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朱棣懂营销与公关

目录: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类别:历史军事

    朱棣在徐家并没有耽误多久,因为徐辉祖的冷漠态度,朱棣甚至连饭都没吃,便草草离开。

    这让徐增寿对徐辉祖有些不满。

    在朱棣走后,徐增寿回到房间,看着自己的徐辉祖直接发问:“大哥,姐夫乃是自家人,就不能好好招待一番吗?”

    徐辉祖冷冷地看着徐增寿,说道:“你给我记住了,不得与燕王太过亲近!”

    “为什么?连自家亲人都不能走动了吗?”

    徐增寿不满地问道。

    徐辉祖摇了摇头,面色严峻地警告道:“你不是不知道,他今日在朝会之上站而不拜,若不是皇上施压,你以为他会拜?若不是皇上重新安排了北平府的防务,你以为他会拜?你记住了,他的野心,足以让徐家万劫不复!”

    徐增寿见徐辉祖越说火气越大,连忙低下头听训,然后说道:“大哥说的是,一切都听大哥安排。”

    徐辉祖知道徐增寿素来亲近朱棣,见他听了进去,也便不再说什么。

    现在的徐辉祖,已经没有多少精神去管理徐家了,因为新兵之策正在一步步推进,而这,则是徐辉祖立足朝堂,赢得朱允炆认可的第一大事!

    只要新兵之策落实到位,徐辉祖相信,别说朱棣,就算是九大塞王联手,也不是京营的对手!

    从古至明,当兵只为了拿饷银,吃皇粮,换言之,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

    可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兵,将会拥有极强的信念,拥有拱卫大明,捍卫大明的崇高信仰。

    他们是朱允炆手中最强大的兵,他们会为了帝国的未来,燃烧自己,纵是化作砖瓦,也在所不惜!

    《孙子兵法》六如:“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不过只是强调士兵的速度、勇猛、忠诚与整齐划一,却从未将士兵的思想放在重点之上。

    朱允炆创造性地加入了思想建设,并提出了一批从未见过、新颖的训练新兵之法,让徐辉祖惊讶,找兵训练了一番,各个满头大汗,可见训练内容虽然简单,却极为锤炼体魄。

    不仅如此,朱允炆还下令改善京营伙食,设置了一个京营家属司,专门负责京营士兵家属事务方面的管理。

    如果士兵与家人生了重病,皇上出五成的医药钱。

    如果士兵家人被地主打了,或者家里的地被占了,亦或是惹了官司,别慌,直接找京营家属司,京营家属司出面负责跟进。

    如果京营家属司处理不了,就上报给五军都督府。

    如果五军都督府都处理不了,还可以上奏给皇上。

    总而言之,士兵是皇上的士兵,是大明的士兵,士兵的家属,应该沾光,应该荣耀。

    就算哪一天战死沙场,帝国也会给予厚恤,除了一次性给予二十两或二十石米外,还会给予长达十年期的持续补贴,每年都会给家里补贴五两银子或五石米。

    如此制度,自然引起了户部的反弹,毕竟相对起以前的制度,士兵战死了,只需要一次性给予三十六两或三十六石米,后续的支出,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不知道皇上用了什么法子,竟说服了黄子澄等人。

    如今的京营士兵,几乎个个都希望为朱允炆卖命,如果朱棣不长眼,真的怀有二心,那他的下场,将会是极惨的。

    徐辉祖正是清楚新兵之策的厉害,所以才更担心朱棣,对他冷漠一些,不仅是给朱棣警告,更是对朱允炆的忠诚。

    如今朱允炆明显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对自己更为信任,这一个月以来,召自己入宫的次数,多达十余次,而曹国公李景隆,却一次都没有入宫。

    就连新兵之策,都没有让李景隆参与其中。

    这其中的意味,徐辉祖还是读得懂的。

    就在徐辉祖沉思的时候,门被推开了,徐妙锦匆匆走入房中,对徐辉祖喊道:“大哥,大姐夫呢?”

    徐辉祖皱眉,看着自己这个妹妹,说道:“你不在国子监寻找人才,怎么回家了?”

    徐妙锦揉了揉眉心,说道:“人才太难找了,到现在,我一个人才都没找到。这不是听说大姐夫回来了,我想找他出出主意,问问他怎么样的士子算是人才,他人呢?”

    “回去了。”

    徐辉祖淡淡地回道。

    徐妙锦看了看太阳,这不正是午膳的时候,大姐夫怎么就回去了?家里难道都揭不开锅了?不会吧,哥哥可是魏国公,每年领取不少俸禄呢……

    “燕王这段时间有些困乏,便早点回去休息了。你不就是想要找人给你出主意吗?我给你出。”

    徐辉祖有些郁闷,自己这个妹妹去了国子监,虽然没有闹翻天,但也没完成朱允炆交给她的任务,别说找十个人才,就是一个也找不出来。

    无他,没有人愿意接受徐妙锦的测试。

    国子监的学士,骨子里都带着傲慢与偏见,一见考察自己的人竟然是女官,要么鞋底抹油,要么一问三不知,总而言之,纵你如何测试,我自不理不睬。

    这让徐妙锦寸步难行,不得已,找徐辉祖帮忙出点主意,徐辉祖却总是说,要靠自己的智慧。

    徐妙锦直翻白眼,若自己有智慧,还用得着找你?

    这千难万难的时候,听闻大姐夫朱棣回来了,徐妙锦连忙回来求教,却不想扑了个空。

    徐辉祖没辙了,只好对徐妙锦说道:“皇上让你找什么人?”

    “人才啊。”

    徐妙锦不假思索地说道。

    “那什么是人才?”

    徐辉祖问道。

    徐妙锦突然之间懵了。

    对啊,什么是人才?

    徐辉祖叹了一口气,说道:“《论衡·累害》有云,‘人才高下,不能钧同’;《抱朴子·逸民》中,提到‘褒贤贵德,乐育人才’;《史通·叙事》中有云,‘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优劣,讵可同年?’由此可见,人才,便是有才能、才学之人。”

    “能进入国子监修习的,才学还是有的。但纵览朝堂,谁不具才学?可问题是,有才学,是否有才能,是否可以办成事。”

    “事情摆在那里,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能想办法解决,能规避下次问题发生的人,便是人才。面对问题,只会讲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却提不出任何方法的,便是庸才!”

    “你不是想要找人才吗?哥哥给你出两个主意,第一个……”

    徐妙锦听闻徐辉祖的话,眼神瞪得老大,连连点头,搓着手,兴奋起来,说道:“我就知道,哥哥对我最好了。”

    徐辉祖笑了笑,打发徐妙锦回国子监,自己也去了京营重地,配合兵部侍郎铁铉,落实各种政策,推动新的练兵之法。

    朱棣也没有闲着,从中山王府离开之后,也没有回燕王府,而是去了其他藩王府邸,接连十余日,朱棣不是与藩王叙旧,便是走访功勋大臣,像曹国公李景隆、武定候郭英等。

    一些人认真接待,隆重以对,给足了朱棣面子。

    一些人则虚与委蛇,小心应对,做做样子。

    无论如何,朱棣都以礼相待。

    朱棣要的,并不是做客,而是,舆论!

    南京城的人先前听闻朱棣“不拜皇上”、“有违臣礼”,但毕竟只是听闻。如今亲眼看到朱棣走街串巷,拜访故交老友,礼遇有加,一团和气,先前的听闻,便被彻底击破。

    “燕王对客人尚且如此有礼,怎可能不拜皇上?”

    “一定是有小人,诬陷燕王。”

    “燕王乃是忠孝之人,绝不会作出那种事。”

    于是,舆论风向改变了,赞扬朱棣的声音越来越多。

    朱允炆在武英殿听闻刘长阁的汇报,笑得很是开心。

    没想到,朱棣还是一个懂得自我包装,自我推销,制造舆论,扩大影响的人。

    不得不说,朱棣的公关与营销,还是很到位的。

    朱允炆甚至收到了不少赞扬朱棣的奏折,话里话外,都是在告诉朱允炆:

    朱棣是燕王,虽然上朝的时候没给你面子,但你也别生气,毕竟燕王是诸王之首,北方统帅,千万不能动他,一旦动他,必有大乱……

    这些奏折中,有些是武将勋贵,有些是五六品小官。

    盘根错节,究其本源,无一例外,都与朱棣存在着接触,关系非比寻常。

    “燕王,是否又去了岐阳王府?”

    朱允炆眯着眼问道。

    刘长阁微微点头,禀告道:“是的。”

    朱允炆有手轻轻敲打着桌案,突然想到了什么,从桌案上抽出了一份奏折,轻轻说道:“广东布政使来报,海匪猖獗,屡次进犯广州诸地,这可是一件大事啊。”

    刘长阁不说话。

    朱允炆指了指为朱棣说话的奏折,对刘长阁说道:“整理出一份名单出来,朕用得到。”

    刘长阁抱着奏折走了。

    八月一日。

    朱允炆临朝,抛出了这份不起眼的广州奏章,对众大臣说道:“广州来报,阳江、广海、新宁、吴川、遂溪等地,有海匪众,扰我国土,杀我百姓,广州上书求援,不知诸位大臣如何看?派谁去平乱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