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以后势如破竹,收获颇丰,上下一片欢腾。原本以为大明朝廷从各地紧急调遣来的勤王队伍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麻烦。结果高起潜和卢象升不和,甚至有意放清军南下。同时兵部陈新甲代表朝廷请求议和更是助长了清军上下的嚣张气焰。
然而大清肃清王爱新觉罗豪格最近很郁闷,本次南征统帅是睿亲王多尔衮,右路军统帅是贝勒岳托。他这位英勇善战的肃清王却只能在多尔衮身边做个小兵。多尔衮自然不会给豪格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连和格罗哈那样独领一军都做不到。
原本清军这次入关的主要目的也是劫掠,就算没仗打还可以尽情劫掠。可是岳托自从入关之后就撒开腿一直往南往南,现在怕是山东都被他抢光了,难不成自己去河南去江南劫掠不成?没有任何功劳就这样跟着大部队回去,虽然父皇不会责怪他,但是豪格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八旗勇士!
现在多尔衮甩开高起潜追着卢象升来到了保定,经过确认高起潜不并不打算支援卢象升,多尔衮终于准备围攻保定了。公平没关系啊保定之后整个大明京畿附近就再也没有可以阻挡两路大军司仪掳掠的军队存在了。
多尔衮似乎终于想起来身边还有一位肃清王,于是给豪格派了任务,那就是打通保定到河间的通道方便岳托部随时与多尔衮保持联系。多恶如滚想的是岳托抢够了,如果卢象升四手不出就只能两路再次会师强攻保定!
本着蚊子腿也是肉的想法,豪格接受了,不过为了赶上即将到来的大会战,豪格是打算速战速决的。岳托能做到的事情他豪格同样可以!但让豪格气愤的是多尔衮似乎不放心他单独领军,又派来一个鳌拜前来辅助他。豪格生气归生气,但自己堂堂亲王还真不好意思跟一个张精抢功劳,逢战鳌拜总是第一个请战,结果这一路上大部分县城都是望风而降,豪格自己的宝刀几乎没出鞘就来到了高阳。
豪格当然记得多尔衮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他到了高阳不要掉以轻心,高阳不好打,多带点人多做点准备。多尔衮的理由是那里有孙承宗。
豪格不觉得一个老得不知道还能走路的人无兵无权能对大请精锐骑兵造成什么困难。大明直隶的县城他见得太多了,城墙根本防不住女真勇士骑射。
正如他猜想的那样,虽然高阳出人意料的有明军把守,城头上一面大旗,一个斗大的孙字是那么的醒目!果然这高阳是孙承宗坐镇。豪格想起了多尔衮那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未免觉得好笑。不就是一个大请八骑勇士曾经手下败将吗?当年这老头率领的是关宁军同样挡不住女真骑兵,现在就凭借那些临时招募起来的民夫吗?
当豪格来到高阳北门不到一里之地的时候却被高阳城外那些杂乱无章的石墩子吸引。因为实在太多太突兀了!突兀到影响了他骑兵的行动,整个队伍也就此停下来。
鳌拜见到此情景还是第一个站出来请战,豪格无趣地摆摆手示意他随便。鳌拜于是带着一千余人离开大队伍缓慢靠近高阳。几乎所有的清兵对高阳城外那些奇怪的石头都觉得好奇,不过等他们慢慢地靠近仔细查看之后发现确实只是一些石头墩子之后就彻底失去了兴趣。
女真第一勇士鳌拜则比普通人谨慎得多,他跳下马来到一个水泥墩子旁边站定,先是用刀背敲了敲,发现比较硬。再用脚踹了踹,似乎也无法破坏这些看起来是泥糊起来的东西。然后弯下腰试图用双手将石墩子抓起来,结果也失败了。
鳌拜不甘心,又招手叫来两人,三人站定一起用力,依旧没有办法将这个看起来并不大而且明显是新作的泥墩子挪动分毫。几次尝试后,鳌拜就放弃了。
这时候他似乎也明白了明人在城墙外面摆放这些东西是有目的,恐怕唯一的目的就是当拒马用,而且看起来似乎比木头做的拒马更耐火。
想到此,鳌拜还是让人点了火把尝试,结果自然是失望的。鳌拜还要想前往护城河边上那个更大的墩子去查看被手下人拉住了,毕竟那里已经进入了弓箭和火枪的射程。万一明军城墙上有一个神射手就肯定要出事。
鳌拜再次抬头看着琳琅满目的泥墩子,仔细思量着战马绕开这些墩子的难度,良久,他决定还是让手下人下马步战,这样虽然损失了一些高度,但是脚踏实地能够更加方便发力,当然那些隐约可见的陷马坑也让鳌拜担心。
不过鳌拜也没有要求所有人下马,而是让第一排女真骑士缓慢地朝着城墙而却,韦德就是试探明军的火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清军骑兵进入水泥墩子阵,城墙上的守军包括毛钰在内都开始紧张起来。虽然这些年他顺风顺水,但是真正和女真人打仗也是最近才开始的。而且之前的三次与清军正面交锋,一次利用树林的掩护打伏击,一次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半夜偷袭。在高阳北门的那一场战斗则是利用清军对自己的不熟悉以及燧发枪与掌心雷的巨大威力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如今水泥墩子的存在虽然打断了清军骑兵如滚滚洪流一样冲击城门,但毕竟对方人数众多,而且个个精于骑射。而且似乎因为水泥墩子的存在降低了马速,陷马坑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了。
三百步,两百步,一百五十步,随着清军慢慢地进入那些用于标记距离的书泥墩子。高阳城墙上500名火枪手双手紧紧地抓住手中的枪,等待发射的命令。
“开火!”毛钰选在清军骑兵伸手准备的时候下令开火,这个时候的面积最大,防御最松懈!这一招也是常年跟孔有德、尚可义等人学来的。二手厦这些警卫也大部分来自辽东所以对于抓住时机也是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