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七十五章 浮桥渡江

目录:幻柳| 作者:豆咪| 类别:历史军事

    五月初八,柳霏霏令大军卯时开饭,然后准备开战。辰时,只听江对岸一声炮响,知道龚进彦已经开始对采石矶外围的吴军发起了进攻。采石矶驻有十万大军,其中周彦华领五万水军驻守江岸。大将杜贞领五万人驻守采石矶内。龚进彦和何永胜分两路,一路由一万水军进攻周彦华的水军;另一路又分成三队分别进攻陆上吴军。

    柳霏霏听到对岸炮响,知道龚进彦已经开始进攻,立即令樊若水开始架设浮桥。浮桥造好之后,樊若水曾在池州试架,至少需要两千多人才能架起。首先是数十人将两节浮桥缚好,将一头缚在安排的石墩上,另一端固定在大船上。每节浮桥十五丈长,两节加起来就是三十丈。

    船舷上有几个凸起的木栓,只要将浮桥木板上的几个孔扣上,第一段的浮桥就完成。长江水 很 深,不可能在江中打桩,所以樊若水就以大船为桩,来固定桥面。只要将大船驾驶好,再抛锚固定,只要不遇到大风浪,船就不会过于漂浮,以此来固定桥面,不至于是桥面晃荡。

    樊若水在很久以前就算计好了距离,每条浮桥的长度,船应该在的地方,都在樊若水的计算之中。船长二十丈,体型巨大,在江面中行驶本容易搁浅。不过樊若水要的正是如此,船搁浅后不易活动,才能保证浮桥的稳定。

    每只大船长约二十丈,可同时架设三条浮桥。一边架设好之后,又将另一边的浮桥固定好,第二艘大船缓慢的向前行驶到预定位置,然后用普通战船将三条浮桥运送到大船上固定,如此下去,不消半个时辰,就已经到了大江正中,完成了一半的架设。

    樊若水下令快速架桥,对岸有五万吴国水军,若是他们大军过来,难以抵挡。原本吴国上下听说楚军要在长江上架设浮桥,都很蔑视,以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自古以来未曾听说有人在长江上架桥,且不说采石矶一段波涛汹涌、暗礁林立,就是那么快的江面,要在上面架桥也绝无可能。

    不但吴国君臣不信,即使楚国君臣听说要架设浮桥,也是嗤之以鼻,柳霏霏军中也有很多将领不相信能够成功。所以对岸的吴国将士,也并未防备。当龚进彦开始由水路进攻采石矶时,吴国水师大将军周彦华就全部兵力用以对付,并未想到楚军真的会架桥行军。

    当他反应过来时,楚军已经将浮桥架设了大半,眼看只有已经不到百丈,周彦华才慌忙抽调三万水军过来阻止。之前龚进彦的一万水军对阵吴国五万水军,已经非常吃力,别说进攻,也只能龟缩在岸边方能保一时无虞。此刻吴军被调走三万,龚进彦的压力陡减,抓住机会立刻组织反攻。

    周彦华此时管不了龚进彦,心想着有两万人对付一万人,即使不胜,也能继续压着打,所以他亲自带着三万人阻止楚军架桥。

    吴国的战船比楚国要好,水师的战力原比楚军战力要强,周彦华很有自信能挡住。柳霏霏和昭若恤从一开始就乘坐一艘战船,行驶在最前面。柳昭二人站在甲板上,时刻注视着浮桥架设的情况。柳霏霏见吴国水师过来,命水师将战船呈人字形在浮桥前面,抵挡吴军攻击,保护浮桥能够继续架设。

    柳霏霏这边大的战船只有两百艘,每艘战船上配备六艘能够容纳十人的鹰扬船。鹰扬船属于轻型船,两头尖鞘,不辩首尾,进退如飞,机动性强。船上配备有弓箭盾牌,适合快速打击骚扰敌人,可以视作水上骑兵。

    战船呈人字形分开,如巨大的箭头将吴军抵挡在外,使得吴军要阻止架设浮桥,就只有先战胜水军。柳霏霏为此次大战准备了三个多月,对于吴军的阻挡自然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她在每艘战船上配备了一架重机弩,有准备了许多陶瓷瓦罐,还有大量的硫磺、硝石、桐油等物。

    吴国的战船很多,呈大网似的向楚军包围过来,想将江面上的楚军围歼。这也使得吴国的战船相距很近,根本无法分开。楚军重机弩的射程至少有三百步,在吴军到来之前,就已经拉上弦,随时准备发射,箭头上则绑上几个瓦罐,瓦罐里则是硫磺、硝石、桐油等易于燃烧的物品。

    在吴国战船逼近时,柳霏霏令传令兵挥动传令旗,各船的士兵看见,对准吴国战船一阵发射。这倒并不需要射中敌人,只需将箭上的瓦罐摔碎,里面的易燃物洒出来就行。两百艘船上的重机弩同时发射,酒杯粗细的弩箭如同一片乌云射入吴军的船上。本来距离尚远,重机弩的准头差了些,倒有一半没有射到船上,而是射到了水里。不过即使只有一半,也很不错了。楚军快速激射,要在很短的时间将已经准备好的瓦罐全部射出去。

    吴军一开始发现楚军射过来的事易燃物品,就知道了楚军的意图,却没有办法。这东西一洒下来四处都是,就算立刻打扫也已经来不及,何况楚军是接连不断的射过来。吴军已经预料到结果,只有眼睁睁的看着巨大的火箭从楚军船上射过来,火苗落到船上,粘在硫磺、硝石、桐油上燃烧起来。

    这些易燃物品,只要一粘到火便燃烧起来,燃的非常快,根本不给吴军灭火的时间。战船基本都是木头制成,虽说刷了一层漆,可以稍微挡一下火势的燃烧,不过一直是稍微挡挡而已。此刻天气逐渐干燥,木头干涸,火势烧的很快,至少有二三成的战船起火。吴军阵型顿时乱了起来,起火的船上忙着救火,无暇管其他的事。战船又在急速行驶中,起火后改变了原有的路线,很多向着同伴的战船上撞去。

    柳霏霏又下令,让左右两边各四十艘战船向吴军行进,在离尚有十丈的地方逐渐停下来。楚国每艘战船上有一百五十人,其中五十人有弓弩,船停下后整齐的将箭射出。吴军因很多战船起火,阵型大乱,眼见楚军的箭射到,死伤大片,才想起还击。两军就在相隔十余丈的江面上用弓箭对射,一番对射后互有死伤。楚军即使有士兵伤亡,并未慌乱。后面的人见前面弓箭手死伤,立即补上去继续进攻。

    就在楚军弓箭手进攻的同时,各船将六艘鹰扬船放下。每艘鹰扬船上有十人,两人划桨,另外八人举着盾牌急速向吴军划过去。十丈的距离并不远,眨眼间就能划到。其中一人将带有倒钩的绳子抛向吴军战船,在船舷上固定住,然后顺着绳子向上爬。

    绳索毕竟是软物,攀爬时晃动,只能用双臂之力爬,而不能借助双腿的力量支撑,不禁爬起来艰难,速度也很慢。于是船上另有两人在下面固定好绳子,让绳子不摇晃,再爬起来就容易一些。即便如此,要爬上吴军的船也不容易。楚军在攀爬没有东西遮挡,吴军可以直接用弓箭射杀,也可以砍断绳索让楚兵调入江中。所以楚军不但要避开吴军的弓箭,还要速度极快的爬上船,防止吴军砍断绳索。

    好在船上吴军忙着和楚军对射,只有少数人针对小船上的楚军,使他们压力小了一些。即便这样,也很难攻上去,很快六艘小船的士兵就有十余人死伤。这边恼了一人,是这一支队伍的都头,眼看着自己的士兵死伤,顿时红了眼,奋不顾身的跳起来顺着绳索往上爬。

    楚军中除了飞棹军全部是钢甲,武胜军中有一万是链子甲外,余下的军队穿的都是皮甲。昭若恤到了水师之后,从柳霏霏那里要了些链子甲,配在水师都头及以上的将校身上。这个都头是水师校尉,身上有链子甲,倒不怕吴军的弓箭。此人身手很好,几个纵跳就上了战船。

    那都头跳上船时,双手握着唐刀,借着下跳的力度,一刀将一个吴军从右肩劈下,将其劈成两片。一招得手,又快速的砍到旁边两个吴兵。船上的吴兵见有楚兵上来,几个人同时举刀围砍过来,要将那都头砍死。那都头倒也不惧,和那几个吴兵对砍,片刻之间又杀了几人。

    就在这个空档,又有两个楚兵爬了上来,和吴兵厮杀起来。这个缺口一开,爬上来的楚兵越来越多,一盏茶的功夫已经爬上了十几人。吴国每艘战船上有两百人,就算楚军爬上来十余人,也不过是以卵击石罢了,吴军也并没有在意。不过他们没想到,这十几人很能打,数十人围攻他们,非但没有将其杀死,自己还损失了十几人。

    这些人之前是武安军的士兵,战力还算不错,就算与吴军正面对抗也不落下风。后来昭若恤扩充水师,将他们调过去,又训练了大半年,战力和战意都提升了好几成。此刻他们以一敌二完全不在话下。而且这十几人也都知道,已经身处敌人船上,若是稍有疏忽就会死。只有不怕死,用尽力气支撑,等到自己的人越来越多,自己才有活下去的希望。虽然只有十几人,却个个像不怕死的困兽与敌人拼命。

    他们在船上拼命,后面的士兵也没有闲下来,一盏茶的功夫,有近七十个楚兵上了船,在狭小的船上与吴军对战。本来一都有百人,在爬船的过程中已经死伤了有三十来人,只余下近七十人。即使人数依然只是吴军的三成,气势上已经比吴军强了许多,不多时就杀的吴军丢盔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