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九四 第一次经济危机

目录:七海扬明|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类别:历史军事

    高层军官是大脑,而中低层军官则是一支军队的脊梁,没有了大脑和脊梁,印度的火器新军如何运转得当呢?

    而实际上的情况比之赵铭德估计的还要恶劣,因为奥朗则布的残暴,被清洗的不光是军官,甚至一部分士兵都被株连,而一直到印度斯坦帝国进攻之前,清洗仍然在进行,不然李君度也得不到来自莫卧儿帝国内部的协助。

    众人讨论大半个小时,皇帝终于抵达,开始了御前会议。

    做出汇报的是海军大臣,其与情报部门等方面联合做出的判断的是,莫卧儿帝国内部动荡军心不稳,仅凭一国之力,是抵挡不住印度斯坦帝国的进攻,而德干联盟军队规模较小,想要介入就要扩军,这需要时间。所以,想要保持次大陆均势这一帝国战略目标,唯一的办法就是帝国亲自介入,不光是外交支持和物资援助,更是直接要派遣军队,不只是舰队,必须是陆战力量,规模还不能太小。

    大臣们各自提出了疑问,海军大臣一一作出解答,比如印度斯坦帝国的军费来源,就是挪用的帝国借贷给其的铁路贷款,还可以通过封赏土地、授权抢掠乃至屠城的办法激励军队。

    在结束之后,至少所有人都已经相信军方给出的判断,莫卧儿帝国是撑不住的。

    但是,要不要参战,众人依旧形成不了决议。

    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帝国此时也面临着困难,尤其是财政困难。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皇帝一直要求帝国普及小学教育,教育资金连年超支。西津、北美、苏伊士地区的移民和建设资金也是连年暴涨,仅仅是一个苏伊士运河计划,就超支了两倍有余。

    但这只是皮毛,核心的因素是,帝国遭遇了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也就是经济危机。而这一次的经济危机,被称为‘铁路投机危机’。

    李君华被帝国百姓称之为铁路皇帝,不仅仅是因为这位皇帝在皇子时期就参与了帝国第一条铁路京津铁路的建设,更是因为在其当政期间,大规模的投资建设铁路,引发了铁路建设的狂潮。

    一开始,铁路建设只是投资过大的问题,因为皇帝一直坚持国建、国有和国营的三大原则,只有国有企业才能参与铁路建设之中。帝国铁路总公司不仅每年把运营铁路产生的利润全数投入到新线路的建设或者复线扩建中去,国家财政还会每年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其中。

    铁路的建设大大促进了矿业、钢铁等产业的发展,对内陆水运不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帝国经济来说,建设铁路是正面效应。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在帝国二十五年的时候,李君华放松了对铁路的管制措施。

    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仅仅是国家投资,哪怕是国家大规模向银行贷款、从民间融资,仍然满足不了帝国铁路建设的资金需求,所以需要民间资本的投入。

    而第二个,帝国需要集中财政资源,投资建设对国家战略有着重大影响,但因为不会产生盈利,民间资本不会投资的铁路线路,其中代表就是大陆纵贯线计划之中的亚欧大陆桥,黑海到中国沿海城市的铁路。

    在经过调整之中,帝国的铁路政策只坚持了国有原则,不在坚持完全的国营、国建。为了促进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甚至还给出了很多优惠。

    民营企业只要投资建设一条铁路线,不仅可以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还可以在建成之后,获得这条铁路线至少十五年的运营权,用以收回成本,创造利润。民营铁路公司还可以获得铁路沿线周边国有土地的开发使用权,少则两侧五百米,多则两公里,而政府还会帮助完成私有土地的征用与百姓拆迁工作。

    为了集中资金把兰州至青岛的铁路开通,帝国政府于帝国二十五年末,正式把已经开始的半岛铁路对外招标,这条铁路连同的是汉城至沈阳,可以把辽宁的煤炭直接输入到缺煤的汉城地区。因为已经建设了两年时间,所以这条铁路立刻受到民间资本的追捧,与帝国二十八年建成,当年就产生了利润,尤其是平壤到汉城这一段,利润非常高,民营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热情因此而高涨。

    在帝国二十五年的时候,帝国还只有一万两千公里的铁路,而到了帝国三十四年的时候,铁路里程就超过了三万公里。从铁路扩张的速度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也带动了帝国重工业的发展。

    但是,自帝国三十一年起,铁路建设就出现了问题,原因就在于,很多民营铁路公司长期无法实现盈利,因而申请的铁路线路逐渐减少,甚至一些已经申请下来的线路,开工的线路都选择了停建。而到了帝国三十三年,民营铁路公司大规模的破产,与其相关的钢铁冶炼和矿业也陷入发展停滞,银行也因为坏账太多,出现了倒闭的现象,一场席卷全国,乃至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已经显现。

    若非因为如此,帝国也不会大规模的推行铁路走出去,在南洋诸藩属国、印度斯坦帝国、奥斯曼、普鲁士、荷兰、葡萄牙等友好国家大规模修建铁路了。

    铁路投机危机的出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大部分铁路线路无法实现盈利。

    首先是技术问题,在帝国二十五年,帝国也就刚刚完成全国铁路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标准统一,铁路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就以铁路机车为例,在帝国三十年,帝国最新蒸汽动力火车头的拖拽能力也就达到了四百五十吨左右,这使得铁路的运输能力并不是特别突出。

    帝国国营铁路的盈利线路包含以下几种,一是客流量丰富的路线,比如京津线、申苏线,仅仅通过售票,就可以完成盈利。二是一些铁路专线,比如太原至天津的铁路,就是以运输山西煤炭为主,虽然拖拽能力不足,架不住这是专线铁路,在专线调配的基础上,大量火车在铁路线上来回,输出的煤炭又是运往南方缺煤地,而火车直接从煤炭矿场出发,直接开进天津的煤炭专用码头。

    再有盈利的线路就是来往于人口密集地区的线路,比如京汉、京浦铁路,来往于北京与武汉、北京与江宁之间,沿途经过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不仅有客运流量,运输的也货物之中也以纺织品、工业制品为主的高价值货物。

    帝国铁路已经有二十五年的历史,什么线路能盈利什么不能盈利,铁路局门清,盈利的线路自然会攥在手里自己开发了。

    而在铁路建设狂热的帝国二十八年前后,民营铁路公司上马了很多十年乃至二十年后都认为很难成功的项目,比如最大的民营铁路公司承办了粤汉铁路,竟然想着投资建设帝国第一座跨长江的铁路桥,结果投资了三百万元的资金,连个桥墩子都没树起来,在线路过南岭的时候,虽然铁路线修通了,但是火车头拉力有限,根本翻越不过去,又转而变成挖掘隧道,一直到破产也没有挖通。

    到了帝国三十四年的时候,铁路投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有所控制,办法就是铁路走出去,到外国修铁路,不仅消化了因为铁路扩张增加的钢铁产能,还因为大量船只的修建,扩大的产能。目前来说,倒霉的就是铁路公司和投资的资本家,而现在,有一种论调出现,许多人认为,发生在九年前的铁路改革,是皇帝李君华的针对资本家的阴谋。

    这种阴谋的证据有很多,比如很多交给民营公司办的铁路都是铁路局审批不下来的线路,而民营资本只要申请,就给资格。在承办铁路线的时候,要交押金,铁路在规定期限不通车,押金不退,铁路不通车,两边的土地开发权也办不下来。

    而到了帝国三十四年,铁路危机渐渐过去的时候,资本家们发现,他们投资的铁路公司破产了,但是他们促进发展的,国营重工业、动力公司等却是保住了。

    但是这种论调也只是出于萌芽状态,真正高潮还是在帝国四十年的时候,帝国政府打着帮助民营铁路公司的名义,以很低的价格回购了很多开发的铁路线路,而随着铁路技术的进步,这些线路在帝国四十五年左右的时候,大规模铺设起来,然后实现了盈利,而那个时候,民营资本再想承办铁路,发现二十年前可以审批下来的铁路线,现在又审批不下来了,能审批下来的,又是一大批更为偏远,地形更复杂的铁路线。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次铁路投机危机确实给帝国造成了损失,至少在帝国三十四年这个时间段,国家财政是非常紧张的。

    虽然国家财政紧张,但皇帝在帝国三十四年初的预算审批上仍然确保了教育资金、科研资金和重大项目投资资金都不许有丝毫的减少,有些甚至依旧在提高。海军陆军惶惶然了许久,才得到了军费不会减少的待遇。而在财政紧张的时候,自然就对展开一场战争更为谨慎了。

    在御前会议上,更多的信息披露出来,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仅凭莫卧儿帝国的财政,是打不起全面战争的,更不可能为帝国报效出兵的花销。因为莫卧儿帝国在偏安东部地区后,与印度斯坦帝国大战的几场,且奥朗则布等在内的贵族阶层并未放弃奢华的生活,因此大量的向外国资本贷款,其中就包括帝国方面。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旦出兵,帝国就要拿出更多的战争经费,甚至还要供养莫卧儿帝国的军事开支。

    但财政支持的多寡只是小账,关键还是帝国是否要坚持次大陆的均势的国家战略。如果不需要维持,那么坐视印度斯坦消灭莫卧儿帝国,乃至统一整个次大陆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需要维持这种局面,那就必须出兵干预。

    在这个问题上,帝国高层也是有分歧的。

    一部分高层认为,帝国之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不是另一个国家,而是另一类国家。

    相对于次大陆上的封建王朝,帝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技术等方方面面都有优势,即便次大陆统一,也只是一个封建王权国家,与处于工业革命中的帝国相比,也是差了整整一个时代。这一部分人也是能接受日本的统一的。

    而帝国还拥有体量上的优势,次大陆完全统一,也不过是一个一亿人口的大国,与世界霸主的帝国相比,即便不考虑其他,只看国家禀赋,也差了一个数量级。

    另一派则警惕次大陆的人口、土地等方面的潜力,认为次大陆一旦崛起一个强权,就会挑战帝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抵抗帝国在次大陆的经济扩张。还是次大陆三足鼎立的均势为好。

    第一次御前会议对是否参战没有形成决议,所以只能结束,约定第二日进行第二次会议。但皇帝已经下达了备战的命令,陆战队和陆军都向槟城和锡兰两地集结,动用的军力规模达到了十四万,这种大规模的调动是为参战做着提前准备,即便是不参战,也要保住德干联盟。

    其实,李君华身边的近臣也明白,皇帝此时很纠结,国家战略上纠结,私人感情上也纠结。

    李君华兄弟二人分别执掌一个帝国之后,李君华从国家利益出发,一直对李君度的扩张行为掣肘,援助莫卧儿帝国,牵头建立德干联盟,都是为了不让印度斯坦统一次大陆,但派兵直接阻止,这种事他还从未做过,一旦做了,就是两国之间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看的事利益,今天能打在一起,明天也能和好如初,但兄弟之间发生这种事,只能决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