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兴兵伐明

目录:穿越到明朝当举人| 作者:黎明之卿| 类别:历史军事

    当皇太极继承了汗位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自然是平衡势力,因此他继续拉拢其他三大贝勒,也就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搞出了一个四大贝勒秉政的方案,一方面提高了古尔泰和阿敏的地位,借此平衡他自己体系中的代善势力,另一方面就是联合三大贝勒对付势力最为庞大的多尔衮兄弟。

    因此,皇太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逼殉多尔衮兄弟等人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他乘乱率几位大贝勒闯入阿巴亥的后宫,强迫阿巴亥随努尔哈赤殉葬——因为治死阿巴亥,既可以牵制代善,又可以控制相对年幼的多尔衮三兄弟。

    阿巴亥抵挡不住众多贝勒的压力,她为了保全多尔衮三兄弟,只能选择去死。

    在解决了阿巴亥的问题以后,皇太极便借口杜度已卸任、而多尔衮未接任,将镶白旗交给自己的长子豪格统领,而多尔衮则是打发到了镶黄旗,跟阿济格共同掌管镶黄旗,使得自己成功掌管了正白旗和镶白旗,完成了收权的第一步。

    在收权之后,皇太极一方面对外发起战争巩固地位,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内部改革,除掉了处处掣肘自己的阿敏和莽古尔泰,并且在天聪六年时废除了四大贝勒秉政的旧例,使得自己的汗王大权得到巩固。

    到了如今,皇太极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自然慢慢将矛头对向了势力越发雄厚的多尔衮兄弟,只是在他还没有动手之前,皇太极挚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使得皇太极伤心过度,才迟迟没有真正动手。

    原本这一次同明廷议和,皇太极的态度十分真诚,甚至还让渡了不少权益——原因就是他希望能够趁着这段空白期,将多尔衮兄弟等人手握的两白旗削除(两黄旗与两白旗对调后),最终完成对八旗的彻底收权。

    只可惜,皇太极的一番算计却依然落了空,先是明廷这边不再承认和议,接着多尔衮则趁机献上了传国玉玺,也就使得皇太极没有了对付多尔衮的理由。

    不过刀一旦出鞘,不粘血自然无法收回,而它所指向的对象自然也就变成了明廷。

    “传令各大贝勒,朕要设下百里宴席,亲迎传国玉玺!”

    崇德七年,意气风发地皇太极在盛京迎接传国玉玺,举行百里宴席,以庆祝大清迎来了这一如日东升的时刻,八旗诸王贝勒们纷纷跪倒在皇太极的面前,人人面带恭敬之色,无人胆敢拂逆此时的皇太极。

    年仅三十岁的多尔衮跪在最前方,头颅微微低垂,他的双手捧着一只锦盒——里面装的正是闻名天下的传国玉玺。

    “奴才多尔衮贺喜皇上,皇上承天眷祐,应运而兴。当天下昏乱,修德体天,逆者威,顺者抚,宽温之誉,施及万姓。征服,混一蒙古。遂获玉玺,受命之符,昭然可见,上揆天意,下协舆情!”

    “皇上承天眷祐,应运而兴,上揆天意,下协舆情!”

    “皇上承天眷祐,应运而兴,上揆天意,下协舆情!”

    一声声高呼声从台下响起,随后山呼海啸一般传来,令人顿时一个激灵。

    站在最高处的皇太极抿着嘴唇,他缓缓接过了多尔衮呈递上来的传国玉玺,眼睛微微闭上,一行热泪却是渐渐流下。

    在那一刹那,他想起了父汗劈荆斩棘开创满洲基业,想起了自己兢兢业业经营满洲,统一漠南,最终奠定了大清宏图,登基成为了大清皇帝。

    在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多少血汗泪水,又战胜了多少个可敬的对手?

    袁崇焕、满桂、祖大寿、洪承畴........以及那位在京城里遥遥对坐的崇祯皇帝。

    皇太极感受着手掌上玉玺的冰凉,下意识用力牢牢地抓住,望向了跪在面前的多尔衮,又将目光望向了他的身后,望向了所有跪在面前的臣子们,胸中不禁生起了一股豪迈之气。

    “先祖以满洲交付于朕,朕无一日不敢忘怀,蒙古混一,本应安享太平盛世。”

    说到这里的时候,皇太极的嘴角微微动,眼中带着些许的愤恨之色。

    “明国向来以满洲为属国,即予亦未尝以为非也。惟辽东之官欺凌我国,皇帝惑於臣下,虽干戈十数年来,无一言询及,使我国之情不达,若遣一信使判白是非,则兵戈早息矣。不然,明国臣僚壅蔽欺罔,虚报斩伐,以吾小国果受伤夷,讵能数侵,岂皇帝之聪明独不能一忖度耶?”

    跪在皇太极面前的众人心中一凛,他们有的人欣喜若狂,有的人则是暗暗叹息,不过绝大部分人都面带兴奋之色,那就是他们已经从皇帝的嘴里,听出了改变原来议和立场的想法,这可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实际上,在清廷内部,议和派从来都是存在的,他们一向认为满洲不可能真正彻底侵吞掉上万万人的明国,只能采取步步蚕食的战略,在消化完现有的战果以后,才能进一步对明国进行宣战,从而也可以更好的巩固满洲自身。

    持有这般立场的王公大臣们并不在少数,只是明廷一向强硬无比的外交策略使得议和之事终究是水中花镜中月,而今年明廷兵部尚书陈新甲所主导的这一场议和,原本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可是没想到明廷那边更加波云诡谲,达成的和议居然就这么被撕毁了!

    因此,到了今日,于情于理之下,清廷内部都不可能再偏向于议和一派,而一直在鼓动战争的多尔衮一派自然也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用。

    皇太极缓缓环视众人一眼,继续沉声道:“朕以为明国当中应有忠臣义士实心谋国者,乃一旦虚诞至此,岂不愧於心乎?今日我大清兵丁可以一当十,能约期出战,为和约之事重新谋划矣。”

    一番话说完之后,山呼万岁之声随之响起,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涨红,他们都希望能够从这一次的入关之战中,像先前那般获得那么多的好处,成为大清国的功臣。

    只有跪在角落的洪承畴面无表情,他在心里隐隐叹了一口气,却不知到底该是高兴还是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