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锦这么快就在京都开第四家店了,照这么发展下去严锦在京都开十家店指日可待了。
如果在京都开十家店差不多把京都所有地段都包围了,这样所有客源都会上这个店的包子铺,到时候京都别的包子铺能不能干下去都两说呢!
“账目没在我这,老板拿着呢!而且白天他把所有连锁店的账目都查了一遍,你上去可以验收结果了。” 严锦要做的事程均都帮她做了,那他今天是没上学吗?
想到这严锦赶紧上去找程均了,自己这几天是忙,但程均也不应该耽误学业啊!
当严锦走进卧室后就看到程均坐在桌子前写东西,于是就上前拍了他一下,结果给他吓一跳。
“你怎么跟个幽魂似的,走路一点声音都没有,我还以为你过几天回来呢!就把账目都查清楚了,现在的钱够买一个普通地方的门市,好地方的门市还是不够。”
京都的房价贵的直咋舌,就算是包子铺在火爆,也属于薄利多销,去掉成本,都是血汗钱。 “能全款买个普通门市挺好啊!我们这包子的名声这么响,在哪开不都火啊!还需要好地方吗?”
严锦比谁都清楚,现在不管买哪里的,日后的京都房价都会无限增值。
“也是,我们的包子已经传遍京都的大街小巷了,你把包子铺开到地底下都老多人去吃了。”
程均这句话可是说对了,现在这形式,不管把包子铺开在哪都有老多人去了。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严锦在全国开了五十多家连锁店,其中就包括京都十家,海城十家,其余三十多家坐落在全国各个城市。 而程均这个时候也拿到了硕士学位,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太大了,他都想进修博士学位了。
现在他们两个人就算是什么都不干,都能躺着吃到死,以前严锦还要程均创业,现在严锦只想程均陪着她。
程均毕业以后就跟着严锦回到了云浩县,因为奶奶在这里,她年岁也大了,严锦跟程均哪里也不敢去。
不过奶奶的身体状况还是很好的,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担心。
现在的程均可是整个云浩县学历最高的人,那时候别说硕士生了,就连大学本科都是稀有物种,不常见的。 所以程均成为当地的完美男神,是个大学者,很多小姑娘都很仰慕他,崇拜他。
尤其他已经是三十多岁的男人了,经常穿一身名牌,全身散发着气质成熟的魅力,真是让人着迷不已。
这个时候汪悠紫也毕业了,不过她并没有考上硕士,只是本科,这可把汪阳辉给气坏了。
其实在国外的那个学校念完就直接硕士了,这个孩子怎么就这么不听话。
“爸!不就是一个硕士学位吗?你至于这么生气吗?如果你同意,我可以嫁给有硕士学位的人啊!程均就是我的首选。” “程均程均,就是因为他你才拿不到硕士学历的,以后少在我面前提他,他都是已婚的人了,你就死了嫁给他这条心吧!”
“爸,我打听到了,他跟严锦是私奔,不是光明正大在一起的。
严锦的原生家庭我也调查清楚了,是金谷村最穷的老严家,本来她是要嫁给老吴家的,结果结婚当天就跑了。
最后不知怎么勾搭上的程均,害的他在村子里的名声也不好了,最后不得已两个人才私奔来到了县城,在就没回去过。”
在那个年代,只要女孩跟人家私奔自己的名声就毁了,这也就时间长了,没人提起,不过汪悠紫可以加一把火,让严锦再次名誉扫地。
“你说什么?他们两个是私奔的?这样的事在县城来说可是耻辱啊!”
汪阳辉没想到严锦是这么不检点的女孩,这个程均怎么那么糊涂呢!这样不知廉耻的女孩也要,自己女儿这么好他怎么就看不见呢?
“是啊!这样的事必须得管管了,不然以后县城的风气就会乱的。”
汪悠紫在想如果这件事是自己父亲出马,那严锦一定会身败名裂,包括她亲手成立‘猫不吃包子铺’的连锁店也跟着遭殃。
等到她一无所有的时候,看程均还喜欢她什么?
“明天我就派人去调查,如果这件事是真的,我这个当县长的绝对会管到底。”
其实汪阳辉是管不到这件事的,但自己女儿太喜欢程均了,而且他那么优秀,如果给自己当上门女婿,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
“爸爸我就知道你对我最好,等我成功的嫁给程均,一定会好好孝顺你的。”
汪悠紫嘴甜的优点是随她爹汪阳辉了,一般汪阳辉去省里开会的时候都会嘴甜的讨好领导,要不然他这县长的位置怎么做的这么稳呢!
“我可不指望你孝顺我,只要你不气我就行了。”
因为上学的事,汪阳辉这两年没少跟汪悠紫生气。
“不会的,不会的,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嫁给程均哥哥,只要嫁给了她我就听话了,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一天天满脑子都是男人,就不会想想你爹。”
“爸,我想你了,我脑子里有男人不假,因为你也是男人啊!”
汪阳辉听了自己女儿说的话满脸黑线,这小姑娘都会跟他拽词了。
“就你嘴贫,赶紧洗洗澡睡觉吧!明天跟我一起去办事,如果成了你就能嫁给你的程均哥哥了。”
她还以为自己父亲会拖几天呢!没想到明天就开始行动,这可真是给力啊!
“爸爸我就知道你对我最好了。”
说完汪悠紫就在汪阳辉的脸上亲一口,这可把汪阳辉给惊着了。
“都多大姑娘了,害不害臊?”
汪阳辉虽然嘴上这么说着,但看到女儿一脸开心的样子心里还是幸福的。
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把所有真相都查的水落石出了,而且还亲自上老严家老吴家去做调查了,却有此事,那汪阳辉是绝对不能纵容了。
于是他就开始找报社刊登这件事,找媒体记者把这件事宣扬出来,在找人民群众在茶余饭后谈论几句,不出两天,这件事就臭名远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