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的将领大多都是北方人,并且都是平民百姓出身,对于南方了解甚少。
只是当下从地图上看,大明朝廷在南方的疆域竟如此辽阔。
而且明廷还经营多年,想来应该是极难攻克......就算攻克下来了,还有一堆的官僚阶级难以处理。
历史上的情况还真是如此,崇祯皇帝死后,明廷在长江以南的底蕴还极为庞大。
完全有调集百万兵马的实力。
连陪都还都是现成的。
那边是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
可偏偏还就因为是这个原因,让南明王朝死得更快......
加之南明王爷的骚操作太多,骑在百姓头上拉屎就算了,还有心情大选江南秀女,每日享乐......
完全扶不起来!
就陆舟所知,眼下送来圣旨的这位福王,是朱常洵的儿子.
后来朱常洵被李自成烧死,稀里糊涂继承上的藩位。
崇祯皇帝死了之后,流亡江南,又稀里糊涂登上了皇位。
只是此人没什么雄才大略,完全只继承了其父王心宽体胖的特点。
当做傀儡却是很合适。
由此可见南明大臣们的嘴脸......
“明廷余孽是不好清缴,但攻打起来也绝对不会那么难。
就我的考虑来看,南明选福王继位,内部定然混乱。
等过了这个冬天,指不定还会相互攻伐。
先做骚扰,过段时日再全力出兵不迟......”
陆舟平静的说道,对于南面来讲,最好的方式还是先派探子渡江。
明北的情形夏国熟悉,可江南诸地陌生,有些情况还需要水战。
在没有大明降将引路的情况下,很难找准路线进攻。
诸位将领点头领命,可过了许久,才有人想起南明“圣旨”上的内容。
“那么殿下,南明既然向我们讨要太子,不如......”
有人说着比出了个抹脖子的动作,想来是要把朱慈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陆舟看着众位将臣的表现,也只是摇头苦笑。
在外人看来,福王朱由崧是忠君为国,一上了任不是立马稳住皇位,反而想念起了生死不知的侄子朱慈烺。
要不是陆舟知道朱由崧在历史上的骚操作,还真的是信了。
这家伙比谁都想当皇帝!
反抗他的南明将领全部坑死不说,金陵城内,只要谁敢说是大明太子朱慈烺,立马就先关入死牢。
打一顿再砍杀......
就这样的操作,何以谈得上忠君为国,朱慈烺怕是刚进入南京城就得被这疯子给砍了。
“诸位爱卿可是还记得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的事迹。
当时的明英宗受俘,明廷大臣置之不理,立新君,反而保了英宗性命......”
陆舟只得抛砖引玉。
两百年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活捉,当时的瓦剌本想借机狠敲一笔。
可大明朝臣不理会,明英宗死不死的无所谓,反正大明朝廷已经立了新君......
最后本想耗费粮食的瓦剌只得把明英宗放了回去,过了几年又当回了皇帝。
作为有成熟经验的大明朝廷来说,肯定是不会犯下当前的错误。
这是一个套路,想借夏国之手除了明朝太子。
“皇上,臣等明白了。
这朱由崧果然狠心,一面恶心夏国,又一面将朱慈烺捧到高处,真怕是这小太子不被砍了......”
方才还想砍人的将臣恍然。
“列为知道就好,还有一件事情,朱慈烺上次不是写了亲笔诏书?
趁朱由崧登基的时候,送到南明朝廷给那些朝臣们看看.......”
陆舟随意的说道。
这朱慈烺没死,手写的诏书送去给朱由崧,情形肯定很精彩!
“此事甚好!”
众位将臣连连点头。
同时也有人提议将朱由崧的“圣旨”给朱慈烺送过去。
好让这叔侄两都高兴高兴......
......
圣旨的事情告一段落。
众臣又对接下来的南进都提出了不少策略,一直到天色擦黑,大家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三日后。
从京师里使出了许多四轮马车,排着长长的队列,驼着满载的粮草,往河南等地运去。
这是救命的急粮,整个冬天的河南百姓都得靠着京师接济救活。
京畿地区的人家没有见过这番阵势。
从来都是南面往京城运粮,可没见过粮食往京城外边运出的。
而不仅如此。
夏国的文工团也随着运粮队南下,准备要对中原各部地区的百姓,进行思想改造运动。
“爹,你看夏王果然厉害,才进京多久,整个京师就焕然一新!”
“何止是焕然一新,城内登记了户籍的百姓,都能在冬天领到救济粮。
这朝廷变了。
今后怕只要是京城户籍的百姓,都饿不死......”
大夏门,小巷边。
头发花白的老翁走出了家门。
经过这段时间的经营,京师里已经重归活跃,再也没有担心受怕的百姓。
“主要还是夏王的神机术厉害。
听说现在京城里要建一种叫做工厂的东西。
到时候布匹粮铁都可以从中产出......爹,我也想去夏军帐下找一份差使,哪怕做劳役也行......”
老翁的儿子忽然话锋一转,老翁刚欲答应,身后的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
是闺女难得出门。
“爹爹,皇宫内要竞选一批秀女,京城内的人家均可随意报名。
小翠喊我同去看看......”
老翁的闺女明显是精心打扮了一番。
“嗯,早去早回。”
老翁连忙着答应,可很快又改口:“呸呸呸,最好不回,留在宫里,给皇上当妃子!”
“爹,我只是去看看......”
少女的脸色通红,小声说着,又转身往宫里的方向走去。
相同的一幕幕,在北京城内发生着。
而第二日。
草原上的各种装备也运输了过来。
这回是长长的车队往京城里运送。
宋应星从河套带来了蒸汽机和发电装置。
宋应星是来过京师的,一进入了紫禁城,就开始着手布置。
对京城各处的线缆进行布局,过不了几日,紫禁城头就亮起了电灯......
宋应星入宫禀报道:
“皇上,只要时间充足,整个北京城接通电报是没问题。
现在的电线已经极为成熟,电灯也能点亮。
就是先前说过的电话,还有一些问题.....”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