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持续拉拢喝来使

目录:带着系统来大唐| 作者:农家一锅出| 类别:历史军事

    大唐将士与吐蕃部族一起努力,重新盘好炕,然后一起去黄河冰面上凿冰捞鱼。

    鱼出水之后很快被冻硬,大家赶紧把鱼的内脏掏出来,鱼就那么冻着了。

    内脏会被收集起来,喂猪。

    从后方送来的猪,准备过年的时候杀了吃肉,现在还得喂。

    只喂草,猪会掉膘。

    当然吃猪草多的猪长得慢,瘦肉却多。

    像野猪,吃肉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吃草、草根、果子,要是能吃到蛇也吃射、兔子什么的。

    所以不指望养的猪快点出栏,为草就行,吃不了的烂果子,扔猪圈里一样没问题。

    鱼内脏,换成李易会拿来做菜,比如肠子。

    将士和部族的人除了把鱼鳔拿出,其他的全扔,等着喂猪。

    说好了的,过年的时候一起吃杀猪菜,酸菜已经准备好,按照李易提供的东北杀猪菜的方法做。

    要是换成李易那时的云南,属于另一种了,猪肉生的就剁碎的放盐,然后装进坛子里面。

    肉会发酵,然后因为没有更多的氧气和细菌参与,过上几个月,肉拿出来能直接吃。

    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切完了肉,碎肉当地人就有直接抓起来吃的。

    李易吃过,克服心理障碍后,遵循人家当地的传统,能吃下去。

    吐蕃部族的人头一次见到这种打孔穿网,然后一下子拽出来好几千条鱼的方式。

    他们兴奋着处理鱼内脏,把鱼扔一边冻起来。

    在他们看来,这个冬天吃鱼就够用了。

    他们以前抓到鱼,最常见的方法为烤,烤鱼,然后蘸盐吃。

    别看他们这里有岩盐和湖盐,平时能吃到的盐还真不多。

    大唐运输盐,从蜀地运,蜀地运的全是李隆基盐井里的盐。

    李隆基没办法,别人都在支援前线,自己难道在蜀地那么多的盐井不给盐?

    井盐比现在的海盐、湖盐要好,比如山西的盐湖,那个盐就不好吃,价钱很低。

    现在李易报纸上教怎么处理那个盐? 山西也就是河东道的盐都会深加工,当地不却煤。

    李易就给出来五个小煤矿的位置,山西小煤矿也不小哇。

    吐蕃部族无暇理会大唐的事情? 更接收不到太多的信息。

    他们只晓得盐多了,这个盐味道好,很细。

    以前吃盐,要么是放在煮的奶里和酒中,或者是烤完东西把盐压碎了蘸。

    现在怎么用都行? 只要舍得,烤的时候往上撒? 这个就有点心疼? 太不应该了。

    实际上不管是吐蕃、突厥、契丹,还是大唐? 当下的烧烤没有直接往烤的东西上面撒调料的,浪费了。

    大家都是蘸干料? 主要是盐? 有点钱的加上花椒粉或胡椒粉。

    “秦离兄弟,鱼鳞还要不?”彼剌喇跟秦离一同处理鱼? 他其实不会,现学。

    秦离会? 羽林飞骑什么都得会一些,李易教。

    “现在不要? 连着鱼鳞一起冻? 等吃的时候需要刮鳞? 不要扔,收集起来,我们有用。

    你要是有足够多的油,还能炸鱼鳞和鱼骨头吃,东主平时愿意炸海鱼的骨头。

    鱼鳞与骨头,晒干了磨碎,喂家禽最好,猪也吃。”

    秦离按照常规的牲畜家禽喂养方法给彼剌喇介绍。

    “人吃呢?”彼剌喇听得馋了。

    “人其实吃了吸收并不好,最容易补钙的是奶,其次是动物肝脏与海藻类食物,不过该吃还是要吃。”

    秦离继续讲解,他学到了什么,尽量告诉对方。

    彼剌喇没听懂,只听个大概。

    他很难过,他觉得自己当这个部族的头领不够好。

    看人家羽林飞骑,都会的东西自己就不会。

    他想了下,问:“你们那里的百姓知道吗?”

    “知道啊,尤其是京兆府的,报纸上总说,一次次提起,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包括吃家禽的蛋。”

    秦离理所当然地回应。

    彼剌喇犹豫了一下:“大唐的字好学不?”

    “好学,东主教,在报纸上教,如今整个京兆府,原来的百姓,不识字的不超过一成,年岁大的。”

    “我能学吗?”彼剌喇羡慕、嫉妒了。

    “我教你,这样吧,冬天没有事情,我们羽林飞骑负责教你们,都挨着住,谁愿意学就学。”

    秦离瞬间想到了教学,东主讲过,文化侵略。

    当地吐蕃部族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少了,都是听别人说。

    如果他们学会了大唐的文字,然后会看报纸,报纸上说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去了解。

    报纸上说怎么种地、养殖,尤其是针对吐蕃地区开一个版。

    吐蕃部族从中获益,某一天报纸上说的话,就是部族的引领方向。

    比如报纸上说大家都是一家人,如何和平相处,怎样各取所需。

    相信部族也会认可,觉得确实应该如此。

    晚上的时候,他写信回去,用最快的速度传递。

    ……

    “这个怎么耽误了?两封信明明相差两天多。”李家庄子,李易对比着两封信的时间。

    “大雪,还有第三封信,下大雪堵路的地方传过来的,已经不错了。”李隆基不去纠结信的时间。

    “一个说是要把人安置在城池边,另一个说已经安置好了,问我教学和宣传的事情。”

    李易先说信的内容。

    “对!其实只剩一个问题,第一个你保证答应。”

    李隆基怀里抱着小家伙沰儿,拿一串儿糖葫芦。

    橙子的、沙果的、葡萄的、山药的,就是没有山楂的,组合起来变成一串儿糖葫芦。

    现在晚上,小家伙不适合吃山楂,不然半夜饿了难受。

    李易看着糖葫芦上的山药,有一些回忆。

    在河北省的时候冬天买糖葫芦,那时糖葫芦便宜,一元钱一串儿。

    不像后来,两元得都少了,一般三元起。

    然后可以赌,一次买一串儿不赌。

    不限制,一般最少十串儿,卖糖葫芦的跟你投色子赌。

    你输了,多买一串儿,卖的人输了,赔你一串儿。

    按照概率五五分,卖糖葫芦的并不赔钱,买的人也不吃亏。

    里面就有山药的糖葫芦,这个糖葫芦口感跟其他的不一样。

    “易弟,易弟!”李隆基呼唤。

    “啊?糖吃太多了不行,记得马上刷牙,不然你还未等到换牙,就一口蛀牙。”

    李易对小家伙说,快点吃,吃完了刷牙。

    “嗯!”小家伙点头答应。

    “可以把吐蕃部族的人当成大唐百姓来对待,尤其是明年春天耕种的问题。”

    李易从记忆中醒过来,直接提办法。

    他所处的时代,那里都是国人,所以他并不想杀。

    政权足够强大,不存在民族问题,皆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