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829章:王室九鼎

目录:亿万富豪从相亲系统开始| 作者:菠萝炒土豆| 类别:玄幻魔法

    自从魏国跌落霸主宝座之后,东周局势为之大变……

    西部的秦国趁机抢占了魏国河西之地,东海之滨的齐国则挟两胜魏国余威傲立群雄!

    对于魏国失去霸主宝座,从春秋早期起就长期受到晋国辖制的周王室,私下里也许更多的是兴奋。    回顾过往,早在三家分晋初期、韩国吞并郑国之际,周王室就派太史出使秦国,主动向秦人示好:“周以前与秦合在一起,后来又分开了。

    但分开五百年后,将会再度合而为一;合并十七年后,将会有霸王出现!”当时秦国还在秦献公时期,远没有商鞅变法后那么强大。

    周王室如此迫不及待地向秦示好,根本原因就在于韩、赵、魏太过强势,将王室东迁的两大支柱国先后消灭,让王室深深地感受到威胁,不得不另找其它靠山……

    或许就是因为周王室身怀二心,三晋也把周王室看成了眼中钉。公元前367年,韩懿侯与赵成侯联合起来,将周王畿再度一分为二。

    从此,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东、西二周的称呼:东周君奉周王,居住在巩邑(今河南巩义市东北老城),辖洛阳(即成周)、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偃师(今河南偃师市)、巩四邑;西周君则居住在王城(今河南洛阳旧城西部),辖王城、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谷城(今河南洛阳西北)三邑。    数十年前,周王室与三晋间已然生隙;如今魏国刚遭遇马陵之败,周王室就迫不及待地致伯于秦孝公——这是公然向三晋权威发起了挑战!

    不过,周王室如此急促地投向秦国,也许还别有历史渊源。

    数百年前西周覆灭后,对周平王政权扶持力度最大的诸侯国,除了晋、郑二国,就属秦国了。

    现在晋、郑先后消亡,周王室这时亲近秦国,恐怕也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不过,周王室如此殷勤地向秦示好,可谓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以前三晋玩弄周王室于股掌之中,是因为王室实在是太弱;    强大起来的秦国会念及过往,对周王室必恭必敬吗?

    如果周人真这么想,那可就是太傻、太天真了。

    一天,东周都城巩邑城下突然出现了一大队秦军,公然向周人叫嚣,索要九鼎!

    九鼎,传说是夏禹时代收九州之金铸成,寓意天下九州,是王权的绝对象征。

    秦人索要九鼎也是自觉羽翼丰满,抢先对王室下手,以在争霸之战中赢得先机。    秦人这一举动,让周王室想依靠秦国而生存的意图瞬间落空:三晋固然靠不住,强大起来后的秦国也是白眼狼,居然也惦记起王室的九鼎来!

    不过,此时王室的众多宝物包括九鼎在内都保存在西周。

    秦人发兵东周来索要九鼎,是不是有些南辕北辙了?

    九鼎虽然不在东周,但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王却长期居住在东周。

    虽然如今周王不过是傀儡,可秦人要九鼎,再怎么说都得经过他同意。所以,秦军才会来攻打东周。    面对汹涌而来的秦军,东周君顿时有些惊慌失措:想拒绝,如果秦军强行进攻,东周根本无法抵抗;

    想同意,一旦失去九鼎,那周王室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大半。

    进退两难的东周君不得已,招来大夫颜率一起商议此事。

    对抗东周任何一个大国,光靠周王室自身,肯定无法成功。

    颜率听了后,马上提出要请外援:“大王不用担忧,下臣请求向东出使齐国求救。”

    齐国远在东海之滨,西周覆灭之后,与王室关系向来疏远。

    虽然王室承认了田氏代齐,可田氏代齐后,周王室宁肯致伯于秦也不愿致伯于齐,这就让齐人愤恨不已。

    如今王室有难,凭什么让齐人来帮忙?

    虽然周王室与齐国关系疏远,但如今齐国两败魏国,正在如日中天之时。

    能与强秦相抗衡的,除了南方的楚国,恐怕也只有齐国了。周王室与楚国,关系只会更加淡薄,向齐国求救,也是周王室不得已的选择。

    所以,要想齐人能出手帮忙,周王室就必须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来到齐国后,颜率也毫不含糊,开出了一个让齐人不能拒绝的条件:“秦国做事太无理了,居然兴兵进逼东周索求九鼎。”

    东周君臣上下想尽了一切办法,最终还是认为,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入贵国。保存亡国,能获得美名;得到九鼎,是天下至宝。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一下!”

    这真是人在家中坐,富贵突然砸上头!

    周人主动献上九鼎,这让齐王眼中贪婪的欲火越烧越旺。一时间头脑发热,齐王毫不迟疑地发兵五万,前往解救东周。

    秦军固然强悍,可两胜“魏武卒”的齐军也势不可挡。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秦人也不敢造次,只得主动退兵了。

    周王室的一场滔天之祸,就此安然化解。

    可还不等东周君高兴几天,另一位债主马上就上门逼债了:秦军一退,齐国就急匆匆赶到东周,前来索要九鼎了。这真是前门刚送走猛虎,后门又迎来了饿狼!如何打发齐人,又成了东周君头疼的另一难题。

    可颜率却信心满满地当面对东周君打包票:“大王不用担心,下臣请求到齐国去解决这一危机。”

    一见到齐王,颜率就给出了一道难题:“东周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现在我们愿意献出九鼎,可不知大王想从哪条道路将其运往齐国?”

    听说王室同意献出九鼎,齐王满心欢喜,想都没想就回答:“寡人将从魏国借道。”

    早年间齐国两败魏国,已经让魏人俯首称臣;魏、齐二国也是近邻,借道魏国将九鼎运到齐国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颜率却给齐王泼了一盆冷水:“不行啊!魏国国君想要得到九鼎,在晖台(魏国都城内的高台)之下、少海(今河南开封西北)之上已经谋划很久了。九鼎一旦进入魏国,势必无法再出来了。”

    魏王表面上对齐称臣,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面对着象征着天下的九鼎国宝,整个东周哪国会不动心?

    所以九鼎一旦进入魏国,觊觎已久的魏人难保不会动手抢夺——难道为了抢夺九鼎,再来次齐、魏绝战?

    听到这,齐王有些迟疑,又给出另一条道路:“我也可以向楚国借道。”早在春秋时楚人就自认蛮夷、自行称王了;

    既然是蛮夷,对于中原的礼仪制度一向就极为蔑视,九鼎对于楚人对也许就无足挂齿了。如此一来,齐国当然可以借道楚国来运输九鼎了。

    不过,从楚国运输九鼎,就得向南绕上一大圈再回到山东半岛,那路程可是相当远了!

    路程远近还在其次,可楚国人果真会对九鼎无动于衷吗?

    春秋时期,楚庄王就曾到访周王室,亲自询问过九鼎的轻重;在秦人兴师临东周求九鼎的同一时期,楚人所做的另一件事,也证明楚国对九鼎也是觊觎已久。

    那次楚人来到西周,宣称要从两周之间借道,以讨伐韩、魏二国。借道周王畿讨伐韩、魏,这理由看起来就极度勉强。

    此时韩国已吞并郑国,把国都东迁到了新郑;马陵战败后,魏国屡遭秦国侵蚀,也被迫将都城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

    可以说,韩、魏二国都与楚国直接接壤了,还需要借道王室吗?很显然,楚人是别有企图!

    守护着九鼎的西周君,顿时压力山大,整天都是愁眉苦脸。就在此时,一位洛阳本地人主动站了出来,替西周君排忧解难。

    虽然这时这位本地人还默默无闻,可不久后他就将名满天下。此人,正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纵横术士苏秦。

    苏秦这时正好留在家中,见西周君遇难,迫不及待地想展露自己的本事。

    面对西周君,苏秦劝他想开点:“先清出一条道路,直通黄河边。韩、魏二国一定会极为忌惮,齐、秦二国也害怕楚人来夺取王室九鼎,必定会联合韩、魏来攻打楚军。

    那样楚人恐怕就无法守住方城(今河南叶县以北)之外的土地,怎么还敢借道进军于两周之间?如果韩、魏、齐、秦四国不能携手对抗楚国,即便是您不想将九鼎给楚国,楚军也一定会来攻取!”

    苏秦这招,实际上是借力打力:摆出给楚军借道的姿态,促使其它豪强携手打击楚国。如果其它豪强都不能阻止楚军,那么九鼎迟早都会被楚人夺走!

    让出一条道看似引狼入室,可当前形势却绝不容许楚军踏上周王畿的领土:一旦楚军入侵,秦、韩、魏、齐等国联手前堵后截,楚国恐怕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所以,最终楚人也没敢出兵!

    尽管楚人计谋落空,这也足以证明楚人对九鼎不会无动于衷。所以,颜率直接答道:“不行啊!楚国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今河南叶县)谋划许久了。如果九鼎进入楚国,那么就更加不会出来了。”

    听到这,齐宣王有些气馁了:“那我该用哪条道路才能把九鼎运往齐国呢?”

    颜率早已算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东周也替大王担心啊!九鼎可不像醋壶酱坛,可以揣在怀中来到达齐国;

    也不像鸟雀骡马,可以驱赶着冲向齐国,当年周武王讨伐殷商得到九鼎后,每一鼎耗费了九万人力来牵引;

    九鼎,就需要九九八十一万人。其余所需的士兵役夫,器械用具,也要准备相同的数量。

    今天即便大王能有那么多人力,可究竟该从哪条路运出呢?我实在是替大王担心啊!”

    颜率这番话,明摆着是在夸大九鼎运输的难度,想让齐王知难而退。

    齐王也明白了过来,反问道:“您说了这么多,还是不想给九鼎啊!”

    颜率却极为淡定,回道:“实在不敢欺瞒贵国啊,请快点给出运送九鼎的路线,敝国正等着迁出九鼎!”

    被颜率这么一追,齐王半天都答不出话来。不得已,他只得打消了索要九鼎的念头。

    周王室的九鼎,在被秦国惦记、齐人强势逼债之后,就这样奇迹般地保留在了周王室。

    虽然九鼎暂时获得了安全,但从周王室因为九鼎而频繁遭遇危机来看,战国与春秋的最大区别已悄然显现。

    顾炎武曾说:“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代,除了楚庄王曾到王室问鼎一次外,其他诸侯没人敢到王室来索要九鼎。

    可到了战国时代,不但秦、齐、楚等等大国都公然觊觎九鼎,连齐、魏、韩、赵、秦、燕等等传统诸夏国家也完全无视周王的存在,纷纷自行称王。

    赵、韩二国更是无视礼仪,强行将周王畿一分为二。

    凡此种种,证明周王的名头虽然还在,但天下人已经不把他当成天下共主了。

    王室九鼎频繁遭遇危机,就是这一变化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