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0章 蜀宦,鼠患

目录:五代十国往事| 作者:南无臭蛋| 类别:历史军事

    【蜀宦,鼠患】

    “许州嫡系”是王建心中的顽疾,这些元老勋旧手握实权,掌握国家命脉,恃功自傲,绝不为王宗衍所节制。

    对此,王建早有布局,酝酿了一盘大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与李存勖不谋而合——宦官路线。让宦官参政,在顶层的默许和暗中支持下,与元老勋旧争权夺利,从而削弱瓦解“许州嫡系”的政治影响力,间接巩固皇权。

    自古以来,凡是走这条路线的,无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起初,宦官势力被皇帝操控,是皇帝的看门恶犬,让它咬谁它就咬谁。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集团自我增殖膨胀,早晚必将脱离皇帝的管控,转而威胁皇权。

    实际上,王建的处境与唐昭宗和李存勖颇为相似,脱困的途径也大同小异,无非是文官路线、宦官路线,通过政治手腕回收散落的实权。

    然而军事上的威严只能通过军事手段争取,所以李存勖才屡屡御驾亲征,躬冒矢石,建功立业,也只有李存勖走出了“幼主困境”。

    王建先恢复了唐朝的枢密院制度,以宦官为枢密使,掌握中央大权。此时,前蜀的宦官一哥就是唐文扆,他走到了前蜀的政治舞台中央,被王建委以重任。

    文官集团的带头大哥是宰相张格。在“太子谋反案”之后,大徐妃勾结唐文扆、张格,阴谋立王宗衍为太子,张格借此机会抱上了宦官唐文扆的大腿,身为唐宰相张浚之子,张格深知与宦官集团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性。

    从此之后,张格便与唐文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二人为了促成南衙北司的战略同盟,势必党同伐异,排挤打压异己分子,比如礼部尚书判枢密院毛文锡和宰相庾传素。

    唐文扆与张格处心积虑地搜罗毛文锡、庾传素的小瑕疵,以罗织罪名,不断在王建面前打小报告。很快,二人就捕捉到了一个机会。

    贞明三年(917),毛文锡的女儿嫁给庾传素的儿子,两家结亲,于是在枢密院大宴亲友,演奏音乐助兴。

    王建听到鼓吹之声,十分震惊,忙问左右,才得知是毛、庾两家“用乐不先奏”。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一切行为规范都受到礼制的严格束缚,深入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比如穿衣方面,衣服的款式、颜色、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就像现在军装上的军衔一样,不能乱穿,所以才有“人靠衣装”一说,通过着装就可知道一个人的官职大小、社会地位。

    再比如出行,轿子的材质、颜色,轿夫的数量,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任何违反礼制,使用了超越等级限制的规格,都是“僭越”,罪同谋反。

    至于歌舞奏乐,也是受到严格的管控,不仅歌舞演员的人数受限制,就连演奏的曲目也有明文规定,有兴趣的可以参阅各正史中的《乐志》,那里详细记录着该朝对文艺演出的相关规定,枯燥繁琐。

    正因如此,如果官员们想举办私人宴会、演唱会,必须事先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申请,参加宴会的人员、演出的曲目和规模等等都要提前报备,经相关部门审批,确认没有“僭越”之后,才能如期举办。

    而毛、庾两家的订婚宴却犯了这个致命的错误,也许是被喜事冲昏了头,两位高级官员居然都犯了这个低级错误,忘了向上级申报而私开宴会。

    唐文扆和张格就抓住这次“私开宴会”而大做文章,王建果然大怒不已。

    贬毛文锡为茂州司马,弟弟毛文晏贬为荥经县尉,儿子毛询流放维州,没收全部家产,家中其余男人罚为奴、女人收作婢;

    贬庾传素为工部尚书,再从弟庾凝绩亦受牵连。

    随后就是前蜀的一团政治迷案:王建病危,宦官唐文扆阴谋政变,王建急召养子王宗弼进宫护驾,王宗弼带兵闯宫,揭发唐文扆阴谋。

    于是,王建急召太子王宗衍入宫侍疾,等待接班。然后贬唐文扆为眉州刺史,继而流放雅州;其党羽翰林学士承旨王保晦流放泸州。

    接下来,王建提拔了“前罪人”庾凝绩和宦官宋光嗣。国家财政、人事任免、最高司法等权力,全部交给庾传素;军事大权则交给宦官宋光嗣。

    随后又让宦官宋光嗣与养子王宗弼等一同作为托孤辅政大臣,辅佐王宗衍。三天后,王建去世,王宗衍即位。

    “唐文扆谋变”是前蜀最大的政治谜团。正是在唐文扆和张格的秘密运作下,王建才废长立幼,立王宗衍为皇太子的,唐文扆有着拥立之功,眼看王建就要咽气、王宗衍转正在即,唐文扆却密谋政变,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唐文扆究竟想要立谁当新皇帝?

    王建最忌讳的就是诸养子,怕他们会对王宗衍的统治产生威胁,故而一直以来采取各种手段予以打压,却为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急召养子王宗弼入宫护驾?而且在托孤大臣中,除宦官宋光嗣之外,全是功高震主的养子——王宗弼、王宗瑶、王宗绾、王宗夔。

    在王建临终的这段日子里,成都皇宫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换个说法:要政变的究竟是唐文扆,还是王宗弼?

    史料并未给出我们答案,甚至没有给出足够多的线索,对于这场来自帝国顶层的政治危机、最高权力的移交疑云,只有寥寥几笔。字数越多,信息量越大。如同众多宫廷政变一样,“唐文扆谋变”已经成了历史迷案,我们几乎不可能解开。

    王宗衍即位后,立刻赋予了宦官宋光嗣更多的权力——判六军诸卫事,掌握了中央禁军。随后便下诏诛杀宦官唐文扆、王保晦,并清剿其残余势力,于是唐文扆的弟弟唐文裔也被诛杀。

    面对朝廷对“唐文扆党羽”铺天盖地的清洗,与之狼狈为奸的宰相张格惴惴不安,于是打算主动称病辞职,“乞骸骨”以保全性命。

    大树底下好乘凉。宦官唐文扆是宰相张格的大树,而宰相张格又是礼部尚书杨玢的大树。树欲静而风不止,听说张格有意退隐江湖之后,杨玢不甘就此失势,于是怂恿张格留下,说您老人家于新君有拥立之功,您有什么好担心的(公有援立功,不足忧也)?

    急流勇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人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特别是高高在上的人。听到杨玢的劝说,张格就怀着侥幸心理,放弃了退隐的想法。

    不出半个月,王宗衍就下诏,贬张格为茂州刺史,贬杨玢为荥经县尉。吏部侍郎许寂、户部侍郎潘峭,也被划为“张格同党”而遭贬官。很快,再贬张格为维州司户。

    破鼓万人捶。先前遭张格排挤的庾凝绩终于盼来了报仇的机会,上疏继续抨击张格,于是张格被流放到合水镇。半个月之内,张格就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宰相,变成了流放的犯人。

    庾凝绩还不解恨,暗中指使当地最高行政长官——茂州刺史顾承郾,密切监视张格的一举一动,搜集张格的不法言行,以便进一步处罚他。

    王宗侃的妻子张氏因与张格同姓而有意保护他,于是游说顾承郾的母亲,说您一定要警告你的儿子,不要被别人当枪使,否则的话,总有一天,你的儿子会被当替罪羊的。

    顾母深以为然,便告诫顾承郾,不要卷入庾、张之争。顾承郾只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小刺史,没有显赫的门第出身,朝中没有根基、背景,庾、张双方神仙打架,顾承郾谁都不敢得罪,于是听从了母亲的话。

    庾凝绩大怒,于是利用职务之便,公报私仇,给顾承郾穿小鞋,以公事治其罪。后世评价庾凝绩:睚眦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