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秦虎第一天到兵部上班。
大虞朝的六部,每一部四司,总共二十四司,设立尚书一名,侍郎两名,而秦虎现在担任的是左侍郎。
右侍郎是虞世基的亲信辛世雄。 兵部的四个司分别是负责制造提供武器和甲胄的库部司,负责养马和制造战车,驿站的驾部司,负责武官选举,考核,叙功,福利的兵部司,还有负责绘制地图,管理烽火台,要塞的职方司。
左右侍郎分别主管两个司。
秦虎分到的是库部司和驾部司,因为很明显这两个部门没什么实权,整个兵部的权利大部分集中在兵部司和职方司,尤其是兵部司拥有六品以下武官的直接任免权。
虽然五品以上的官职要报到三省裁决,但兵部司仍然有优先推举的权利,就算是皇帝也要先考量兵部的意见,因为武官的考核程序以及对功劳簿的认定,都是他们调查完成的,你不听他的也不行。
而职方司管理各处要塞和烽火台,一般情况下,这些地方的六品以下武将官不大,但权利不小,而且至关重要,一旦进入战时,这些人就会成为朝廷的依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虞世基为了把握权利,是不可能允许秦虎接触这两个核心部门的。
而在虞世基看来,库部司和驾部司,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吧,兵部侍郎说的好听,但根本一点权力没有,主管的这两个司,顶多也就相当于比较大的仓库管理员。
因为这两个司并不生产任何装备,他们只是装备的搬运工。
朝廷要兵器甲胄,库部司就会給卫尉寺和军器监下文,这两个名义上和兵部平级的单位,才是真正干活儿的人,等他们打造好了,兵部这边顶多也就是过过数,然后放进仓库里面负责一下保养。
然后有人来领的时候,再发放下去,这中间基本上没什么可拿人的地方,人家拿着票据来领东西,难道你能不给吗? 至于战马和战车那是太仆寺的事儿,驾部司的职责同上。总结起来也就是说,辛世雄是管兵部人事的,而秦虎是管装备的。
不过秦虎倒是没什么意见,因为他正想要打造一批厉害的装备,上个月张须陀等人还给他来信,说他们需要补充一些长枪,弓弩,箭矢,战车,但报告到了兵部之后,被驳回了,理由是这些东西全都没用,不给批。
有用没用,其实虞世基根本不知道,他反对的理由就一条,因为他知道张须陀,高士达,孙宣雅,董纯,秦叔宝,全都是秦虎的部将,他这边只要卡死了,不给他们补充装备,他们就别想打胜仗。
当然,他也知道秦虎到了兵部之后,肯定会扭转这种局面,他也拦不住,但无论如何拖一天算一天吧,我就是别扭你,怎么滴吧?
秦虎对兵部的事情的确不懂,很多数据他看完了之后,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所以他今天带了问体仁过来。 问体仁以前是个老军务,刘元进的武器装备战马也是他负责的,所以秦虎给他安排了个功曹的身份,也就是秘书吧。
整个兵部要害地位几乎全都是虞世基的人,主管驾部司的郎中叫做霍世举,秦虎不认识,而执掌库部司的人名叫萧难,这个年轻人是梁国公萧钜的儿子,也就是说,当朝的皇后是萧难的姑姑。
皇亲国戚。
另外还有两个司,其中之一是宇文胜,宇文化及的堂弟。
另外一个叫做姚思,听说征辽有功,刚从野战部队调过来不久,但也有人说他是虞世基的远房表亲。 总之这几个人,乍一看上去除了宇文胜之外,全都不可能跟秦虎一条心。
但秦虎偏偏不这么想,他对宇文家的大表哥早就失望透顶了,没准这个宇文胜也不会站在他这一边,反正试探试探再说吧。
让秦虎感到欣慰的是军器监现在牢牢的掌握在云定兴的手中,这个人是裴党的铁杆,以前他跟着宇文述,现在他跟定了裴矩。
而太仆寺负责人太仆寺卿是郑善果,太仆寺少卿是来渊,这两个人,秦虎认为来渊很有可能会配合他。
而郑善果这个人不好说,这个人一向奉行不结盟政策,而且信仰佛法,在朝廷之中基本属于闲云野鹤。
但偏偏得到杨寿信任,如果不是受到了樊子盖的连累,他还当着大理寺卿呢,绝不会到这里来养马。
在问体仁的配合下,秦虎查看了很多的报表,最后他们总算是从堆积如山的报表之中找到了张须陀等人报上来的文件,大概的意思就是请朝廷补充装备战马,而且一连催了好几次,有的被驳回,有的根本没有下文。
而这些没有下文的呈文,有一封还是插着鸡毛的六百里加急,昨天晚上就已经到了兵部,到现在也没有处理,这可是死罪呀。
驳回的没毛病,但这没有下文的,那就不行了,秦虎刚想拿着去弹劾虞世基,立即就被问体仁拦住了。
“大人,这是个圈套。”
秦虎皱眉:“什么意思?”
问体仁惊讶的说:“这是昨天到的张须陀的河北六百里加急,驿站是兵部驾部司的职责,您应该呈递给尚书大人,然后由尚书大人送到左通政司去,昨天您在家里娶小妾,你说的清楚吗?”
“哎呀,糟糕,霍世举知道我今天上班,所以故意把昨天晚上到的六百里加急给压了下来,如果我没看到,那就是贻误军机,这是想把我置于死地呀。”
问体仁拍了拍脑门:“现在交给虞世基,已经晚了几个时辰了,应该连夜送到通政司,皇上早朝的时候就应该看到它才对,现在该怎么办?”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混账东西,刚刚本官在门口收到一封八百里加急,说昨天晚上有一封六百里加急送到兵部,为什么我没有看到,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截留边关大将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