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五章:议决

目录:朕有一位武姓皇后| 作者:霜华矢| 类别:历史军事

    武孤菱这一席话之后,却是让这紫宸殿中的氛围再一次缓和了下去,也让李缙收回了情绪。

    按李缙最初的预想,只要自己在内朝上说出杨弘新的谏言,就必然会遭致一些朝臣的反对,但对于朝臣们提出的反对意见,李缙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应对方法。

    毕竟杨弘新的那封请罪奏折就是自己的手笔。他很清楚,单凭借这奏折上理由,是无法说服群臣的。不若如此,崔献方才的发言,便不该是要提醒众臣需此事多加讨论之后,再做决定,而是应当直接开口赞同了。所以,在孔伯谦第二次坚定的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李缙便准备以自己身为皇帝的权威,去压迫和驳斥其想法。

    只不过这样的举动,无疑会让自己在众臣面前留下一个独断专行,莽撞急躁的印象。这也是他为何要在内朝没开始时和武孤菱调笑自己又要被百官劝谏的缘由。而武孤菱对于此事,却也只留下一句,帮不了自己。但眼下,武孤菱为何又要开口,阻止自己驳斥孔伯谦呢?

    不待李缙接过话来,武孤菱又对着殿中的众臣开口说道:“国家逢此特殊时刻,却发生了这等要案,可谓是影响甚大。此事,虽已由齐王问清了事情经过,但朝廷却不知事出何因,例如,吴文宣为何要在此刻克扣兵卒军饷,背后是否还有他人参与其中,眼下都不得知,若是贸然将此事公之于朝野,必会引得朝野震动。

    陛下也是出于这般看法,这才没有急于决断,而是封锁了消息,召集了几位重臣来这紫宸殿中商议此事。”

    武孤菱这一段话下来,殿中众臣的表情也有所变化。确实,齐王只是向群臣陈述了事情经过,事情起因尚不得知,诸多疑点,还未得到解释,而大家也都知道,此事牵涉广杂,影响重大,所以,在事情没有查清前,是绝不能轻易公之于众的,若是在事情没有查清之前,此事泄露了出去,定会使得朝野震动,演变出百官互相猜忌的情形。

    而武孤菱也在此番言语中,也隐喻到了另一层意思。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朝廷必须将此事查清,做出公正的决断。只不过,梳理缘由,调查案情是需要时间的。对于杨弘新等人非是不审,而是缓期审讯。

    不是陛下不愿意对杨弘新和那两千府兵做出惩罚,而是在朝廷将此事查清且公之于众前,杨弘新和那两千府兵都必须要以无罪之身,安然无恙的存在着。由此才能达到封锁消息,不使百官互相猜忌的目的。也是因此,陛下才召集了众臣来紫宸殿内商议,该如何在三司会审,调查此事缘由的这一段时间里,安排杨弘新等人,才能不使消息走漏。

    武孤菱的这一番发言,虽然没有提起杨弘新和那两千府兵。却是成功将李缙和众臣的话题,从给杨弘新等人定罪上转到了该如何安排杨弘新等人上。

    而李缙这边,听完武孤菱的发言之后,也是有些诧异,自家皇后,嘴上说着不帮自己,到最后却还是开口帮自己说了话,在缓解自己和孔伯谦争执的同时,也将处理杨弘新的出发点,有定罪问题转到了安置保密问题上。

    既然武孤菱已经为自己开了个好头,自己也不能浪费了不是,想了想李缙便开口说道:“皇后所言,即是朕所忧虑之处。处置此事倒也简单,交由三司共同审理即可。但此事疑点颇多,短时间内恐怕是难以查清疑点,证实各方罪责。为了稳固朝局,不使得百官猜忌,朕才想着封锁消息,等事情查清之后,再行论罪,绝不使任何有罪之人,得以走脱。

    但此番事件,牵涉人数众多,却是不好安排啊。朕已令齐王带人封锁吴文宣府邸并传出消息说吴文宣发饷返京之时,马匹受惊将其甩落马下以致于腿骨折断,告假于家中休养。吴文宣一府不过百十人而,封锁伪装,还算容易。

    可左骁卫营寨中,却有两千府兵,此二千人都乃善战之兵,朕又该如何安排他们?用周边大军将其围住,使其不得联系外界?那朝廷该调集多少兵马围困方可确保无虞?朝廷又该以何种理由向百官们解释为何我大周官军要自己围住同属于官军的营寨呢?

    故而,朕才考虑到了杨弘新在奏折中的这一谏言。若是安排这两千府兵,随着大军返归河东,此两千人便可离开大营,在十数万大军的监视下,前往河东,此举既能安抚这些府兵的情绪,也不必担忧泄密,由此朝廷便不虚调集兵马,围困左骁卫营寨,引起百官怀疑。”

    末了,李缙特意对着孔伯谦询问道:“孔卿以为朕这般安排,可有不妥之处啊。”

    听到李缙的询问语气,孔伯谦也在心中暗松了一口气,方才陛下那副急于争辩的神色,自己可是看得一清二楚,方才,若不是娘娘开口劝阻,自己必然是要被陛下训斥一番的。

    孔伯谦能做到中书令之位,自然不是不知进退之人,方才执意劝诫也就是希望,陛下,娘娘和众臣们,不要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就忽视律法制度,肆意的决断此事。可现下陛下和娘娘,已经向群臣保证了会将此事交由三司会审,依法论处。只不过考虑到时间紧急和事态需要,这才决定采纳杨弘新的谏言,安排这些府兵,随着大军出征。

    既然陛下和娘娘已经给了自己台阶下,自己自然不会不识趣,便开口说道:“臣以为,陛下如此安排并无不妥之处。”

    “其他人呢?”李缙又向着群臣问道。

    “臣等也觉得如此安排,最为妥当。”事至于此,众臣便也一齐开口符合道。

    “那尔等便按此决议,重新拟一个奏报上来,朕即加印,按此施行。”

    “诺!”事情既已商定,众臣应声之后,便一齐开口告退。

    可却有一人没有随着众臣一齐离开,依旧站立于原地,甚至于抬头审视着李缙。此人便是先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李缙的亲叔叔,齐王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