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赵大王老婆被捉,董邦政上海任职

目录:大明抗倭英雄传| 作者:远山客| 类别:历史军事

    上一章正说到,和尚兵在倭寇老营侧门口抓住了一个年轻妇女,做当地民女打扮,哭哭啼啼诉说是被倭寇抓来的,要强迫她做倭寇头目的老婆。和尚兵把女人交给万表,万表又吩咐女婿吴懋宣把民女送回她的家里。经过吴懋宣一番询问,听出了民女的问题。其实这个妇女是日本人,是倭寇一个中层头目的老婆,男人姓赵,人称赵大王。当时倭寇老营被明军团团包围,赵大王派老婆化妆为当地民女,出外探听情况,被和尚兵抓住,于是凭着学会的几句中国话欺骗明军,想不到被明军官员识破。在严厉的喝问下,赵大王的老婆说出了实情。

    却说万表知道和尚兵抓住了倭寇头领赵大王的老婆,心生一计,派女婿吴懋宣带着赵大王老婆来到倭寇老营前面的一个小山头上,吴懋宣大声叫喊:“喂!喂喂!喂喂喂!倭奴们听着,你们赵大王的老婆在这里,告诉你们的赵大王,我们明军不杀女人,如果赵大王想老婆回来,要赵大王亲自到这里接她回去。如果赵大王不要老婆,我们明军里可有人要她做老婆。赵大王意下如何,请速速回答。”

    却说倭寇将消息报告赵大王,赵大王正因为老婆久久没有回来而万分焦急。赵大王这个老婆是日本尾张国的大美女,名字叫着织田犬,是织田信秀的女儿,号大野殿、大野姬。也是织田信长的妹妹,起初是尾张国大野城主佐治信方的一个小老婆,佐治信方在内乱中被对手杀死,织田犬改嫁细川昭元,细川昭元就是赵大王。这次织田胜长率领部队来到大明参加抢掠活动,细川昭元作为一个中层将领随军参战。细川昭元担心老婆被他人偷奸,把老婆带在身边来到大明帝国东南沿海。细川昭元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织田犬有“绝世美女”的称号,如此美丽的女人,没有那个男人看了不动心。细川昭元最不放心的就是织田家族中那些有身份的男人,一旦那些男人起了邪念,女人就逃不出他们的手掌。所以细川昭元干脆把爱妻带在身边。    此时细川昭元听说爱妻被明军抓住,大吃一惊。细川昭元想不到,让爱妻化装成当地民女去外面看看情况,想不到居然被明军抓住。目前这情况怎么应对啊,爱妻必须接回来,但是明军让我顺利把爱妻接回来吗?万一……

    细川昭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冒一次险。细川昭元把十多位亲近的叫来,吩咐一番,与族兄弟细川昭力带着数十名武士出了老营后面的暗道,然后将数十名武士埋伏在隐蔽处,与族兄弟细川昭力一起向明军喊话处走去。

    当细川昭元看到爱妻被四位和尚挟持着的时候,细川昭元仔细看了看周围,并没有发现更多的人,而且四位和尚都没有带武器,于是双膝跪地作揖说:“谢谢各位大师菩萨心肠,将我爱妻送回。” 织田犬看到男人来了,万分激动说:“郎君救我!”

    天员法师说:“阿弥陀佛!汝东洋人,如何这般待女人?女人当在家中料理家事,为何把女人带到军中?我大明素有规矩,好男不跟女斗,女菩萨去吧,回到你男人身边去吧。注意再不要乱跑,兵荒马乱的,不安全啊。阿弥陀佛!”

    织田犬回到男人身边,不容放声大哭。细川昭元安慰道:“哭什么哭?你碰上菩萨了,还不止住哭声,谢谢四位大师?”    细川昭元这样一提醒,织田犬止住哭声,娇声道:“谢谢四位大师,是不是去营房喝杯茶?”

    “既然女菩萨有请,老衲正口渴,去喝杯茶也未有不可。”于是四位法师跟着细川昭元三人向倭寇老营走去。此时倭寇凭着朦朦胧胧的夜色,看到头儿带着老婆与四位和尚走来,于是急忙打开营寨寨门,六人鱼贯进入寨门内。就在这时候,四位和尚守住寨门,埋伏在附近的和尚兵乘机一拥而入。倭寇企图关闭寨门,但是此时和尚兵已经控制了寨门,任凭和尚兵冲入营寨。此时倭寇老营只有一百多人,被抗倭联军一阵猛打,除了赵大王等十多人从暗道逃跑外,其余一百多名倭寇全部被打死。

    经过翁家港和白沙滩两次大战,上海境内的倭寇遭受沉重打击,倭寇躲进长兴岛、横岛、大洋山和小洋山等上海东部海域的岛屿。上海的倭患得到暂时缓解。于是一些有远见的人士就开始考虑建筑城墙的问题。最先提出筑城的人是乔镗。前面已经说过,乔镗是上海八团乔家村人,曾经带领子弟兵在川沙潘家桥与倭寇展开血战,并且与明军共同取得潘家桥大捷,打死倭寇七百多人。但是倭寇仍然在上海横行霸道,经过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的明军与李府的“李家兵”、六团太学生乔镗所组建的乔王二姓子弟兵,一团太学生盛际时组建的“盛家兵”,二团太学生潘元孝组建的“潘家兵”,闵电组建的乡兵等组成的抗倭联军的多次英勇战斗,特别是翁家港和白沙滩两次大战,给了倭寇以沉重打击,迫使倭寇退出上海陆上境地,使上海的倭患得到暂时缓解。在这种背景下,乔镗向知府熊桴提出建议,沿老护塘东侧开凿一河道,以阻挡倭寇的入侵。松江府采纳了乔镗的建议,并让他主管开河工程。在乔镗的主管督促下,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河道就顺利竣工,北自九团黄家湾起,向南至一团,形成一条长九十多里的河道,人称“御寇河”。后人有诗盛赞乔镗筑城设堡保卫家乡的功绩:

    “海滨三太学齐名,能胜倭寇善用兵;独有春山才杰出,筑城设堡利民生。”

    在川沙涯东边的八团地界有一个港口,俗称川沙洼口。由于倭寇入侵总是从这里登岸,于是上海一部分上流人物就向知府熊桴提出建议,干脆把川沙涯口用砂石填了,使倭寇不便从这里入侵。熊桴把这件事情给乔镗商量,乔镗说,与其用砂石填港口,不如在此地筑一堵城墙。论工程难易,用砂石填港口难度大;论作用,城墙的作用更大,因为在平息倭患之后,港口可以利用。而一旦把港口填了,港口也就永远没有了。所以,填港口不如修筑城墙。    熊桴认为乔镗的话有道理,于是决定在川沙涯口修筑一堵城墙以抵御倭寇侵扰。熊桴把主持修筑城墙的工程交给乔镗负责,由于乔镗在市民中的威望,修筑城墙也是关乎全体市民安危的大事,州府关于修筑城墙的告示贴出后,广大市民热烈响应,立即兴起捐钱捐物、出工出力的热潮。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的三个月,一堵九里长、两丈四尺高的城墙就建成了。

    乔镗并不因为有了一堵城墙就放松了备战。乔镗清楚,既然倭寇瞪上了上海,要倭寇放弃这块肥肉是不可能的。在川沙涯口有了一堵城墙,可是还有更多的地方没有城墙做屏障,倭寇仍然有地方登岸进入上海。再说,倭寇还可以想出各种办法偷翻城墙,如果稍有差池,就会出大问题。所以还得加强战备力量。乔镗想,我们的乡兵为什么只限于乔王两姓呢?下沙盐场一团到九团,盐民数万人,人人都有御侮保家的责任呀。于是乔镗发动乔王两姓子弟,深入到下沙盐场一到九团进行宣传动员,动员盐民中的青壮年参加乡兵,保卫家乡。在短短的三四天里,就有一千多人来到乔家村,经乔镗考察,收录了一千二百人加入乡兵,加上原来乔王两姓的子弟兵,乔镗的乡兵总人数到达一千五百人。

    就在上海军民在川沙涯口修筑城墙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苏松海防道佥事董邦政被调到上海主持抗倭战事。董邦政是十月十五日到任的,一到任,就召集刚刚到任的松江府知府方廉、通判刘本元、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哨官李府、六团太学生乔镗、一团太学生盛际时、二团义士潘元忠、义士闵电等上海地方官和社会名流开会,共商抵御倭寇保家卫国之策。会上,董邦政听取了各位官员和上海名流关于近两年倭寇侵扰上海和上海军民抗击倭寇的情况。董邦政特别听取了关于李府的“李家兵”、乔镗的乡兵、盛际时的“盛家兵”、潘元忠的“潘家兵”,闵电的乡兵等民间武装的组建情况。

    董邦政对近两年中在与倭寇血战中英勇献身的明军将领和地方义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上海军民在抗倭战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给予高度赞扬。董邦政表示,自己被朝廷调派来上海主持抗倭战事,自己一定不辜负皇上对自己的厚望,一定带领上海军民坚决与倭寇血战,不彻底根除倭患绝不罢休。

    董邦政的讲话博得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董邦政,字克平,号北山,别号剑谷山人,弘治十三年生。父亲董琦,曾任河南布政司参议,官居四品。董邦政也是官宦家子弟,小时候便胸有大志,有一次与一群小朋友做游戏,竟将他父亲的官轿抬了出来,并打出了他父亲的黄盖。父亲责骂他说:“你是什么人?怎么敢动用官家的仪仗?”小邦政昂然答道:“我怎么就不能用官家的仪仗?将来我还要做更大的官呢!”董琦由此觉得这个孩子能成大器,便经常带在身边,着力培训。

    董邦政虽然天资聪明,但是为文不落俗套,在县学里考试,屡屡取得第一。然而聪明好学、学兼文武的董邦政却在科举考场上屡屡失败,直到嘉靖二十八年才被推荐赴京会试,终于金榜题名,被选拔为贡生,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时候董邦政已经有四十八岁了。同年底,董邦政被任命为应天府六合县知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六合紧临南京,背靠长江,是当时的南北水路要冲。然而,当时的六合经济凋敝、治安混乱,打击匪寇成为董邦政上任后的一项主要任务。对六合境内的匪寇,董邦政采取了抚剿并重的策略:对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农夫,董邦政采取招抚政策,给予生活出路;对那些恶贯满盈的惯匪则坚决予以打击。到任不久,董邦政带少量兵丁在瓜埠巡江,忽然有五艘大船向自己驶来,董邦政通过问话和船上人鬼鬼祟祟的行动,立即判断船上人是江洋大盗,正杀气腾腾地奔自己而来,气焰十分嚣张。随从官兵都惊惧不已,董邦政则从容镇定,与一名老家人驾一叶扁舟,迎着盗贼船奋勇而上。经过一场弓箭战,十余名江匪连续被射杀。老家人也“且骂且射”,表现十分勇敢。江寇见势不妙,驾船败退。董邦政第一次剿匪取得了胜利,六合的匪患也从此消失了。

    董邦政取得瓜埠剿匪的胜利,消息传开,江南名士凌约言慕名前来拜访。这位凌约言可不是等闲之辈,乃是一位江南名士,嘉靖十九年进士,官至大名府通判。董邦政在自己的中军宴请凌约言,酒宴席上,董邦政拿出自己的一份奏议——《江防方略》给凌约言看,博得了这位江南名士的赞叹。

    《江防方略》包括 “举将才”“利器械”等二十条建议措施,件件为目前当务之急,条条有真知灼见。其中“利器械”一议,针对当时官兵“器械不精,弓矢不具”,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划分战斗小组、各种兵器配合使用、兵士协同作战的思想,建议将兵士分别训练成“火枪手”“弓箭手”“长枪手”。 “火枪手”攻击距离较远处的敌人;“弓箭手” 射远近之间的敌人;“长枪手”用于近战中的互相搏杀。远、中、近相互配合以增强作战的效能。    嘉靖三十二年,董邦政因在六合的突出政绩被破格提拔为苏松海防道佥事,十月十五日到任,驻扎上海。到任之初,董邦政一边主持修筑城墙的工作,一方面从事抗倭队伍的组建工作。由于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董邦政很快组织起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并且聘请金山卫的军官加紧进行军事训练。这支队伍以盐民、渔民、船民等下层民众为主,他们吃苦耐劳,作战勇猛,担负起了保卫上海及苏松地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