三十万以上的劳力,总耗时十年。

    汉国现在还有范国和荀国、韩国顶在前面,并且从晋国分到的地盘产出不俗,能够拿出足够的粮食用在修渠的消耗。

    当然也不是说汉国六年时间内除了修渠,其它什么事情都不干了。

    哪怕是汉国真的能得到六年的和平时间,哪能不做好交战乃至于大战的准备呢?只能说吕武认为修渠比其它事情重要,国家大部分的精力会花在修渠上面。

    “六年修渠,中间肯定需要支援范国或荀国,甚至大汉本身要图谋巴蜀……”吕武心里想着事,目光看向了还在思考的葛存身上。

    葛存怎么敢打包票?尤其是“渠”对汉国的重要性不用过多言语。

    吕武也不催葛存,点名解朔敦促练兵,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六年内练出足够的士兵,中间还能拉出去见一见血,极可能在八到十年之内,汉国肯定是有超级大动作的。

    “渠修成会对产粮大有增益,八年的时间也够汉国控制巴蜀,到时候我肯定要尝试能不能宇内混一的!”吕武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