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四章 人的需求与环保

目录: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类别:历史军事

    对于工业发展中出现的这种问题,董书恒是早有预见。

    无论怎么说,他都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马政经总是学过的。

    虽然后世也有一些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归纳起来实际上就是加强政府的干预。

    但是实际上,真的遇到了这些问题,总还是要先经受一段时间的阵痛的。

    话说这次福州之行,还是很不错的。

    那些缴获的战舰基本上都是底部给鱼雷开了洞。

    嘤国人的战舰在水密舱的设计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

    一直以来,战舰最重视的都是水线以上部位的防护。

    因为传统的海战对战舰水线以下的部位影响都不是很大。

    嘤国人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显然非常大。

    一直以来,嘤国人的战舰总会落后复兴军半步,不是他们的技术不到家,而是他们的底蕴太深厚了,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传统的束缚。

    很难突破一些早就存在的思维定势。

    这次发声在工厂中的矛盾,董书恒准备交给左季高去处理。

    这次是注定要得罪一部分人的。

    回京的火车上,董书恒看着窗外飞速向后退去的风景。

    他的对面做着一脸书生气的姜玉钦。

    姜玉钦在京城的官场有个外号叫“白面书生”。不过这层外表更多的是迷惑人。

    实际上,姜玉钦是个非常富有政治智慧的年轻人。

    “踏踏踏……”的小碎步声音响起,一身青色工作服,长发束在头顶,精神干练的笃姬走了过来。

    她给两人端上了产自云南的咖啡。

    现在的咖啡产业刚刚起步,董书恒提前布局发展了相关的产业。

    大华夏圈拥有最广阔的土地,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候环境,几乎没有什么产业是发展不了的。

    要想将大华夏圈变成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必须要完善各种商品的自给率。

    另外还要有产业布局。保证产业链的完整性。

    董书恒要保证在外部发生不可控的危险的时候能够让大华夏商业圈正常地运转下去。

    “谢谢笃姬先生。”姜玉钦接过咖啡,点头感谢道。

    笃姬也算是董书恒身边的官员。所以侍从室对她还是比较尊敬的。

    笃姬跟着董书恒已经有些年头了。

    魏玉珍曾建议董书恒将她收了。

    但是董书恒问过笃姬是想在他身边工作还是嫁给他。

    董书恒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嫁给他,成了他的女人,就不能再继续留在他身边工作了。

    笃姬选择了留在董书恒身边工作。虽然她已经不小了,而她的心中再也装不下另外一个男人。

    相比于做董书恒名正言顺的妻子,她更喜欢这样跟在他的身边。

    即使是董书恒的妻子们呆在他身边的时间也没有笃姬多。

    “文轩,你这次回苏州老家,感觉怎么样?”董书恒问道。

    这次董书恒出来的时间很短,途中就去了江宁和沪上两座城市。

    不过他将姜玉钦派回苏州了。

    姜玉钦的老家是苏州吴中的。作为董书恒的大秘,他还要做董书恒的耳目。

    所以董书恒就将他派到苏州去调研。

    “总统,说实话,苏州的发展真的很快,这里的位置好,紧挨着沪上这个出口的基地。生丝的产业发展飞快,我走在乡下能够看到大块的桑田。缫丝厂随处可见,甚至是一些小镇都有竖着大烟囱的缫丝厂。”姜玉钦描述道。

    “你不能也报喜不报忧啊,文轩。”董书恒笑道。

    “问题真的存在,总统,我觉得这土地都用来种桑树也有问题,丝绸总不能当饭吃。咱们复兴军的粮食产地是多了,这几年粮价下降的厉害。大家转向更加赚钱的桑蚕养殖,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我感觉这样不是长远之计。”

    “这样有一个后果,那就是今后,我们的主要粮食产地都将转移到本土之外的大华夏圈国家。太湖周边原本是本土最主要的稻米产区,现在大家却都在吃南洋的稻米。南洋那里都是大田种植,而且有大量的土人劳工,生产成本非常低。”

    董书恒点头道:“嗯,你说的没错,粮食安全的确很重要,这应该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有什么想法吗?”董书恒问道。

    “总统,我想人总是要趋利避害的,种桑养蚕比种地赚钱,那么大家将自己的地种桑,也无可厚非。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粮食的价格,但是现在大华夏圈内部自由贸易,零关税之下,没办法通过关税来调控。”

    “只能由政府给予种粮补贴,提高种植粮食的收益。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律法划定基本农田,制定一条粮食生产的红线。在基本农田的范围之内只能种粮食。但是这样的话,势必会有让地方上产生反感,还降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

    “这次我还发现,现在在城市务工,虽然比种地辛苦,但是收入却要比普通的种地农民要高。而且城市中的教育设施更加完善,在城市务工,子女受到教育的水平更高。”

    董书恒点了点头,姜玉钦给的建议已经很成熟完善,显然他在之前就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个外表有书生气的中年人富有政治智慧,思想也比外表看起来更加的成熟稳重。

    “以后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大势所趋,依靠农业能够支撑的人口数量有限。以后更多的人口是要靠工业和服务业来养活。”

    “而且,农业毕竟只是一个基础产业,满足的是人的基本需求,就像我们之前提出的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那么在温饱解决了之后,人是要有更高的需求的,概括来说就是精神上的需求,人活着要发展、进步,要被外界认可……”董书恒继续说道。

    姜玉钦认真地听着,不愿意错过一个字。每次跟董书恒讨论问题都能够对他自己带来很大的收益。

    “总统,另外我还发现,现在苏州城的奢靡之风有些严重,有些人在这几天突然富了起来,他们建造大房子,终日举办各种酒席宴会。苏州城最大的酒楼有七层高,终日灯火通明,听说这家酒楼一天消耗的食材就价值几万华元,里面价值上百华元的酒席都算是平常的。”姜玉钦皱着眉头说道。

    他毕竟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官员,虽然这几年身居高位,也去过一些高档的宴席。

    但是新京城的范围要好的多,董书恒提倡简餐和自助餐,反对餐桌浪费。

    在新京成的一些高档场所,也只是装饰豪华,但是吃的东西也只能算是精致而已。

    否则一旦被人举报铺张浪费,酒店就要面临整改。

    但是这个政令也就在新京的周围被贯彻执行。

    到了地方上,尤其是江南这种富人云集的地方。反对铺张浪费的法令基本上都是形同虚设。

    实际上姜玉钦说的只是吃喝这一方面。那些富人做的远远不止是这些。

    因为复兴军不允许蓄奴,尤其是对华人。但是却可以长期雇佣周边藩属国的长工。

    有的人以此钻空子,在家中畜养各族的年轻女子。有的人家,一家就畜养几百女子。

    这几年专门有人到扶桑、半岛阿以及南洋地区以介绍工作的名义,拐骗当地土人女子到本土。

    这些女子虽然也跟买主签订长期契约。但是她们就跟私人畜养的姬妾一般。

    每当家主招呼客人,都会将这些女子叫出来陪客人玩乐。

    这与盛唐时期的狎妓之风颇为相似。

    有人觉得现在的国家幅员辽阔,有盛唐之风,自己的这种做法仿佛是在给国家添彩。

    也有清醒的人指出,唐由盛转衰,就是从长安的奢靡开始的。

    董书恒深以为然。只是对于这些富人生活奢靡,董书恒还有另外一层认识。

    “文轩,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现在的粮食要是超过了所有人的需求怎办?生产的商品要已经足够所有人用怎么办?”董书恒问道。

    “这,这自然是一件好事情,衣食无忧,仓禀实而知礼节。”

    “那么仓禀实,那些东西消耗不掉怎么办?岂不是要坏掉。”董书恒发现姜玉钦似乎并没有明白他的意思。

    “这……臣下却未想过,古往今来,东西总是紧缺的。”姜玉钦很难想象董书恒所说的情景。这不就是大同之世了吗?

    “文轩,在本土的话,人们基本上已经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了。我们本土生产的粮食以及输入的粮食很明显已经超出了这么多人口的需求了。那么就要想办法消耗掉这些多出来的东西。”

    “如果真让它们烂在了仓库中也会带来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售卖粮食的人亏钱、倒闭,没了这些人,到时候粮食的流通不够,就会造成流通性的饥荒。也就是说明明生产了很多粮食,但是因为不赚钱,没有收购和售卖,导致粮食烂在了农民或者农场主的手中。”

    “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东西拿去酿酒或者把粮食拿去饲养牲畜,人再吃牲畜的肉。”

    “这就要有人来喝酒、吃肉。我的意思是适当的奢侈是能够拉动消费的,能去平衡物品消费。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

    “如果一个工厂主过的生活跟一个普通工人一样,那么谁又愿意去经历那创业时的艰辛。所以,我们不可能阻止人们去追求享受。试想一下,这些富人去酒店消费。建设酒店需要工人,生产建筑材料需要工人。运营酒店需要大量服务人员,采购原材料又能够养活很多农民、养殖户。”

    “这么看来仅仅是因为富人在酒店消费,就能够养活很多人。要是这些人赚来的钱不花出去,跟以前的那些地主老才一样藏在地窖中,那么我们的社会将称为一潭死水。”

    姜玉钦躬身受教,董书恒的这套理论也不是他独创的。

    现在已经有书院在教授经济之学,这门学问就是用来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

    其中就有董书恒所说的这门理论。

    “不过,文轩,我并不喜欢这种对物质的过度需求。无论建房子、种地实际上都是我们对环境的索取。”

    “我们的关中地区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龙兴之地,可是你现在去那里看看,哪里还有八百里秦川的繁华。我为什么要在那里搞退耕还林,就是因为那里的土地经过了几千年的耕种已经退化了。”

    “这种对物质上的过度需求会迫使我们开发更多的土地,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但是土地是越种植越贫瘠的,资源是越开采越少的。”

    “假如一个人要拿一百元出来消费,我更希望他用这一百元去看一场戏曲演出,而不是在酒店吃喝。”

    “看戏曲演出一样能够养活一批演出的人,跟吃饭达到的效果一样,但是消耗的资源更少。”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既要稳定粮食的生产,又应该尽量不要扩大生产。我们要让更多的土地保持自然的状态,要不然用不了几代人我们就要将这些东西消耗光了。我们用的煤炭、石油这些东西都是有限的。”

    ……

    董书恒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

    姜玉钦的心中越加的明了:“总统,我知道您为什么将黄河周围的民众进行迁移,花了那么多的代价,退耕还林,看似是在开倒车,实际上是着眼于长远。还有那电影、广播,那些靡靡之音原来也都有大作用。”

    现在的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开始建造电影院。电影业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而且相对于戏曲,电影对于普通人的成本更低,那种通俗的模式也更能够让普通人接受。

    还有广播,也在逐渐普及当中,政府还免费给每一个自然村安装了广播。

    复兴军的舆论工作可以做到每一个人了。

    普通人在满足了温饱之后,也应该有自己的精神需求。

    董书恒觉得一个人只有有了精神上的需求,才不会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

    而精神需求相比于物质需求,对环境以及地球都更加的友好。

    姜玉钦在心里由衷地佩服这位年轻的总统,设计师,引路人。

    也理解了董书恒心中的那种孤独。

    众人皆浊我独清,虽然是一种高洁的情操。

    但是当事人心中的那种孤独感又有几人能知。

    杯中的咖啡已经喝完,笃姬没有过来续杯,她知道董书恒从不在一天之中喝第二杯咖啡的。

    二人都看向窗外,火车穿个山谷、河流、村庄、城市,每一处地方都如同一幅独立的油画,印在人的脑海之中。

    这让人感觉似乎一切都将更加的美好。

    美也是能够产生共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