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生的基础工资是五十五元,本科毕业生五十元,专科毕业生四十五元,中专毕业生四十元。
研究生被定为企业干部工资标准的十三级,本科毕业生被定为十三级副,专科毕业生被定为十四级,中专毕业生被定为十五级。
卫校教师和医院护士多享受基本工资的百分之十,孙健刚中专毕业就带薪上学,也享受此项福利,多加四元钱,基本工资四十四元,他没有定职称,职务工资定为最低档的十四元,也没有护教龄津贴(一年五角,后来涨到一元),更没有奖励工资(一个月十五元奖金,寒暑假没有)。
月收入五十八元!
在江城职工医学院上的是成人班,那届医疗班有九十六名同学,九成的上过中专,一成上过高中,参加成人高考入学,九成带薪上学,有十几个男女同学结了婚,最大的老大哥四十七岁,姑娘都上了大学,在医院工作了近三十年。
十八岁的孙健在班上最小,免试入学,还有点沾沾自喜。
班上人才济济,有十五名党员,医生、护师和放射技师居多,还有医学院和卫校的教师,副高职称和科室副主任就有好几位,晋升正高就差张大专文凭。
绝大多数同学在校三年学习和实习期间,学习刻苦,考试希望拿高分(所在单位多报销学费),实习期间有几名同学看病做手术的水平和技术,比实习指导老师还好。
毕业六年不到,副主任医师的老大哥就被评上主任医师,还被医科大聘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没经历的人不会相信!
随着物价不断上涨,一年内,国家接连发放了二次五元副食补贴,孙健的工资加到六十八元,工作满一年后加到六十九元(多了五角护教龄和五角工龄津贴),八七年国家又进行了职称制度改革,他的职务工资加到了二十四元,多加了十元,一个月拿倒开额七十九元,等他八八年专科毕业回学校上班时,第一个月就拿到了九十二元(又加了十元副食补贴和二元护教龄、工龄津贴),接着被评为助讲,有了十五元的奖励工资……
八五年,在职工医学院上学吃饭一个月花费二十五元就够了,在外面过早,一个面窝五分钱,一碗豆浆五分,一碗热干面一角一,豆皮一角八;坐公汽,短途五分,中途八分,坐到底一角二分,学生月票二元,职工通勤月票五元(市郊通勤月票八元),学校食堂最贵的菜二角五。
五十八元的工资够花,还买衣服和生活用品。
八二年,刚到江城卫校读书时,早餐,一个二两的大馒头,二两饭票(买一斤饭票需要一斤粮票和一角六分钱)加二分菜票,一两稀饭只要一两饭票,不要钱,打一份辣萝卜一分钱,一个二两的大肉包,二两粮票一角钱;中餐,小白菜五分,大白菜七分,带肉的荤菜一角二,一个鸡蛋一角五分。
十六元钱的甲等助学金节约点,还花不完,孙健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父母当时的工资没有超过一百二十元,一家五口人,他被评了十一元的乙等助学金,父母每月再给他十五元。
那个时候,一个月二十六元钱在学校吃饭花不完!
由于孙健诚实的一句话,他当年就失去了进入华济医学院医疗专业五年本科学习的机会。
终生的遗憾!
职前学历中专,别人都知道他是卫校毕业的,毕晓云有时候也拿卫校毕业生开玩笑,打上卫校毕业和专科毕业的络印!
江城卫校外科教研室有六位教师,四位本科,一位专科,专科毕业的孙健倍感压力,从不服输的他在工作三年后,以同等学力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以高分考取了华济医科大学(八五年七月改的名)的外科学专业研究生,也是带薪上学。
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孙老师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位杭州姑娘、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毕晓云,后来因为他留在江城Y医院,成了他的妻子,相濡以沫,一生恩爱,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
这个时代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还是很少的,一名教授一般在全国招生一名。
不像前世的博士,一所九八五或二一一,一届招博士三百多,硕士二千多,一位博导的后面跟一群博士,散养!最后还是不够,讲师可以带硕士,副教授带博士。
学术水平和业务技能可想而知。
博士也不值钱了!
孙健所在的三甲医院有段时间招聘的博士也没有编制(后来都解决了),一个月三千多块钱,安家费?没有!单身宿舍?自己想办法!不想来就走!
三甲医院不差博士!
高中生几乎人人可以上大学(一七年,蒙省的大学录取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四),文凭已经不值钱。
大学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
与孙健同岁的毕晓云上大学的年代统招统分,知道以后干什么,目标明确,没有多余的爱好,上学期间不敢公开谈恋爱,也不游山逛水,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除了看书还是看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
毕晓云精力旺盛,也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加上为人开朗、性格泼辣,拥有内科学硕士文凭(科室第一个硕士),学识渊博,能力出众,病人反应好,同事关系也融洽,加上孙健在卫生系统的关系,事业顺利,四十岁就晋升主任医师,老主任退休后,还担任江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被华医大(江城Y医院是它的附属临床教学医院)聘为内科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硕士毕业后,又回到了学校,也成为江城卫校第一位硕士!
学校领导是将孙健作为外科教研室主任培养的,不巧,团W书记重病住院,刚硕士毕业的他就被学校领导任命为代理团W书记,团W书记出院后,停薪留职经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