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未来三年

目录:一品权相| 作者:晓阳高| 类别:历史军事

    回到杭城,自然有几场应酬。

    首先是知府这边,唐俊词这个知府大人热情满满,邀约不少文人士子一起共庆宁府倭寇被清剿的大喜事。对于王府军这场战事的大捷,对外虽然大力宣扬王府军的战功,传颂王府军勇武无匹,对于蛮族军方面,不做特别的夸赞。

    甚至在谷地那边战争的真相,也没有对外解说,免得让文朝这边对蛮族军有太多警惕之心。刘浪这个小王爷,自然乐于见到王府军战功赫赫,得到的物质、劳军等,大部分交给蛮族军,但王府军也会留下一些。    如今的王府军,和当初开拔时的战力已经完全两回事,算是脱胎换骨了。见证了蛮族军的操练和战力,王府军这边没理由不去学样。

    如今的王府军,虽说没有与倭寇实战、对拼,但在战阵、军兵实力上,都完全可与文朝最精锐的边军对抗了,真与倭寇对战,也不会落下风。至于战损如何,肯定不可与蛮族军对比。

    应付了知府这边,对接下去的平定倭寇该怎么做,杨继业一点都不关心,也不提到蛮族军有什么打算。

    蛮族军到苏杭后进行三战,已经完全站稳了,在苏杭这边深得人心,这就达到杨继业的最初意图。接下来,就该消化战事带来的红利,努力发展蛮族军这个体系的实力。

    在宁府那边的战事,主要还是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钱财。特别是李明杰家族和齐家的财宝、米粮,足够蛮族军体系消化两三年或更长时间。    对杨继业而言,这两三年中不会完全坐吃空山,而是会将整个体系的人都动员起来,发展商业体系,赚钱是肯定的。

    三年时间,最为主要的还是将人才培养出来,即使不多,能够有随着体系扩张而不匮乏可用之人,就另杨继业知足了。

    自家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和意识上才可能勉强跟上节奏,忠诚上也才可信。如今的培养,杨继业主要放在青年军的教育上。另外,就是从流民里挑选一些可干实事,执行力不差,组织能力还可的人,进行不断地做短期训练、提高,让他们随着体系壮大,职位变化都能够适应起来。如同后世从政时,需要先在某校体系培养合格才能提拔一个意思。

    这个打算,杨继业在垣武城时间里知书堂,就在规划这样的培训班。目前苏杭这边的人员,汇聚的速度超乎之前杨继业的预料,对于知书堂的构建和运转,是非常迫切了。

    知书堂名下,完全可分化成几块,每一块各有重点。但不管哪一块,对数学、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都要做为学习的必修课程。然后才是专业方面的知识,对于专业方面的知识,杨继业自己都没专长,只能做大框架式的指导。    然后,找一些有专长的人过来帮忙,做教授,不断地丰富这样的专业项目和培养人才。力求在十年或更长一些时间里,知书堂成为整个文朝甚至全球最顶阶的学堂。

    唐俊词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也不多追问杨继业接下来会做什么。知道杨继业对苏杭倭寇清剿,会在必要时,肯定愿意出手,起到定鼎作用。这时候,自然不会多去烦人,两次聚会,都是以谈文论诗,甚至说一些会试、殿试等方面的经验,自然是想在两年后,杨继业去京都会试,有一点点帮助。

    杨继业也能够体会到来至唐俊词等人的善意和热情,他到苏杭来,名头是游学。虽然在苏杭建立自身的商贸体系,对外而言,那杨家寨的商业,都不是他名下的。

    倒是杨家粥场在苏杭传出的名声响亮,却没有谁会追问,杨家粥场这样大力施粥、放粮,这些米粮的来路在哪里。

    刘裕等人,也为杨继业举办了欢迎宴请。这批年纪都较大的各家族话事人,对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却非常尊重,很顾杨继业的脸面。    期间,自然有人为杨继业推销自家的孙女外孙女之类的事情,杨继业一律笑呵呵地婉拒。说自己已经定亲,等游学回家,肯定要成婚的。

    巫素贞一直跟在杨继业身边,苏杭这边的人也明白她的身份和与杨继业之间的关系。巫虎如今在苏杭已经神化,成为村寨生祠里的虎神。他是巫素贞的二哥,这个身份和关系,也只有刘裕等核心圈子的人才知道。

    从宁府返回杭城,杨继业在刘裕他们安排的宴会上,主动提到火枪兵的威力。说明了蛮族军在宁府之所以能够杀敌两万余级,关键就是火枪兵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杀伤力。

    而火枪兵和小炮在海船上进行运用,是以后这个体系海贸的最大底气,是横行于大海的底气。等大海船做出来后,首要的人物自然是清剿苏杭沿海各岛屿中的海盗,清除这些海盗,以后进行海贸,话事人就是他们这个集团了。

    对于这样的前景,刘裕等人是被说服了的。战场上三千杀两万还是全歼,这样的战绩,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应付了杭城这边的应酬,杨继业开始筹划杭城知书堂。知书堂选址,杨继业有两个选址,一是在杭城内,找一个比较大的住宅,改造成学堂;二是在杭城外杨家寨那边,修建新房子,作为专用的学堂。

    两种方案,各有好处。在杨家寨选地修建,比较适合的是学员们进行适当的训练、出操等,而在杭城内做知书堂,便利的是教员和学员与外界的往来。

    知书堂的创办,不仅仅是杨家寨体系的一环,杨继业还想将知书堂成为推动改变文朝很多旧观念的主要阵地,就不能完全脱离周围的人群。

    刘裕得知杨继业要办学堂,也非常支持,表示知书堂的用房,他出面解决。刘家在杭城里没有大宗房舍,但他的一些朋友却可挪出房舍来,给杨继业用。

    对于刘裕的主动,杨继业还是乐意接受的,便确定了将知书堂放在杭城内的方案。至于知书堂的招生问题,目前还没确定。但蒙童的招收,是必然的一块工作。