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切肤之痛

目录:穿越到明朝当举人| 作者:黎明之卿| 类别:历史军事

    对于太子林敬的表态,大明的勋贵们自然不敢小觑,实际上自从他们都被太子给摆了一道之后,便不再小觑于他,毕竟能够在这般年纪就将他们骗得团团准,可不是那么容易。

    只是,当太子下了最后通牒后,他们也并没有选择老老实实听话,而是开始耍起了恶心人的手段——你不是认为我们家霸占太多田地,太富裕了吗?那我就给你好好哭哭穷,让你看看大明朝臣子们的本色!

    因此在次日一大早,京城的几家国公府上居然都开始大张旗鼓地变卖起了家产,有些侯府里还让奴仆们将府里的各种粗细家具、衣服、首饰、字画、古玩,凡是能卖的几乎都拿到了大街上,甚至还有人都开始将房子上的装饰都给拆了下来,他们还在大声吆喝着,阴阳怪气地说道:「咱家是朝廷的人,朝廷缺了钱,咱家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把家产给了朝廷!」

    要知道,像这种情况可是历代都没有过的奇闻,顿时在京城内轰动了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去看热闹,而次数一旦多了以后,这件事自然很快在士民百姓中引起了纷纷议论,他们的态度也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有些人认为皇帝做得实在有些太过分,毕竟勋贵们都是一国之体统,怎么能闹得这些勋贵们都要变卖家产了呢?是不是说明大明朝已经不行了?

    还有一些聪明人则声称皇帝英明无比,就应该拿这些勋贵们开刀,省得继续从百姓的身上割肉,至于这些勋贵变卖家产完全就是在耍无赖。

    人人看法虽然有些不同,但是有一点却是认同的,那就是所有人都明白,皇帝是真开始动真格了。

    当然,勋贵们搞出的这些幺蛾子,自然也没有瞒住皇帝的耳目,很快崇祯皇帝就知道了这些人做出的好事,顿时有几分怒不可遏。

    「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这是在干什么?是要违抗朕的命令吗?」

    一旁被紧急召见来的太子林敬在知道了这件事后,便沉声道:「若是如此便放过他们,只怕有损父皇威严。」

    崇祯皇帝也点了点头,他同样认为这件事不能轻易放过,否则将来筹饷一事便更没有着落,只是眼下皇帝多少有些无计可施,毕竟他能抓李国瑞,可是不能将所有的勋贵都抓走,否则人心思变,这天下恐怕也要塌了。

    对于崇祯内心的担忧,林敬自然清清楚楚,他也不愿意将事情弄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否则昨天召见刘文炳和巩永固时,也不会那处那封折子来让他们代为传达,就是希望勋贵们也能退让一步,这样大家都能交代得过去。

    可是让林敬失望的是,勋贵们很明显还不愿意服输,那么他也只能选择继续下场去掰掰腕子才行。

    「父皇,通逆一案涉案诸人中,也包括了我大明的诸多勋贵宗亲,还请父皇下旨,让儿臣继续追查下去,绝不姑息一人。」

    崇祯皇帝心里也很不舒服,他同样想给勋贵们一个教训,便点头道:「此事自然要彻查下去,不过也要注意分寸。」

    「儿臣自然明白。「33

    见林敬依然信心满满,崇祯皇帝便从如山的奏疏里面,翻出了几本奏疏,扔在了林敬的面前,无奈地说道:「你看看,已经有人开始弹劾你私自和谈的事情了.....」

    林敬连忙翻开折子,简单大略地看了一遍,心中顿时就有了谱。

    原来这几本折子都在弹劾太子私下派人同建虏进行议和,甚至还有人声称太子为了议和,准备将抓到的阿巴泰给放回去......里面的内容传得有鼻子有眼的,自然也就招来了言官们的狂轰滥炸。

    前文中说过,大明朝的政治正确就是不议和不当软骨头,哪怕战场上打不赢也要死磕着打下去,否则一旦软了下来那么就会引起许多人的攻击—

    —固然有当年宋元的原因在里面,可更多的还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这种世界观,那就是一旦要议和,就等同于要跟敌人投降。

    林敬虽然不明白到底是谁去怂的,但是他也并不担忧,甚至有些无奈。

    原因很简单,林敬从来都没有想过放阿巴泰离开,因为他的身份就已经决定了此人将来的价值,至于一些人以讹传讹,却是将放走前去盛京议和的祖泽润当成了阿巴泰,也就引起了这么一场轩然大波。

    不过除了林敬本人以外,就连首辅吴性、次辅蒋德璟以及兵部尚书张国维等人也都吃了挂落,他们每个人身上也背着十几本折子,人人都被清流骂过。

    「父皇,一些腐儒而已,算不得什么,倒是和谈的事情一直都进展得不甚顺利,两边还不知道要拉锯多长时间.....」

    说到这里的时候,林敬倒是轻轻摇了摇头,这件事从一开始就进展得颇为不顺,不过有人拿这件事来攻击自己,怕是另有所指。

    「儿臣以为,眼下同建虏议和乃我大明全力解决内乱的关键时机,倘若无法实现,则我大明则始终处于首尾不能兼顾的状态,也自然无法重振我大明之声威,因此议和之事,不应为些许腐儒之言而断绝。」

    崇祯皇帝也只是提点了一下,他继续说道:「总之,通逆案还是要继续查,议和也要继续谈,但是有些关节你还是要把握清楚,不可妄作主张才是。」

    「儿臣明白。」

    林敬犹豫了片刻,继续道:「儿臣眼下倒不是很担心议和的事情,终归是在慢慢谈,关键还是这一次的通逆案,儿臣实在有些担忧。」

    「担心什么?」

    崇祯皇帝顿时有些好奇,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太子可是一向天不怕地不怕。

    林敬认真说道:「眼下通逆案已经牵涉了一大帮皇亲和勋贵,他们自然不肯束手就擒,时下京城多有人言,我大明只对异姓勋贵下手,却对同姓藩王视而不见......儿臣并非被激将,而是认为倘若不能借助这次机会去做些什么,实在有些可惜。」

    崇祯皇帝这段时间也被这帮子人给激怒了,他有心给他们一个教训,可是眼下除了一个刘国瑞以外,皇帝却还没有想好从哪里着手,正是有心无力的时候,见太子主动开口谈及此时,便直接开口询问。

    「慈烺,你准备怎么做?」

    林敬脑海中的思路一闪而过,他终究将那份太过于极端的方案搁置了下来,而是换成了另一个相对更加缓和的计划,他沉声道:「儿臣以为,眼下的关键在于天下藩王所吞吃的禄米已经占据了大明财政的绝大部分,我大明想要真正振作起来,就必须握紧基本盘,割除这些毒瘤。」

    崇祯凝声道:「你是准备对宗藩的禄米下手?」

    林敬点了点头,道:「没错,一旦能废除宗藩禄米,大明就能轻装上阵,减轻百姓负担,还能增加中央财政赋税,到时候就可以有足够的财力去编练新军,届时无论是内忧外患,都将不再是我大明的问题,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弊的大好事。」

    崇祯却是轻轻叹了一口气,「慈烺,朕并非没有想过废黜宗藩禄米,可是这件事着实棘手,稍不注意便是一场大乱啊。」

    大明宗藩禄米银每年都要占据大明一半的税收,自然也被天下的有识之士看在眼里,希望废黜宗藩禄米银的人也不止一个两个,而不得不说的是,大明朝的宗藩制度堪称是天下一大奇葩,甚至放在历代王朝里都属于最垃圾的那一种。

    原因很简单,不光是宗藩制度外面的人在反对,甚至连宗藩制度里面的大明朱家子孙,也都对它没有什么好感。

    在原本历史上,大明灭亡时虽然像福王朱常洵这样的王爷们都肥得流油,可是这些藩

    王终究只占据了少数,到目前为止也就是三十来个,而真正的绝大部分朱家子孙,却因为祖制的缘故不能科举做官,不许经商营生,只能守着那点被克扣殆尽的禄米过活,就连有些实在穷得没有办法的宗室们想要做点小生意讨口饭吃,却依然被驳回,原因就是祖制大于天。

    不知道有多少朱家子孙希望能够摆脱这座牢笼的束缚,就算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也好过做一个被饿死的朱家子孙。

    因此,像这种失败至极的宗藩制度并非没有变动,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上已经改过了好几次,其中排除掉朱棣那一回以外,比较大的变动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发生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彼时明廷就已经感受到了繁衍下来朱家子孙的威力,财政上已经开始顶不住,不得不宣布了一条规定:「其郡王以下禄米俱米钞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禄米俱本色四分折钞六分。

    意思很简单,以后发禄米就不再实实在在的发了,而是用大明宝钞来折算,但问题是当时的大明宝钞已经贬成了一张废纸,用来擦屁股都觉得不舒服——因此,这道命令下来以后,等同于大明宗室禄米的实际发放数额就砍掉了一半,规模之大,不得不令人叹服。

    第二次变革则发生在嘉靖元年,当时朝廷给出的规定是,以后宗藩禄米全部折银进行发放,其中像河南每石三钱五分,山西每石五钱,湖广亲王每石七千六分三厘、郡王每石六钱、郡王以下五钱,严格来说这些折银标准是要普遍低于当时的行情,也就是说宗室们的福利又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